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专家授招改善弊端 居家工作有效率不疏离

独家报道:黎添华

(槟城28日讯)要有成就感又不要疏离感,3企业辅导机构以4方案5招数搭救企业老板们!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老板和员工爱上居家工作模式后,工作效率与公司凝聚力无疑成了最大的两个关键。

其中,一些公司可能遇到生产力下滑的问题,部分则面对职员开始与同事疏离,最后对公司的向心力大减,甚至重挫公司的核心文化。

《南洋商报》记者向多名企业辅导了解时发现,居家作业无疑可以减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水电费、租金等。但是过程中也影响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这种疏离感更让企业文化无法贯彻到底,最终影响公司的根基。

受访的企业顾问分别是Vertex Mastery 的蔡其融、Sean Business International 创办人刘俊贤,以及Great CFO Advisory的 陈顺达。

3人均认同本报早前报道即居家作业已经成为趋势,但也存在弊端,惟他们咸认企业未必要逆来顺受,反之,懂得诀窍还是可以享受居家作业的好处。

本报早前报道,根据企业税务咨询与数据分析方案供应商毕马威(KPMG)一份针对国内3022个企业老板及员工展开调查发现,69%受访者认为,管控令结束也应持续居家工作。

4方案避免员工偷懒

拥有15 年企业辅导经验的刘俊贤指出,由于居家作业无法让公司掌握职员的工作表现,因此企业必须得做好4大方案,避免员工偷懒,甚至长期下来变得更散慢。

这4大方案分别是1)制定适用于居家作业的标准运作流程(SOP);2)制定绩效评估机制(KPI);3)学习新技术,以及4)在技术与心智上训练员工。

他指出,尽管许多企业在行动管控之前都有SOP和KPI,但是却不一定适用于居家作业的模式,因此必须得落实新准绳,才能确保职场表现达标。

“我们甚至推出一个新的系统,让员工清楚知道至的目标、工作,可以网上打卡,老板也能知道职员目前的地点,职员甚至也能标志自己今天的心情。”

刘俊贤说,企业除了得提供居家工作的便利(网速、电脑)外,也得提供新技术的培训,如此一来,职员就没有借口拒绝网上作业,甚至基于种种技术上的不足,如无法上线、不懂操作、不会下载文件等技术问题,来合理化自己的低效率。

他也建议老板们让职员在心智上需做好调整,包括让员工们变得更加自律,对工作也更有使命和成熟度。

“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训练专注力方法,让职员能在家工作时,处于较好的职场状态。

“如果无法调整状态,很容易被厨房、小孩、电视,甚至睡床等干扰,进而影响工作表现。”

此外,他也提醒,若是分工不均,又欠缺监督的话, 不仅将让懒散的员工趁机偷懒,而能干的员工将加重工作量,最终可能导致无法负荷,心理也不平衡,最终呈辞求去。

给予自由也需监督

陈顺达说,自由是给懂得自律的人的,因此职员居家作业的前提必须得具备一定的纪律,而公司也必须得有一套监督系统。

另外,他也说,老板在过程中也得较过去更懂得“放手”。

“只要有一套很好的系统来评估、管理,和监督就可以了。要有更对员工的信赖,应该给员工一定的自由。”

不过,他也说,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居家作业,其中,独立性高,且一个人便能完成的工作,如,会计、设计等能适合居家作业。其他如需要支援其他部门的工作则不太适合。

云端请吃开唱拉近关系

蔡其融表示,职员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因为居家作业变得疏离,甚至职员对企业的向心力自然也大不如前,更严重的是,如此一来,公司的企业文化根本无法营造起来,最终令企业失去温度,没有灵魂。

这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居家作业。他以自己的经验分享说,管控期间,他就尝试与职员一同视频午餐,甚至还玩起“云端请吃”,叫外卖送给同事,一起吃饭聊天。

“我们甚至开视频一起聊天,而不是纯粹工作。”

他们也曾展开“云端开唱”,安排吉打手演奏,大家一起高歌,甚至一起玩器视频游戏。

他指出,居家作业的联谊还是能做得很出色的,这得胥视老板的创意。

他也说,过去员工会对老板的请吃动作习以为常,如今大家会觉得有关动作格外珍贵,所以建议这时老板可以偶尔请吃,或举办郊游。

“这种感觉像是一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珍贵。所以,老板们不能不做,但也不能长做。”

反应

 

财经新闻

【南视界】想要百万年薪?就别奢望居家工作

如果你想年薪20万美元(约82万令吉)或更多,那就准备掸掉工作装上的灰尘吧!

职业网站Ladders的一份报告显示,高收入者的远程办公机会,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减少。

年薪不低于20万美元的远程工作职位占比,从2022年底的30%降至到12月底的约10%;混合制工作模式的职位也大幅下降,从2023年初的16%降至约3%。

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必须在拿最高薪水和待在家里之间做出选择。

另一份Indeed Hiring Lab对其招聘岗位的分析发现,允许远程办公比例较高的行业招聘已经减少,而对现场办公职位的需求仍高于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