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你是好管家?

据前些年的报章报道,教育部把特殊教育列入2013年至2015年《教育发展蓝图》中,作为其中发展项目。另,特殊教育局的统计,我国特殊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至2010年间,特殊学生的数量从2万5382人增加至4万5202人。其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约5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特殊教育,算是一个另类的教育;另一方面,精神健康更是当前社会极需关注的课题,都需要注入人力——这是我们为国家效力的一个管道。



林欣慈乐于分享她教育特殊孩子的经验。

林欣慈在受访时说:“读本科时,我曾在NASOM机构(The National Autism Society of Malaysia,马来西亚自闭症协会)实习,在那里我有机会接触特殊儿童,一个我未曾接触过的教育领域。”她目前在槟城的GEMS国际学校执教。

学校成立不久,学生人数不多。有次,校方留意到有名7岁的学生出现过动和自闭症行为,但校方特教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担心无法应付特殊儿童的需求,有意把他转到合适的学校。直至校方翻阅教师们的履历,发现林欣慈曾有特教经验,故让她从普通老师调至“影子教师”(Shadow Teacher)一职——为特殊孩子提供额外的照顾,比如帮助孩子的学习问题、提高专注力、融入主流的学习生活等。 

她说,当“影子教师”那两年倍感压力,挫折感大——当特殊学生闹情绪、不受控制地尖叫,长达1、2小时;或有危险的举动,如丢桌子;或突然跳起来躺在地上、排斥教师等行为。

安排固定灵修时间

她一度沮丧,直至检视自己的属灵状态,她开始调整自身属灵生命的缺乏,当然,小组组员的鼓励、互相扶持、代祷,对她帮助也不少。



“在教室,有时到了无法撑下去,我会在心里祷告。”隔天,她发现昨天那位上课不听话的特殊儿童,竟出奇的乖巧安静;另一方面,因着和这名学生的妈妈有相同的信仰,彼此也可相互交流。而她本身也从这位妈妈身上学习对孩子的接纳、用心——相信她的孩子“不特殊”,与其他孩子无异,同样需受到平等的重视与尊重。

“做家访时,我从孩子在家的作息方式,或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会发现家庭环境也是导因之一。”她认为,以前的小朋友,左邻右舍会相约一起到户外玩游戏;反之,现今社会存在的安全隐忧等问题,让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遇到危险,便限制他们在外活动。再者,双薪家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大多忙于打工挣钱,碰到孩子的问题,则以电视、电脑来“解决”,间接让孩子脑部、肢体活动的机会随之减少了;而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凡事都为孩子做好,不让他们自行处理,他们自然就少有机会独立思考,也无法激发创意思考。

做好“本分”

林欣慈说:“我认为现今大部分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快点看到结果。”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不一定能立即取得结果。对家长、教师而言,这是极大的耐心考验。“我们不要害怕挑战,或是担心看不到结果,尤其是在教育界服事的信徒;我们应当持有‘管家心态’,要做好管教的本分。她感慨地表示, 有时候可能因着其它因素,家长突然把稍有进步的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就读,她内心虽然难过,但至少种子已经撒了。

考验她的耐心

特殊儿童到底能接受的事物有多少?依然是一个谜。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却已将你的话听进耳里;有时候,你以为他们全听进去,隔天发现他们根本没记着。这一切不单是考验着她的耐心,更提醒她的职分——上帝的管家,不但要善尽本分,也要学习将结果交托。

不只是例行公事

在槟城希望教会服事多年,她意识到现今人们饱受忧郁症、妄想症等情绪困扰。在急剧变化的科技社会,有些信徒认为即便不去教会,也可以通过网络听道,但她认为这样的习惯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以前去探访,我们需来到人的面前,从聊天中了解对方近况;可今天有些探访,似乎成一种任务,好比见个面打声招呼,然后就离开了。”于是,她所属的教会计划举办与辅导相关的课程,装备各人。“目前先从基本做起,如和患者聊天,了解他们的状况,辅导和帮助他们,还有教导患者家属、教会领袖该如何与患者沟通等技巧。”

情绪困扰只需聆听

在教会,她发现身边的青少年似乎有意与领袖保持距离,甚至部分认为教会的教导略显过时;她认为当双方立场不同,倾听才是最为关键的沟通,并按《圣经》真理教导他们,与他们沟通才奏效。另,她有意调整自身教会的“牧养系统”,比如提升牧者们的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切身了解会友的想法和处境,再给予适合的解决方式。她表示,现今沟通问题,大多时是我们急于表达或提出解决方案,却忽略受情绪困扰的人,他们只需要聆听。

