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我对善导大师的一些看法

善导大师,俗姓朱,安徽泗州人,唐朝高僧,为道绰之徒,被尊为净土宗二祖。

去年11月,我曾在南洋商报登彼岸网络版发表一篇〈修行人会自杀吗?〉,文字内容多少波及到唐朝的善导大师。

不过关于善导大师,我觉得还要从几方面来看待。



1.日本法然上人不等于善导大师。

以此类推,台湾慧净法师也应该不等于法然。我之所以批评善导大师的一些异行,主要是因为善导大师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传教士。换言之,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与批评的卓越宗教家。

2.要从“我之宗教观”立场看待善导大师的宗教体验。

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都先后以这个题目讨论宗与教的关系与层次。有兴趣的人可以留意。

基本上,印顺导师是认为:“宗”:指一种非常识的特殊经验;有的称之为神秘经验。“教”:是把自己所有的特殊经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他人了解、信受、奉行。



从这个立场,我认为善导大师确实是有他自己的神秘经验,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宗教境界。

3.无论是太虚大师还是印顺导师,都是注重人间正行的表现,对于他力往生的教法必有批判。

这个批判,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可以参考,但不一定完全接受。

面对老病死脆弱无助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去年来大马演讲时曾说:“在我临终的时候,我相信,我不会记得任何一个我通过的法案,我不会记得任何一个我给过的演讲,任何的人群,我不会想起入职宣誓。我会想起的是我牵着女儿们的手去公园,或者是她们在戏水时的笑脸。”

奥马巴也提到,小女儿3个月时因为患脑膜炎而入院时的感受。“他们给她进行了腰椎穿刺,在她的脊椎腔插入长针,她(当时)只是3个月大,除了看着眼前的情况,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的世界就缩小到只有那个事情而已,那是你关心的全部。”

从一个大国前领袖的人生感言,就可以理解多数人面对生老病死时都是脆弱与无助的。

而宗教信仰与宗教经验可以在使人在面对无常变化时,有足够力量去应对。他力的信仰与念佛的体验也可以帮助人面对自己的“生死大事”!

从宗出教的大师

就我来说,我相信善导大师真是从宗出教的人,虽然因为这样,他的一些开示有时会变成六经皆我注脚的主观性论断。

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讨论善导大师的宗教体验是否究竟圆满,但无需否定他的神秘经验,认为都是虚构的。

其实如果从新时代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见来看善导那些见佛放光的体验,他必定会批驳到一无是处的。

但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见始终只能在小众圈子流行。而广大信众还是需要善导大师这样的宗师指引,在他的指引下,人人都能南无阿弥陀佛,平时随缘行善,不做强势的慈善家;走时在念佛中平静而逝,就如夕阳西下般自然,不必呼天抢地,狼狈不堪。

这样的人生结局,我觉得是很好的。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