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亚洲周刊专版】中美冷战的香港元素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报道:陈庄勤

7月底美国要求中国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国随即要求美国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作为报复,标志及确认中美进入了冷战时代。

与美国宣布关闭中国领馆的同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州尼克逊图书馆发表了题为《共产主义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的演说,表达对前总统尼克逊时代开始与华接触接近50年以来的政策模式并没有为中国在政治上带来改变,感到失望。他表示不能延续这接触模式,而必须由各国组建新的西方民主联盟对付中国。

蓬佩奥以美国国务卿身份却甩开了所有外交礼仪规范,一如既往通过令人惊讶的低劣谎言,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内及国外施行暴政,他在演说中说“除非我们允许,否则习总书记不可能永远地在中国国内施行暴政和在国外欺压”,并且以“新暴政”来形容中国,说自由世界必须战胜这“新暴政”。

蓬佩奥发表“冷战宣言”

蓬佩奥充满敌意与谎言的演说,是宣示中美冷战正式启动的冷战宣言。

在蓬佩奥发表了演说后,英国便有评论指出,蓬佩奥演说中所提及尼克逊与中国接触是为了改变中国,显然是无知的错误或故意的误导。尼克逊在1972年访华,叩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并不是为了要改变闭门的中国,而是为了冷战的需要,希望联合中国对付美国正与之冷战的苏联。尼克逊启动与中国接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变中国,而只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立场希望拉拢中国对付苏联。

美苏冷战中苏联溃败,美国成了全球唯一的霸权。但中国在过去40年走自己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道路,迅速崛起,颠覆了为美国掠取最大经济利益而由美国主导设计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自2017年狂人总统特朗普上台,极右及白人至上主义势力迅速盘踞了美国政府,与中国的竞争变成无可避免。美国以贸易不平衡、科技被盗取,以至强迫转让知识产权为藉口,而挑起与中国的冲突此起彼落。贸易战只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冷战的目的却是推倒政权。特朗普政府挑起与中国的全面冷战,目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的争夺。

极右主义把世界二元化

以蓬佩奥为代表的美国政府高层近期在评论与中国互动的事务上,已不再以“中国”(China )一词描述中国,转而以“中共”和“中国共产党”(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CCP)描述。香港泛民反对派过去几年来从不以“中国”称呼自己的国家,而以“中共”一词表达他们对中国政府的敌视。蓬佩奥采纳了向他游说制裁中国的香港泛民反对派政客在国家内部与执政党斗争的用词,作为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称谓,不单完全颠覆了国与国外交礼仪规范,反映出他的无知,也反映出美国现政府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政权的敌视已无底线。

其实美国极右与白人至上主义政治势力一直是以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偏执对侍政治信仰,而把世界二元化。他们把西方民主等同自由,并视之如宗教信仰般的神圣不可质疑,进而把没有西方民主等同不自由并视之为邪恶。这种原教主义般排他性的信奉西方民主,产生了如蓬佩奥所说:“若自由世界不改变中共,中共便会改变我们。”蓬佩奥所言,吹响了你死我活斗争的序幕。

对习惯了对与错、黑与白、神圣与邪恶二元化思维的西方教条主义者来说,发起冷战击败非西方民主的中国,是神圣战胜邪恶、是迷信西方民主必然优越的西方教条主义者的21世纪十字军东征,中美冷战因而无可避免。

香港一直处于中美两国角力的夹缝,借着一国两制实行以西方民主为框架的管治方式。因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眼中,香港并不属于中国,而是由西方与中国共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7月初便在评论《港区国安法》时对记者说,中国通过为香港制订国安法把香港“吞并”。奥布莱恩的中国把香港“吞并”描述,无疑反映了一直以来在美国眼中,香港并不单属于中国,也属于西方。

香港的港独分子与去年的黑暴暴徒便再三宣扬“香港是中国大陆的殖民地”、“抗争必须对准政权”和“没有暴徒,只有暴政”的梦呓论述。蓬佩奥说必须改变与华接触的政策,便是停止接触、“对准政权”发动冷战以推翻“新暴政”。究竟美国发动对华冷战意图推翻中国现政权的“新暴政”,是受络绎于途往美国跑的香港泛民反对派与港独分子的游说启发?还是香港泛民反对派与港独分子只是美国处心积虑发动对华冷战的马前卒?

