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药物保存6误区

家庭药物管理/上篇   报道·陈绛雪  摄影·陈成发、互联网

每个人家中多少都会储存一些常用药品,信手拈来就有退烧药、止痛药、感冒药、胃药、止泻药、止咳药等等,而多数人为免药物变质会选择储存在冰箱,或是为了方便寻找而全部收纳在固定药箱,殊不知这些都是错误的储存方式,会加速影响药物品质和效用,甚至引发副作用!

国际医药大学药剂讲师及实践员张锦平指出,多数人长期以来的家庭药物储存方式其实存在误区,也没有正确的服药观念。小孩、成人和老年人的药物,都有不同的储存方式,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储存条件,不妥当的药物储存和处理方式以及滥用药物,不止会导致药物失效、过期、过剩,甚至会衍生严重后果,比如并发症及器官衰竭。

误区1:冰箱储存较耐用?

对于常见的一般家庭药物,药剂师并不建议收藏在冰箱,尤其是一些药物对水分特别敏感或是容易受潮,每一次从冰箱取出药物,骤然变化的温差很容易造成药瓶出现潮湿,继而影响药效。

张锦平说,最基本的药物存放方式,首选将药物简单分类——除非有特别指示需要收藏在冰箱的药物,否则就收藏在阴暗、干爽的地方,避免存放在燥热或潮湿的地方,比如靠近窗口(阳光直射)、冰箱旁边、煤气炉旁边、车内曝晒等等。

“一些特定药物、有特别说明或指示必须存放在冰箱的才需要这样做,比如用于糖尿病的胰岛素(Insulin),在每一次使用之前,就必须收藏在冰箱里,但是,一旦从冰箱取出解冻之后,使用有效期限仅一个月。”

4大保存方法

另外,若有特别指示/注明需低温收藏的眼药水也属例外。

简而言之,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和光照都有不同的要求,药品包装上的标签和说明书上都会注明4大保存方法:避光、干燥、阴凉、密封。

“常温下储存”是指在摄氏10度至30度的环境;“置于阴凉干燥处”意指0至20度的干燥地方;若是特别指示须“冷藏保存”则是2度至10度为佳。

但是,他提醒,“冰箱储存药物”有特别的讲究,人们最常见的错误方法就是把药物存放在冰箱门边,也就是置放鸡蛋底下的储物格,每一次打开冰箱门,门边的温度是最先上升或发生变化的,持续的温差变化更易影响药物品质。

误区2:药品开封后须冷藏?

张锦平强调,不论是尚未开封的新药或是已开封的剩余药物,都不适合或不需要存放在冰箱,除非有特别指示。

即使是药品开封后须冷藏保存的药品,也只限于短期保存,不是延长使用期限;而开封使用后的药品(即使是液状药品)仍可在室温妥善保存,在有效期限内使用。

此外,含有糖浆剂的液状药品(比如止咳药、小孩退烧药及感冒药等),冰箱温度和室温的差异,会导致液体药物产生“结晶”(瓶口处出现颗粒状物质)或“分层”情况,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所以并不适合冷藏。

眼药水贮存大不同

“小孩的常备药物多为粉状或液状药品,比如罐装的粉状抗生素,服用时加水冲泡成药剂之后,则须收藏在冰箱里的2至8度低温,但也只能储存7天至10天。”

若已开封使用过的眼药水存放在冰箱,只可存放一个月,而后必须妥善处理;一些眼药水没有防腐剂,只有一天的有效使用期,这类眼药水通常为小剂量包装,即使有剩余也不能存放。

误区3:吃剩的药物可存放为下次使用?

普通居家常备药品如退烧药、伤风药、止咳药,许多人都会保留剩余药品为下次犯病时服用。对此,刘晏羽说,前提是必须妥善存放,最主要是药物包装若是破损或变质则须注意或弃用。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多数家庭储存许多这类药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服用储存药物?什么样的情况必须求诊,由医生开处方药物?

存放药物未必适合

“一般来说,普通的伤风咳嗽,一两天即可减轻症状,若超过两天仍未改善,则需求诊,确认是否有其他原因或更严重的病情。”

他说,最妥当的方式是每一次发病而症状未有改善时,带着所有的药物前往求诊及咨询医生,因为人们所以为的“感冒症状”,可能是其他疾病,即使是普通感冒也有不同的对症药物,比如许多人最困扰的咳嗽,单单咳嗽药就有化痰、止咳或是消炎消肿等等针对不同症状所需的种类,家中存放的药物未必适合当下的病情所需。
 

误区4:所有药品集中存放?

部分人往往为了方便或习惯而将药品集中存放在一处或一个药箱内,张锦平却坦言,不止造成药品参杂且易混淆服食剂量和时间!

他指出,正确的存放方式应该是将药品分类个别存放,并且标明用途、服食时间和剂量,尤其是长期服食的药物(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药物),堆放在一处会造成病人不确定或忘记自己所吃的药品种类、是否吃了药等等。

没分类易误服

另一原因是药物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外用药和内服药放在一起也会产生相互影响、混淆药物用法等等,一些成人及孩童的药物也可能名称相同、外观相似,但是规格不同,若没分类个别存放很容易造成误服而引发严重后果。

国际医药大学医药保健科刘晏羽医生则会要求病人牢记本身所服食的药品名称,而不再是过去长辈所使用的“用颜色分辨药物”方式,这太不科学,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他说,现在的药品市场会是同一种药物有许多牌子,药物也不似过往有一个特定的颜色或形状,一些诊所和医院可能3个月就换一种牌子,但并不是更换药物种类,所以牢记药名很重要。

误区5:厨房、浴室、厕所、车内——各种匪夷所思的地方都会出现药品!

