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

螺旋内惊见可疑扭曲
人类首次拍到行星诞生

御夫座AB(AB Aurigae)的周围拥有可能存在行星或棕矮星的尘埃盘而闻名。(图撷取自ESO)

(柏林21日讯)欧洲南天天文台(ESO)近期捕捉到一幕景象,在一个年轻heng星的周围出现一个扭曲圆盘,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行星正在诞生的迹象,成为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的直接证据。

欧洲南天天文台(ESO)宣布发现行星诞生的迹象,御夫座AB(AB Aurigae)的周围拥有可能存在行星或棕矮星的尘埃盘而闻名,近日欧洲南天天文台捕捉到一幕景象,可能是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的直接证据。



在御夫座AB的尘埃盘内发现密集的尘埃与气体开始呈螺旋状凝聚,在圆盘的内部区域,发现一处非常明亮的黄色“扭曲”点,科学家认为这标志着一颗行星正在形成。

负责这项研究的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教授博卡莱蒂(Anthony Boccaletti)指出:“迄今人类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系外行星,但对行星形成方式所知甚少”,天文学家推测,行星是由围绕年轻恒星(例如这次的御夫座AB)的尘埃盘中气体和尘埃会聚在一起所诞生的。

而这项发现与行星诞生理论相符合,而产生“扭曲”点的位置与恒星的距离大致跟太阳与海王星相同,该小组认为这是一颗行星正在形成。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



反应

 

国际

中国发现小行星 命名“锺南山星”

(北京11日讯)中国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发现的编号“325136”小行星今(11)日在珠海横琴被正式命名为“锺南山星”。

据了解,中国此前已使用古代的张衡、祖冲之、沉括及现代的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命名小行星,借此表彰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广州日报》报道,“锺南山星”最初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于2008年3月2日发现,并在2012年4月获得了325136号的永久编号。

2021年5月,经过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的推荐,紫金山天文台的申请,以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正式批覆,这颗小行星得以以锺南山院士的名字命名。

在轨道数据上,“锺南山星”的轨道偏心率为0.199,轨道倾角为13.159度,半长径为2.541天文单位,代表这颗小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为3.73亿公里,且它绕太阳一周需要4.05年的时间。

在轨道上,“锺南山星”以每日158万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由于距离地球有数亿公里,因此在地面上观测时,它在星空中的移动显得相当缓慢,此外,这颗小行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可达6.05亿公里,而最近时则只有1.55亿公里。

新闻来源:ETtoday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