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勤洗手、怕染疫
你同时也感染了“忧郁症”?

《疫情的情绪出口》(上) 

面对各种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有关的负面消息,确诊病例攀升、死亡人数增加、行动管控升级、经济大崩坏等等,精神负荷量不断增加,身体一天一天被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侵蚀,难不成这样就被打败?



不!不能轻易放弃!在这非常时期,照顾心理健康亦极其重要!

王建文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减少恶劣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冠病来势汹汹,让人极度恐慌,必然会引发人们焦虑和忧郁的情绪,这是无可避免的。本地临床心理治疗师王建文为此建议,在这充满恐惧时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应选择把专注力放在对的地方!

他认为,忧郁心理是环境和遗传的相互作用所造成。人体中的荷尔蒙会导致情绪波动,过低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血清素(Serotonin)是原因之一。遗传确实会提高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但很多时候也会因着环境的刺激而导致。

“就以此次爆发的冠病疫情来说,人们的行动受管制,确实导致了许多心理病患病情复发。在香港就有不少类似案例,因受行动管制而打乱生活日常,原本用以应付情绪的活动行程无法进行,如社交活动,以致情绪问题卷土重来。孤单和家庭纠纷也会提高心情忧郁的几率。因着种种的环境因素,心态和想法出现偏差,人们处于无助的状态,都有可能导致忧郁情绪。”

忧郁症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许多导因引发的。



注意自身情绪变化

忧郁症主要有两大症状,即长时间心境抑郁以及对活动失去兴趣或者愉快感。同时,它也伴随着身体上的其他症状,但有这些症状不代表就一定是有忧郁症。这一层面还需要心理治疗师的诊断。

一些人担心自己“一直洗手”、担心是患上疾病是不是忧郁的表现?其实,它们都不是“忧郁症”的表现,它们可能更偏向是其他心理疾病的症状。

“个人认为,如果一直洗手,对现在这个疾病猖狂的的情况来说未必是有坏的,毕竟洗手形成了一定保护性的作用。心理疾病是在影响到个人的社交、工作、学业、生活等的前提下才会被成立的。如果常洗手不影响你的日常规律(例如:你不会花上半小时洗一次手),那基本上不是一个问题。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忧郁症不全是有常规症状,也可能会综合其他情绪,比如焦虑、狂躁等。每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情绪敏锐度,注意自身的情绪变化;若发现有一些征兆,那就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必要时,最好是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面对真新闻、假新闻的自处法 

疫情期间来自各个管道的消息或负面新闻难免成为“帮凶”之一,让阅读者产生恐惧,可是媒体的据实报道有错吗?没错,除了散播假新闻的缺德者,这无法完全归咎于媒体,接收资讯的群体也必须懂得应对忧虑和恐惧的心理。

王建文举例,如果一名强盗拿着刀子出现在你面前,威胁你把交出钱财,要不就取你性命,你自然会感到害怕、焦虑。同样的,当媒体把生活威胁呈现在人们面前,很多人会感觉无能为力兼无助,并开始担忧事情的发展,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至于唯恐天下而不乱的假新闻,事实是加重了一个人原本的焦虑和无助感,甚至或会导致他们失去了分辨事情真伪的能力,一层层的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

“假新闻将导致社会、国家的动荡不安,制造政治丑闻、种族分化、宗教分裂等,人民互相猜疑和误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在这种纷乱的环境下生活,心理素质怎么会好?”

无助 进而心生忧郁

对抗疫情期间,许多人对事情的动向充满了未知数,确诊病例还会增加?死亡人数还会增多?疫苗何时研发出来?即使疫情结束,经济能快速复苏?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即便没有疫情,人一生的未知数就足以让人担忧惧怕了。

他强调,焦虑是因为担心未来将会发生的事,而忧郁很多时候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引发。比方说,一个人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而死亡,心情开始变得焦虑。如果在这期间听闻死亡人数一直增加,疫情日益严重,他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进而心生忧郁。

解除郁忧与焦虑的最佳法则 

王建文建议,既然焦虑和忧郁的导因通常是过去式和未来式,我们就应当把专注力集中于现在式或当下,以便减少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他说:“我们可以专注地做每一件事,专心吃饭、沐浴、阅读、玩游戏、运动、做家务,不要分心去想会令你忧虑的事,把不必要的担忧和无法控制的问题扛在身上。此外,你也可以从事一些培养专注力的事,譬如拼图、冥想、信仰活动等。”

政府实施的行动管控令无疑对人民造成很大困扰——商人面对资金流转的问题,打工族面对裁员、失业的可能性,整体经济运作几乎停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压力如泰山压顶……

学习自我增值

他认为,与其让情绪主导自己的行为模式,倒不如静下心来审核过去的生命成长,做好经济规划,并计划未来人生的动向。我们可以用自省和反思的方式鉴察内心,学习自我增值的事物,审核未来计划的利与弊,装备自己建立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现时推出了不少免费课程,可以利用这段期间上网学习,也可以多阅读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免费电子书,抓紧机会学习。当你专注于计划人生,就会对未来更有把握,进而减少忧虑!”