故,教会领袖若能学会“聆听”,再按《圣经》真理教导, 才能有效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在真道上得到引导和成长。通过一对一的牧养模式,彼此间建立的是生命的关系,不是例行公事。

反应

 

牧羊人

看短片谈人生,迎圣诞

文:何玲慧

看电影是大马人一般的休闲活动,记得小时候,家人都会安排一个月至少看一部电影,然后,在饭桌或日常的闲聊,说一下观后感。我那个年代还要排队预购戏票,随着科技发展,有了电视和和录影机后,我们开始留在家里看不同的戏。后来电脑的发展加上互联网,优管视频的出现,不同的手机App 出现,只要打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可以轻松下载不同的影片。

于是,看电影这种休闲活动变得更个人化,在公共交通里,很多人都是低头族,阅读信息、电子书,也可能在追剧;个人的休闲活动,不像我们以前的年代可以和父母、朋友一起交流看电影了。

其实一起讨论电影的故事和情节,让我们可以交流不同的价值观,促进彼此的了解。电影也会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意义,激动情感,促使我们爱,并帮助有需要的人。

与人分享观赏

2010年以后,开始了有微电影及短片的制作,时间从三五分钟到三五十分钟不等,设有不同的主题故事情节,制作过程同样有演员、有台词、有音乐、字幕等,然后在网络上播放。这些短片若有经过好的设计和处理,都很有水准,合适与人分享观赏交流。

当我们想到圣诞节时,很容易联想到欢乐、平安、礼物、圣诞树、不同的灯饰、团聚、假期,旅游等等。其实圣诞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它带有一个力量,让人有机会彼此连结,在面对不同苦难和冲突的世界中,圣诞节诗歌所表达的盼望和平安,也让人期待平安。

今年的圣诞节,我想介绍一些短片让大家观赏,也可以和亲友交流圣诞节的意义。

第一部短片:《Christmas Truce·圣诞节的休战》

这原是一部电影,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情节被剪接成短片,说到在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诞节,有士兵用风笛吹起了《平安夜》,随着风笛的音乐,在英德军队的战壕里,越来越多士兵加入合唱。后来彼此走出壕沟,跟敌对的阵营交换礼物如香烟、酒,甚至分享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最后还有足球赛。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停战指令下,英德双方交战的军队自动放下武器,相互拥抱,共庆圣诞。

第二部短片:《Respite at the Christmas·圣诞节的歇息》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拍摄成的短片,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德国家庭住在亚尔丁森林区,为了避开战火。母亲Elizabeth和儿子Fritz 正准备圣诞节晚餐,等候爸爸回来。结果爸爸没回来,出人意外,来了一些不速之客。首先出现的是美国士兵,扶着受伤的队友要求留宿。当Fritz 正布置餐桌时,又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国家的德国陆军,他们与队友走散想留宿一晚。虽然母子非常惊慌,但母亲还是定下心来欢迎他们留宿及吃晚餐。不过她告诉这些德国军人,现在屋子里有其他的客人,是他们不欢迎的。

母亲很严肃地告诉德军,如果要在她家里做客,就要遵守她的家规,放下武器,于是他们把武器放在门口。其中一位德军也去检查受伤的美军伤口。所有人坐下准备吃饭时,母亲做谢饭祷告,美军德军也开始放松心情一起用餐,互道圣诞快乐。天亮时,德军美军准备离开上路,德军也指示美军,如何避开德军防线回到自己队伍。

第三部片:动画短片《When You Broken Inside·当你内心破碎时》

这是一部很适合家庭成员观赏的短片,故事情节说到一个小女生在画画时,给朋友嘲笑而有破碎的心。接着她经过一家礼品店,正要触摸这个礼盒时,受到店主的斥责,更加深脸上的伤痕。她回到家想找人安慰,但是发现家人也是伤痕累累。当她感到无助时,有一个人送给她一个礼物,就是爱的心。当这个爱的心进入她的内心时,她得到医治,也得到力量,拥抱遍体鳞伤的人,而他们也得到医治。

第四部片:《耶稣诞生的故事》

在圣诞节里,我们不能不观赏有关耶稣诞生的故事。如果要完整了解耶稣的生平故事,可以观赏以圣经《路加福音》为根据拍摄的《耶稣传》。这部影片已经被翻译成千多种的语言,它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上面的短片节录自《耶稣传》,主要说到耶稣的诞生是奇特的,祂是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被预言要在伯利恒出生,祂有君王的身分,却不在皇宫出生,反而在马槽出生。当祂出生时,天使告诉在野地牧羊人会有一位救世主在马槽降生,牧羊人就按照指示找到了耶稣。

在今年的圣诞节,希望透过以上不同的短片,让你可以与人更多的连结,与人分享上帝的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