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印冲突打出“小62”/南洋社论

中印边防军周一晚在拉达克东部的加万谷(Galwan Valley)爆发流血冲突,这是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最严重的边界冲突事件。

印军周三宣称,冲突造成20名印军死亡。据传,其受伤兵员共150人。

而中方,至今没公布解放军伤亡人数,根据印度媒体引述印度军方消息,指解放军有43人“死亡或重伤”。

在这次冲突中,双方宣称都没交火,而是以铁棒与石块群殴,从印军公布的死亡数目可见,当时的打斗非常激烈。

北京释善意

中共喉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透露:“我理解,是中方不想让两国民众对双方伤亡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刺激两国公众的情绪。这是北京的善意。”

根据了解,印度在中印边防的陈兵策略是以10个最精锐的山地师为主力,拥有先进及火力强大武器装备,不少军官均受欧美特训,兵员则拥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

反观中国,在中印边界的第一线边防军,并不是最精锐战斗部队。中方是以“黄雀在后”的布袋阵建起多层边防安全网,第一线不是战斗主力。

也可能是这层原因,冲突后的“战果”令印方各界相当震撼,这可从近日印媒的密集报道看得出情况。印度总理莫迪对此事发表的言论,也相当克制及保留,被反对党指责为懦弱。

印度首都新德里所在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最接近的边界只有323公里之遥,却与北京相隔3794公里。在 1962年发生中印战争时,被印度上下引以为傲的山地精锐部队不幸被击溃,曾引起不小的恐慌。

这次,两军又相遇,看似又打出另一个“小62”。

中印拥有3500公里的边界线,若长期处在互不信任的紧张状态,对任何一方都是在消耗庞大的建设能量,一个错误决定,甚至会危及区域安全。

自周一晚冲突事件后,双方已调动重兵前往边界。其实,中印现在应更快启动高层会谈,防止军队再越界引发不可收拾的星星之火。

反应

 

言论

中国冲击的机遇/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11月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高端访谈》专访时,称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个“珍视友情,内心充满热忱的国家领导”,还说他“对像马亚西亚的小国给予充分尊重”。

安华强调将继续致力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合作,将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在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之际,安华倚重的却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因为马中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及达成签署协议后,将加强市场对接,扩大合作和增速发展。

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还是那个移山倒海,疲于奔命的中国;2024年结束前,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全长22.13公里,贯通新疆天山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建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成功亮相后,还在加紧研发时速达1000公里的新一代“超级高铁”。

当美国散播“二次冲击”的中国威胁论,挑拨其他国家“去风险化”及“去中国化”时,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各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的马来西亚,要与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好好相处,更要抓紧此战略机遇,推进变革与转型。

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是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像海啸般席卷世界;中国的二次冲击, 是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制造再席卷而来;然而借助中国的绿色能源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绿色转型。

符合国家利益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金砖国家产业优势的互补合作,还能促进马中双边产业互联体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升级。

与中国友好是正确及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要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就必须遏制投机政客恣意制造争议和问题纷扰,趁机喧闹任意操弄“中国恐惧症”,破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日本人在《激流中国》让人看到“翻涌着潜流”的中国;韩国人在《超级中国》让人看到惊叹的中国, 还有外国摄影家在《镜观中国》那让人惊讶的视觉中国;我们还得从中国的冲击,抓紧机遇,阔步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