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

下雪了

文 :陈仰芬

“芬”析
《下雪了》像诗,我也用诗的心情赏阅。

一片雪花,指向小孩的食指,
两片雪花,望着小孩的眼睛,
三片雪花,带领小孩的脚步和气息,
走出了灰灰的心情。

长胡子的富商把雪花丢进暗暗的阴沟,
戴高帽的博士将雪花踩进深深的鞋印,
追时尚的贵妇怕雪花融化厚厚的粉底。
收音机高声歌颂着各式各样的产品,
电视机射放炫耀着男女老少的才艺。

雪花飘啊飘啊飘,雪花的心里没有冷漠,
雪花爱恋这灰色的世界多过美丽的天庭。
雪花落呀落呀落,雪花的爱情全是倒倾,
雪花白了阴沟,亮了鞋印,扫清粉底。
关了收音机和电视机,小孩说:
“下雪了!”

故事从“灰色”开始,天空、屋顶、墙壁,不知道为什么都失去了光彩。狭窄的画面,把郁闷的心情带了进来。翻到第二幅,不得了,郁闷漫延到整条街,整座城。

这样的一座城市,出现了一片雪花。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组又一组意味相对的画面,左边画对照右边画成为一组。第三幅画在左边,有一位带狗的小男孩,他首先发现了这一片小雪花。小男孩身边那扇窗似乎被刻意放大了。第四幅画在右边,有一位胖胖矮矮、留长胡子的秃老头子,侧身而立,张口眯眼,百无聊赖说:
“只不过是一片雪花而已。”

一片雪花就是一大发现

老头像富商,他手藏裤袋(紧紧握住裤袋里的钞票吗?)。这里没画窗,墙上挂了5幅大小不一的人头照,却没有一张照片是人与大自然的合照,大家的兴趣似乎只集中在自己的容貌和表情。左右图的两面壁纸是同款式的――绿花芯淡橙小花与小雪球,底色也是温馨的淡橙。男孩和老人都穿着同样有橙绿条纹的布料,似乎暗示他们的血缘关系(爷孙?)。小孙子喜欢临窗观天,对他来说:一片雪花就是一个大发现。

窗口对爷爷来说“只不过是一扇窗而已” 。记不起从那一年开始,他已经不再依窗眺望。可惜啊,雪花没能成为爷孙两人的交心话题。
男孩追着雪花跑下楼,到达门口。这时天空飘下两片雪花,有趣的是,画家把男孩放在画面的左下角,又将戴高帽的“博士”安排在同一幅画的右下角,两片雪花相对着两个人,你期待男孩和博士因为雪花来个愉悦的心情交流吗?

没什么。”博士昂首阔步,扬长而去。

三片雪花 !男孩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健步如飞,小狗尾随,迎面又来了个撑伞的贵妇,她全身被贵重的衣物包得紧紧,雪花会不会消除她和男孩之间的生疏感?

“会融化的。”贵妇弯下嘴角,泼了冷水。

当小孩和小狗依旧热忱地弯下身,低下头,细察融化的雪花时,此时博士和贵妇也在右边的画面相遇了。博士移一移高帽向贵妇示敬,却不是真的脱下——高帽还在头上,腾空斜斜立着;贵妇嘴角往上弯,似笑非笑,小扁帽上的小饰物亭亭傲立,手中的小伞笔直不倒。两人的身体绷紧僵硬,都置身于雪花的情境之外。博士与贵妇不过是例行公式化的礼貌,心还是冷的!

第11幅是收音机,第12幅是电视。一改之前左右对立的情调,来个左右和声的氛围:收音机和电视不约而同说:“没下雪。”收音机造型像一张脸孔,电视里同样出现一张脸孔,这和之前壁上的人头照前后呼应。人的脸孔、人的才艺表演、人的高谈阔论、人的产品广告、人的高楼大厦……让人引以为傲的,一切的一切,都洋洋洒洒、满满挤进了广播和视听节目里,哪来空隙容得下一片雪花,两片雪花,三片雪花……?

