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时的义援诗/许世平

中国对境外疫区国家捐防疫物资,派送医疗团队,通过口罩外交攻势,显现敢于担当的领导形象,以及展示软实力。

早在两个月前,在遭到冠病疫情蔓延的痛噬时,中国只能向世界呼喊“武汉加油”,不过,随着境内疫情有限防控时,反转疫情形势的中国则以优美的“义援诗”给疫情肆虐的境外国家寄语祝福。



给韩国,以朝鲜中期诗人许筠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扁舟共济与君同”。

早前日本给中国寄赠一首“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现在中国以清末诗人巨赞的“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对应。

以文化力量共克时艰

中国原是诗的王国,在疫情当前,温暖的诗句往往能给人无垠力量。从历代文学家的诗词也能让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即有理论严峻的唯识论,有直接心境的禅宗,有诚心念佛的净土,还有以整治调理下手的中医学,以及以气韵生动的美学艺术。



面对不断动态变化的世界,就有《易经》里的“盛极必衰,丕极泰来”;对变化形势,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坐以待毙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

再看看陷入疫情暴烈的意大利,染病和死者人数失控飙升,让人在信仰与怀疑之间不知进退。对黑暗及未知的恐惧,意大利将3月25日定为但丁日,鼓励民众在面对病毒和恣意戳杀时,阅读但丁的《神曲》,以文化力量共克时艰。

这个诞生于700年前佛罗伦萨的诗人,因为遭到权贵的迫害,终身遭到流放,沉沦和毁灭却是但丁伟大的开端;他生活幽暗且狭窄的房间,却能寻哲人,会鬼神,兼容整个宇宙。他将一生的经历与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并通过奇幻绝美的诗句,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

残酷暴烈的疫情当前,但丁为爱与理想的创作,让艰困的人走出悲惨,引领到幸福的境地。

真的,中国很快就调派专家驰援至暗的意大利,还带上一批重症监护装备及医疗防护物资,还送上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加的诗“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

这些温暖的义援诗,可以用来救世济民,能抚慰穷愁痛绝的心灵,让世人以恻隐之心看待世界,让走过逆境中的人,学懂爱和珍惜。

最后,我们坚信疫情终将消逝,一切会像诗人聂鲁达描写的那样:“只要忍耐到黎明,我们定能走进那座壮丽的城池”。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