国际

新疆策勒逆转“沙进人退”
沙漠村庄绿树环绕

今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新一连职工在为刚刚出土的酸枣苗套防风纸杯,防止幼苗被风沙吹枯。因酸枣适应恶劣自然条件能力较强,在酸枣苗成活1至2年后嫁接红枣。

(北京19日讯)初秋时节,中国新疆策勒县绿意满眼:挂满果实的枣树和核桃树、挡风的白杨、“绿色先锋”——沙拐枣和红柳将漫漫黄沙拦住。仅在8年前,这里四周全是起伏不平的沙丘。

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多年来风卷黄沙驱逐绿地的景象不断上演,在“沙进人退”形势最危急的上世纪80年代,“死亡之海”已距离县城不足2公里处。



2009年,由于人多地少,年轻人不得不和村边的沙漠“抢地盘”,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种树。“种10棵树、旱死8棵、补种8棵、再死6棵……”才没有被黄沙吞没。

以前,水还没有漫到树边,就全渗进沙地,而现在的林带不仅有防渗渠引流夏季山洪,还布满滴灌管线让灌溉水“滴滴归根”,种上100棵树能活90多棵。

1983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策勒县城与沙漠交界处成立了沙漠研究站,通过研究荒漠植被特征和环境适应性、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优化等课题,为当地居民“驱沙”提供科技支持。

策勒当地形成独特的防风治沙体系:沟河堤坝在最前端拦截流沙;低矮灌草紧随其后就地固沙;人工灌木林、窄带多带防风林对风沙进行双重阻截;经济林果带调节气候,助农民增收。

过去10年,全县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17万人次,累计植树2600万株。如今,曾威逼策勒县城区的流动沙丘后退10余公里,处在风沙前沿的38个自然村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好转,一度被黄沙逼走的村民也陆续搬了回来。



反应

 

国际

BBC:新疆番茄涉强迫劳动

(乌鲁木齐8日讯)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发布调查报道影片,多位维吾尔人现身控诉自己被拘押期间曾被强迫采摘番茄。报道直指,一些基于新疆强迫劳动产出的番茄,辗转流入欧洲超市,让货架沾染鲜血。

中国种植了约全球1/3的番茄,其中大多数在新疆。当地大部分的番茄制成番茄酱装在蓝色大桶中,准备从乌鲁木齐出口。

这个由BBC国际频道(BBC World Service)制作的节目,采访多名曾有强迫劳动经历的维吾尔人,并结合卫星图示判断、航运资料分析等指出,西方国家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被包装成意大利产制、但实际上由新疆生产的番茄。

曾担任老师的马木提江(音译)说,2015年他在莎车的监狱时,因未交一份文件,有近40天被迫采摘番茄,初期规定每天要采收450公斤,没有达标会被殴打,他被打得无法坐下、无法入睡。

艾合买提(音译)因教授古兰经被判刑3年。2008年坐牢期间,他也被迫要采摘番茄,每天要装满40袋,工作时狱警会在旁来回监督。他形容这在炎热天气下是非常辛苦的劳动,他晕倒过两三次并流鼻血,甚至还有人因此死亡。

早木热(音译)说,她家附近就是蕃茄酱工厂,她亲眼看过囚犯被带到那里。

2017年被拘押1年9个月的买买提(音译)说,官方称送到拘留营是为了他们好,“说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换取自由,这就是他们恐吓我们的方式”。在被释放后,买买提被告知有一份在番茄种植园的工作在等他,为了避免被送回拘留营,他只能同意。工作时,看守的警卫因为小错就对他们吼叫,曾因他的错误而把农药喷向他眼睛。

中国官方否认有强迫劳动采番茄,表明新疆是机械化采摘。但这则报道说,过去16年间他们找到了14位像马木提江这样在新疆番茄产业中被强迫劳动的人。

报道说,强迫劳动是指“在面临惩罚的威胁下被迫工作”。

报道坦言在新疆搜集证据很困难,多数记者无法自由报道当地情况,且要得到显示强迫劳动的影片很有挑战性。因为即使是当地民众提供的劳动画面,也看不到有人被殴打的内容,有关强迫劳动是透过其他的管道及各种线索来了解。

新闻来源:中央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