讲究速度、华丽和夸张的节目主持人,大剌剌对听众和观众们宣布:“没下雪。”其实,听众和观众大可以关了收音机和电视,跑出去和小男孩、小狗一起,在漫漫天际下仰天观赏。可惜,没人这样做,他们紧靠着人的“伟大发明”,寸步不离。

书中有至美的两句:“雪花不听收音机”、“雪花也不看电视”。

白雪是轻省的

人话荒腔走板,不值信赖;人脸百变无情,狡猾虚伪。雪花继续飘下,城里行色冲冲的成人无动于衷,对下雪习以为常。这里的对比达至高潮——小孩和小狗已经从之前的左边画移至右边画,那个提着大收音机的人在左画的极左下角;而小男孩在右画的极右下角,男孩双手伸高,雀跃蹦前,迎向纷纷飘落的雪花。提着收音机的人与小男孩背道而驰。

第15幅,我们看到男孩兴高采烈地在雪中奔跑——白雪对单纯的小男孩是轻省的。来到第16幅——白雪对装腔作势的大人们却是异常沉重!博士、贵妇和提收音机的人,他们弯腰驼背,被皑皑白雪压得喘不过气……

是谁陪着小男孩在雪中嬉戏呢?是蛋先生、鹅大妈和一只白鹅,从“鹅大妈书店”的广告版上跳了下来……城里的大人都太忙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扔下童书,任由他们看,最好别来吵我。

何时他们能够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呢?(马太18:3)

白雪是轻省的。

后记

《下雪了》文字很少,却很精炼;图画很多,每幅精彩;意境脱俗,令人神往;画风纯净,隐含哲理。不仅小孩喜欢看,大人更应该看,因为有助于他们“返老还童”。

天色的变化如:下雪、下雨、天亮、天黑等等,意境不同,感受不一,当然就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小孩总是大自然的第一位贵宾,他们总能够欢欢喜喜迎接天上所赐予的恩物:下雨时,孩子会注视着手心里的一滴雨珠,好奇它怎么可以亮晶晶地滚来滚去;他们追逐着被风吹走的落叶,觉得落叶也很喜欢和他们玩捉捉;大自然里的日月星宿,花草树木等,都是孩童们的最佳玩伴。……大人呢?习惯了周而复始的刻板生活,好奇心早被磨损得片甲不留,在追逐名利地位权势的风尖浪口,他们只会功利的盘算和计较,早就远离单纯的乐趣。孩童则不然,他们会因为“下雪了”——如此自然界的小变化,心感新奇,简单地快乐下去,积极地享受整个过程。

雪的白净、雪的宁静、雪的高雅、雪的飘逸、雪的自由——统统都下个够吧!落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灰沉沉、硬邦邦的心牢里。书中所描绘的大人,都是一群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成年人,他们的世界是用偏见、掌控和虚荣架构起来的铜墙铁壁,他们轻看那个追逐雪花的小男孩,他们觉得他在浪费时间精力,何不多学些才艺,打造形象;多上补习课,一心一意为考试冲刷?

小男孩看到的世界是雪花,他的心灵在皑皑白雪里欢乐奔放,他亲睹这个灰暗的世界被雪花洗礼之后的光亮和美丽。每一片雪花都是上帝播下的小叮咛,小男孩想起主日学背诵过的诗句:——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诗篇51:7)

《下雪了》,看完了这本绘本,你我的心是否也期待着比雪更白?

反应

 

牧羊人

都寻求祂

受访:玫瑰        采访整理:陈仰芬(由“文桥”供稿)

在我还没成为基督徒之前,我的脑海里,压根底没有“原住民”这3个字。地理老师或许也曾含糊提及,他只能照本宣科,因为从未接触过原住民,实在无法提供任何有关原住民的额外资讯……久而久之,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是一般上课本读到的:“马来西亚有三大民族:华、巫、印”

成为基督徒以后,我仍旧在熟悉的繁都里打转,偶尔在教会听到“原住民事工”,纯属只是5个字的词,与我毫无关系·。

信主后的第四年,有位来自印尼的澳洲白人宣教士来到我们的教会讲道,当时只记得他叫Ronny,他瘦削的脸庞上有双深陷炯炯发光的眼睛,让人印象深刻。Ronny在婆罗洲的深山野林向原住民雅达族宣教。我对这位跨地域、跨文化,远离舒适圈的宣教士肃然起敬。

这种爱,若不是来自上帝源源不绝的供应;若不是恋慕上帝的道超越疼爱自己的命,怎么可能呢?!