另外,若家庭关系处于紧绷状态,这期间也会导致不少争执。他鼓励大家不妨趁这段时间与家人建立良好关系,一起在家里进行娱乐活动,如堆积木、大扫除等,尽量避免谈论会引起纷争的话题。

“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彼此一些适当的私人空间,每个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阅读、看电影、唱歌、玩游戏、与朋友线上聊天等。”

日常生活与坦承面对事实 

王建文劝说,日常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即使是居家工作,也应该尽量保持良好的日常作息,不要晚睡晚起,日夜颠倒,也要饮食均衡。

日常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动力,并体会每一天的生活意义。

“可以重拾一些已被遗忘了的兴趣,以此充实生活。同时要保持与人的交流,可以透过线上与亲朋戚友进行沟通,不要与外界断联,好让在情绪需要出口时,可以找到倾听对象。”

此时,一些人自以为自己不会生病、不戴口罩、不洗手、情绪亢奋爱趴趴走,他们到底是什么心态?

他解释:“也许是缺乏安全意识。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一味责备,而是要传达正确的安全措施资讯,并进一步解释。我们可以透过分享数据,让他们明白保持距离的重要性。”

减少嘲讽和批判

此外,也有可能因为害怕被歧视或面对一些强制措施而不愿做安全措施。身为社会一分子,民众应该要减少社交媒体上的嘲讽和批判,不要制造更大的偏见和歧视,尤其是对感染者。

“我们不应该怪罪任何人,因为没人想被感染,也没人想四处感染别人。至于那些害怕面对强制措施的人,应该让他们明白政府和主流媒体提供的正确资讯,包括出现症状的应对方式、医疗人员的处理方式等,以减少各种猜测和未知数,降低忧虑感,好让他们愿意配合政府实行的措施。”

强大心理力量协助他人 

人天生有情绪,包括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伤心和害怕的情绪,将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困扰。

王建文指出:“心理治疗不是要拿走病患的负面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与情绪和平共处。所以,身为亲人或朋友的你,也不用急着驱赶身边人的负面情绪。”

他建议,若想要为心理健康受影响的人分忧解难,先从聆听做起。身边人选择向你倾诉表示他知道你信任他,他也信任你,你不需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安静聆听就好。若有任何意见,听完后再说,但切记不要强迫对方接纳你的意见。

聆听者需有同理心

再来,聆听者需具备同理心,避免“我了解”、“我明白”、“一切都将过去”等类似字眼,更不要论断批评,甚至最后自己竟成为交谈内容的主角。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感受,问问自己:换作是我,我会有什么感受?同时,也应告诉他们:“我无法切身体会你的感受,但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你。

“必要时,也要鼓励当事人寻求专业治疗。当然,两人的交流不能只围绕在心理疾病的话题,也可以聊一些愉快的回忆或休闲娱乐之类的话题,继续保持沟通,不要让心理疾病成为他的标签。”

不能隔离忧郁者接触事实 

对于原本就有忧郁情绪的人,是否应避免或减少让他们接触疫情讯息?其实是没必要的。虽然再多的负面新闻会让他们更加忧虑,但也不应该阻止他们接触真实新闻,以免他们感觉遭到不同对待。

他说:“话题可以筛选。不管对方是否有心理疾病,在与人交谈时应尽量多谈正面讯息,如痊愈案例、疫苗研发等,并多加鼓励和安慰。这些正面的话题可帮助我们保持希望,同时也散播希望。

关心别人也别忘了自己

“重要的是,关心别人的同时,别忘了自己。你必须知道自己的底线,找一个出口或兴趣,适当地宣泄本身情绪。当我们坐飞机时,飞行人员总是告诉我们,在帮助别人戴氧气面罩之前,请自己先戴好;同样的,唯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成为他人最好的陪伴者!”

反应

 

国际

香港人“开心指数”创7年新低

(香港18日讯)有调查指香港“开心指数”创七年来新低,今年每十个港人就有超过一个,几乎每天都处于心情低落、沮丧及绝望的状态,三成半受访者有重度忧郁症状。

一个名为“香港开心D”的机构公布其调查数据,指香港整体开心指数以10分为满分,今年下降至5.63,是近七年来最低。研究同时显示,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状态表现不如去年,反映香港人精神状态值得关注。

这个调查以网上问卷形式,今年7至8月访问逾千人,结果显示每10个香港人就有超过一人,几乎每天都会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超过一半受访者有中度至重度的忧郁情绪症,重度忧郁症状达到三成五,比例持续攀升至历年新高,其中35至44岁组别开心指数最低。

另,调查同时显示,香港的忧郁情绪亦按年持续上升至3.3%。

团队同时合併10年数据分析,发现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口膨胀、社会腾飞、生活质素改善。推算今时今日,55至64岁的轻老年正陆续涌现,面对退休生活及与子女伴侣的相处令他们适应不从。

身任小学校长的“香港开心D”联席主席陈美娟说,她更关注学童情绪健康,但25至44岁年龄群组正处于组织家庭阶段,亦大多为照顾者,难免有各样压力来源,建议家庭成员间增强沟通,互相协助及理解,改善情绪健康。

新闻来源:联合新闻网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