西方电影常见“从浴室甚至厕所柜里拿出日常药物服用”的画面并非虚构,确实有人为方便和提醒自己记得服药而置放在这些“每天早晚必然看到的地方”。四季国家空气干燥,生活文化不同,但不管什么理由,盥洗室都是有许多微生物的空间,不是存放药品的空间。

另外,抽屉、柜子、冰箱旁边甚至煤气炉和清洁用品旁边等等,也都会出现药品存放,张锦平坦言“最常见的就是放在车内”,特别是一些随身携带的药物,比如哮喘患者必备的呼吸器、心脏疾病患者的硝酸甘油含片(GTN)。

存放食物处勿放药品

至于厨房,他说,厨房一般有间隔干和湿厨房,若药品存放在干厨房尚可接受,但必须切记,若家有小孩,务必确保药物放在小孩看不到、拿不到的地方。

刘晏羽强调:“只要记住一句话——把药品当食物,不会或不能存放食物的地方,就别存放药品。药品不是食物,但当成食物存放即可。”

误区6:非口服药物可长久储存/开封后不变质?

喷剂、片剂、外敷药品虽非口服药物,同样不能长期储存,须注意品质有效期。刘晏羽以鼻窦炎喷剂为例,在开喷剂处方会告知患者疗程期限,每一次的处方药品往往根据病情疗程所需,照理不应该有剩余药品存放。

虽然不同疾病、病情、体质,会有不同的疗程和进展,医务人员会根据情况决定患者是否可停止用药,患者不可自行决定停药或一直服用相同的药,口服药品鲜少会有剩余。

张锦平补充,外敷药物通常问题不大,贴剂可在有需要时才使用,只要根据品质有效期使用即可,过期贴剂会失去药效,以致人们认为是无效,若不言明情况,可能造成医生误解而开更强效的药物。

“过期药物尽量别用,没有药效是一个问题,但副作用是更大的问题。过期药物失去稳定性,一些会变成液状或是硬化,这是很明显的讯息。”

重点提醒:片剂、胶囊容易干燥、破裂;颗粒剂、滴丸等药品容易受潮;液剂药品应在疗程内服用完,尤其是糖浆剂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产生霉变;即使药品开封后冷藏保存,也不适合长期储存。建议每3至6个月清理一次家中常备药品,勿服用或使用过期、症状明显变化的药品。

 

下篇:家有长者药物太多无可奈何?可知道服药有顺序、药品和保健品会相克?

 

 

反应

 

商余

【缅怀张木钦】 陈绛雪 | 悼念张总

文|陈绛雪

张总是我最敬仰的老总,没有之一。 

同事发来消息时,临近夕阳,窗外正风雨。 

对于张总的认识,先是报馆前辈们的口述事迹,开始堆砌对“神级老总”的最初印象;而后,从他的著作和文章加深了那一股景仰。 

张总的故事,始终在报馆里流传。 

突然有一天,看到退休多年的“江湖第一笔”重出江湖写专栏,针砭时弊,深入浅出,虽无笔落惊风雨,但精辟到位,犹如看连载小说般,一日不漏。 

洞察力敏锐

每日读后感,虽然退休超过二十载,老人家洞察力依然敏锐,对政治、对社稷、对人性的评析依然尖锐通透,心思清明。每每出招,直指要害,却又从不把任何一招使尽使绝,而是点到即止留余地,名副其实君子剑。 

谩骂成风的社交平台,每一天每一贴文都能看到不容异见、肆意辱骂套罪名的粗俗留言,而张总一如传说中的雷打不动,老神在在,不曾动怒,以淡然回应无理,以四両拨千斤回怼剑拔弩张,文化修养和功力立见高下。 

对前辈的印象,进一步升级到“风光齐月”4个字。温润谦和,君子坦荡,带着傲骨。 

《南洋商报》创立95周年之际,终于得以面对面访问久仰大名的前老总,见识本尊的庐山真面目,有刹那的愕然,身形瘦削如清风道骨的老人家,和脑子里刻划的“张总印象”截然不同。笔触锋芒尖锐,一击中的,对时局对人性通透,都变成了毫无杀伤力的温文儒雅。 

不吝启示后辈

一席访谈,从南洋的前尘今朝到媒体的时代巨变;从社稷到国际的时移势易到新时代的媒体工作;从老家故乡麻坡到风花雪月。没有前辈的倚老卖老,只有深厚涵养的谦卑,对一个后辈不吝鼓励和启示。 

那一场带着仰望而来的访谈,不知不觉成了随性而谈,聊啊聊,聊了一个下午,临走前,一句“有空再来坐坐”,谁曾想会是唯一的见面和到访? 

之后,偶尔几次在面簿私讯,或对一些报道的有感而发,或对一些课题的看法,得前辈指教点拨,不吝分享,心怀感激,受宠若惊;虽无缘拜于麾下,却有缘求教,深感有幸。 

有一段日子,突然不见勤于笔耕的张总文字,以为悄然引退江湖,私讯方知久病在身,住院治疗,在家休养……一度重新写文,偶尔分享生活,虽已不再日日更新,仍能见老总安在。 

一切仿若昨日,却传来病逝讯息。 

生老病死虽是生命定律,但是,有一些人的离去,总会留下说不出的感伤和怀念。

永别张总。走完红尘这一遭,离苦得乐。张总,您安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