后来从文桥出版的书籍《婆罗洲森林中的奇迹》我才再次完整记起他的名字是Ronny Heyboer (黑博尔隆尼)。读完了这本书,颇有感触。不过,几个月后,有关原住民的事迹又渐渐模糊起来,更别提为原住民事工祷告了。

一晃,17年过去了。

今年4月,慧敏牧师例如往常要远赴小山城去和月芬牧师配搭。月芬牧师特别给原住民举办双亲节庆祝会,慧敏牧师邀请我和她同行,我反正闲着,也就答应前往。

我和玫瑰的第一次相遇就在这座小山城的教会里。她当时穿着相当随意,头发也没特别梳理,似乎是被风吹乱的,加上稍微暗淡粗糙的皮肤,笑时还让人看到欠缺牙齿的牙齿洞。我下意识觉得她是住在这小山城附近的居民,务农的吧?!很有可能是前来教会帮忙烹饪的热心信徒。

玫瑰笑容可掬,殷勤地叫刚落脚的我们吃午餐 。

理工学院讲师

餐后,我问玫瑰:“这些美味的菜肴,是不是你为我们准备的?”,她说不是。晚上教会举办成人讲座和儿童活动,玫瑰抱歉地表示她无法参与,因为她要上一个神学课程,她好学认真的神情让我对她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好奇,也不理会是否唐突和无礼,就直接问她从事什么工作?

“我已经退休,曾经是理工学院讲师。” 

太意外了 ! 我为自己之前的浅薄无知羞愧。难怪上帝说祂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前书16:7)。噼噼啪啪,我的脸左右两颊被上帝打了几下。

我们的话题越来越随心所欲。玫瑰真诚坦率,相当健谈,她风趣幽默地讲述她的学生生活,引来我们哈哈大笑。玫瑰记忆超强,过目不忘。名列前茅的她是校中的风云人物,加上家境富裕,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很难不让人羡慕!她考试向来轻松自在,有一次还抱病赴考场,而且只凭一次的翻阅温习,就能考取佳绩!

玫瑰的哥哥都是商界的成功精英,赚得盘满钵满的。而且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不管玫瑰做什么,他们都给予各种的支持和帮助。

以玫瑰的天赋和教育背景,她可以选择学术研究,让自己名成利就……

为原住民讲道

玫瑰和我们只论家常,她并没有提及这个山城的原住民教会与她的渊源。第一晚(星期五)的双亲庆祝会主要是招待山城附近的居民;第二天星期六,月芬牧师带着我和慧敏牧师,还有几位弟兄姐妹去探访两个相隔蛮远的原住民村庄;第三天星期日一早,住在山城附近的原住民家庭都来主日崇拜并参加双亲节午餐会,教会四周也冒出来自不同地区的弟兄姐妹前来帮忙。一袋袋的白米和一瓶瓶的食油堆满了角落,这些都是祝福原住民最实在的礼物。男女老少,有100多人 ,平日冷清的山城教会顿时热闹沸腾起来。这时,我才发现玫瑰原来是台上给原住民讲道的人,但是我仍旧以为月芬牧师是主,她是宾,是来讲道的。我也不知道月芬牧师和玫瑰的渊源。

当文桥总干事要我写访问原住民事工的文稿,我的心往下一沉,像我这样对原住民毫无爱心的人,我会写出怎样的文字来?苦啊!

