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亚裔第一人 台学者下潜海洋最深处

(台北19日讯)台湾海洋科学研究者林颖聪(45岁)成为史上第12位,也是首位到访“挑战者深渊”的亚裔。

今年6月18日,他从关岛出发,搭乘由富豪探险家维斯科沃驾驶的双人座“限制因素号”潜艇,经历10小时,下潜至人类可到的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弧形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沟。

2012年,加拿大籍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占士·金马伦,单独下潜至“挑战者深渊”;2019年,海军退休的富豪探险家、“卡拉丹海洋”海洋科学探测公司创办人维斯科沃开展深海探测计划,数次单独或带人下潜海沟底部。

林聪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海洋工程组,后于台湾大学取得水下声学博士学位;2004年到该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后任副研究员,是海洋及水下声学领域的专家。

临行前写好遗嘱

林颖聪行前还写好遗嘱,和维斯科沃用了4小时下潜、4小时上升,在海底停留两小时。

他说,探测艇直径1.7米,下探水深11公里海沟底部;潜艇承受8吨压力。林颖聪研究海洋声波传播、折射,和在极端海洋深度改善声波通信和地理位置。

下潜目的地是“挑战者深渊”3处各间隔5至10公里的“中部水池”区域。探测艇采集岩沙、陈积物样本、放置生物陷阱、带回甲壳生物等来研究。

 

ADVERTISEMENT

 
 

 

反应

 

大千

鲨鱼为何演化成恐怖掠食者?原因指向上亿年前“海洋升温”

(纽约13日讯)鲨鱼演化研究人员表示,超过1亿年前的海洋温度上升,可能导致鲨鱼体型变得更大、游泳更快,成为我们今日熟知的强大掠食者。

纽约时报报道,上月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的论文中,科学家测量500种灭绝与现存鲨鱼的鳍部大小和体长,并将这些资料与鲨鱼演化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约1亿22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海洋温度变得非常高,使得部分鲨鱼放弃海底栖地,迁移到开阔海域。这种上升可能改变它们的鳍与身体构造,使他们体型变大、游得更快。 

并非所有鲨鱼都像电影《大白鲨》那样嗜血、强大且流线型,又靠近海面游泳。多数鲨鱼一直是底栖摄食动物,与其远洋或开阔海域的亲戚不同,底栖鲨鱼不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可以待在海底休息。 

然而,对呼吸的需求可能是促使一些鲨鱼向更上水层移动的理由。研究人员推测,白垩纪时期,某些海域的海底可能因高温变得缺氧。现代鲨鱼的祖先为了继续生存茁壮,因而离开海底。

栖地改变的线索,可从古代远洋与底栖鲨鱼的胸鳍变化中看出来。 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生物学教授、研究作者之一的施密茨(Lars Schmitz)表示:“多数开阔海域鲨鱼往往有较长的鳍,而底栖鲨鱼鳍较短。”

另一位研究作者史特恩斯(Phillip Sternes)将鱼鳍比为飞机机翼:商用飞机机翼长而窄,有助于提高升阻比并降低燃料成本;战斗机机翼短而粗不利长途飞行,但能快速转弯。鲨鱼也是如此:长胸鳍可使体型更大的鲨鱼游起来更有效率;对于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的物种来说,这是重要的演化适应。 

白垩纪海洋表面温度高达约摄氏28度,可能也导致鲨鱼泳速变快。相较之下,现代海洋表面均温为摄氏20度。

作者之一的河滨加州大学教授海厄姆(Timothy Higham)表示,肌肉非常仰赖温度,如果肌肉热起来,就更能快速收缩,对鲨鱼而言代表“来回摆动尾巴更快”。游泳速度提高,它们就能追上更多猎物,并且避开其他白垩纪海洋掠食者。

那麽,在全球暖化、海洋温度升高的环境下,如今鲨鱼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演化,变得更大更快?

海厄姆认为,快速变迁的气候反而更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受害,“因为其他动物,非鲨鱼类生物,绝对遭受重创”。他补充说,虽然部分鲨鱼适应了当时白垩纪的海洋,但其他许多生物也因此灭绝。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洪堡分校教职员布朗森(Allison Bronson)同意这个观点:“海洋缺氧区的扩散和全球气候变迁,往往伴随着海洋酸化,这已导致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她说:“目前变化的速度确实空前。”

新闻来源:联合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