我以为主要访问的人是月芬牧师,谁知,月芬牧师说先得问问玫瑰。

就这样,我和玫瑰渐渐靠拢,无所不谈。

1999年某个星期六傍晚某中文堂正在崇拜时,竟然出现3位原住民。其中一位说他的肠出血,他请求玫瑰为他祷告,奇妙的是为他祷告后,第二天他就发觉自己痊愈了。接下来,在另一场宣教聚会,那位被上帝治好的原住民一口气带来15位原住民男士,当他们听到谁要接受呼召信主,全部15位,里面包括了两名巫师,都毫不犹豫地就接受耶稣为他们生命中的救主,当天的讲员也为他们作医治祷告——这两件事大大鼓舞了玫瑰。

从此以后,中文堂就开始了原住民事工。

不久,一个做巫师的爸爸,因为对儿子的爱,找上了玫瑰,苦苦哀求她为他的儿子祷告,于是,玫瑰和她的同工就特别为原住民弟兄们安排集会。

这一次,来了13位原住民,表面上比起上一回少了2位,但是,上帝的计划可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13位里面来了村长,他听闻耶稣所行的奇迹,所以要来一探究竟。当玫瑰的一名同工分享福音时,这位村长竟然主动接受福音,同时也叫其他乡民一起和他信主。

巫师的儿子手拿东西会抖动不停,玫瑰为他祷告,奇迹发生——他的手不再抖动!上帝这一点的怜悯足够让他们看到上帝在等候他们,越来越多原住民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玫瑰和其他3位同工(两位虔诚的母女——就是当时还是平信徒的月芬牧师和她的母亲,以及一位向原住民购买原产品的弟兄),决心要继续这项上帝赐下的原住民事工。

第一次为原住民洗礼

在接下来的原住民聚会,人群中来了一位盲人,他是村里的巫师头目,他手里握住一本国语赞美诗歌歌册。那是在1984,15年前有人和他分享福音时,送给他的,当时他也想接受这美好的福音,可是那送歌册的人却从此不再出现——令玫瑰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本歌簿竟然还保留至今!当天他就和族人中的4男和2女接受洗礼。这也是玫瑰和3位同工第一次给原住民洗礼。

玫瑰简单地对我讲述这23年前发生的事情,语气平和谦逊,温柔自然。但是她对自己所付出的心力和时间没甚着墨,而过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只是轻轻带过,神情中充满喜乐和感恩。她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我没做什么,我是在看上帝做什么。”

这23年来,玫瑰、月芬牧师与其母亲,还有那位和原住民做买卖的弟兄( 已逝),他们在这座小山城的原住民村庄殷勤服事,不离不弃。他们不只是关照原住民在经济和教育上的需要,也关心他们灵命的增长。如今原住民村庄的居民把他们视如亲友,当然,也赢得整个山城各族居民的尊敬,“好撒玛利亚人”活生生地亮在大家眼前。

当权贵的一方和普遍社会大众,忘记了原住民应有的基本生存权益和生活福利,主可没忘记他们!主首先差遣他忠心的仆人玫瑰走出她舒适的同温层:放下高等教育的身段;卸下追求优渥经济的各种好条件(家境富裕、精通华、巫、英三语、);不眷恋室内的冷气和沙发;不惧怕跨文化跨种族的艰难和抵制,她毅然决然投入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工。

我突然发现17年前记忆中那双深陷炯炯发光的眼睛是黑色的,明明白白在我眼晃动,土生土长,特别亲切,也格外感人。

青春时光交给主

我相信玫瑰的同工大大被她的委身所激励,而月芬牧师也像玫瑰的属灵孩子,玫瑰不只是用上帝的圣言培育她,她也用自己的生命做了示范。她们两人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交了给主,成为主圣殿上的珍宝。

保罗在《罗马书》五章5至8节有几段话:

“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主的爱是最佳楷模,这跨越一切的爱,超乎我们理性的理解;迈出了我们感性的范围。

原住民的各种软弱,不是丰衣足食,掌握了知识和权益的人所能谅解的。玫瑰称呼原住民是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的Firstborn,我听了,羞惭万分。在我的潜意识里,没有这段史实,甚至当我在为国家祷告时,冲口而出的竟是:阿爸天父,求你帮助马来西亚三大民族和睦共处……与其说是语病,不如承认我实在没有爱,在主的圣爱面前,我的心是何等苍白乏力。

主给玫瑰的才干、聪慧仿佛那五千银子,她也不负主的期望,又赚回了五千银子。也许我们说自己连一千都没有。但是问题不在主给我们多少银子,问题在于我们会不会像第三个仆人,把银子埋藏在地里,不见天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