任正非:除胜利无路可走

对曾经通过冷战令苏联溃败与解体的美国来说,冷战是让神圣优越的西方民主政体击败邪恶的非西方民主政体的必由之途。但是对中国来说,冷战却意味着中国国家主权对抗自奉为神圣的美国霸权。

中美冷战对美国而言是如同在上世纪成功碾压解体苏联一样,是霸权碾压、颠覆与解体另一个对手——中国的手段。但冷战对中国而言不是政治制度的优劣之争,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主权国家的存亡之争。了解到中美冷战的本质,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就如华为面对美国的全方位打压时,华为创办人任正非所说的一样:“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

(陈庄勤,香港民主党原创党成员、执业律师)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2024风云人物李飞飞 AI先锋开拓机器人时代

报道:宋阳标

《亚洲周刊》2024年度风云人物,选出北京出生、成都七中肄业、斯坦福大学华裔人工智能(AI)科学家李飞飞(Fei-Fei Li),她被誉为“AI教母”,赋予AI能够读懂图像的眼睛,突破了大语言模型只是搬弄语言、脱离现实的限制,让AI拥有仿如人类的“空间智能”,奠定了机器人能和三维现实互动的条件,开拓机器人时代,带领文明进入人机交流的新纪元。

她2024年创立的空间智能公司“世界实验室”(World Labs)首3个月已融资10亿美元(约44.82亿令吉),火速晋身独角兽企业之列。

让AI跳出电脑主机盒

李飞飞出身清寒,美国读高中时在中餐馆洗碗,父母不惜一切成就她的科学梦,凭强烈好奇心和不懈精神,尽得中美教育之长,既有过人毅力,亦有独特创意,成为两国桥梁,改变人类命运轨迹。

2025年是AI机器人跃飞发展的一年,中国华为将量产人形机器人,美国特斯拉的机器人Optimus亦将投入工厂工作,改变人类社会运作方式。

从ChatGPT等“会说话”的AI,到“能看见”再到“能办事”的AI机器人,背后功臣是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

她对于“空间智能”的研究教会了AI分析图像,仅从二维画面就能推论物件处于三维空间中的结构,让AI不只能够看见世界,跳出电脑主机盒的束缚限制,于三维现实中互动,正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李飞飞将自己对于“空间智能”研究的影响比喻为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地球生物开始出现感光细胞的结构,开始能看见世界,随之而来就是生物多样性大爆发。

让AI具有“空间智能”

她2024年4月创立的World Labs在12月推出首款AI系统,以一张图像就能转换成可互动的三维场景,对电影、游戏制作带来革命性改变。

World Labs目标是透过开发仿如人类般的视觉数据处理方法,让AI具有推理三维世界运作方式的“空间智能”。

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是斯坦福大学的首位红杉讲席教授和AI实验室主任、以人为本AI研究院(HAI)的院长。

她还曾担任社媒X平台的独立董事、跨国科企谷歌的副总裁。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她,那就是李飞飞是一个AI的前行者,她用AI技术和人类的理性照亮人类未来之路。

从硬核物理走向AI

李飞飞的家庭背景对她的人生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这种“猫爸虎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母亲严格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从小对物理学展现强烈好奇心,连骑脚踏车都会想着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并在四川成都成长,成都七中初中毕业。

16岁时,她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高中期间还在中餐馆打工刷碗,时薪只有2美元(当时约5.38令吉)。但她工余时还看母亲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让她比一般的理科生有更宽广的人文视野。

1995年,她以全班第6名的优异成绩从帕尔西帕尼高中毕业,并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1999年,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西藏进行了一年的藏药研究。

获电子工程博士

2000年,她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2005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

李飞飞是一个孤独、聪明的孩子,疯狂热爱读书。

她的家庭有点不同寻常,小时候,她的父亲送给她一只小狗,那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中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她的母亲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鼓励她读《简爱》,她同时也爱读《呼啸山庄》,“艾米莉是我最喜欢的勃朗特”,李飞飞说。

李飞飞12岁时,她的父亲移民到新泽西州,她和母亲好几年没见过他。

当李飞飞16岁时,她和母亲也到了那个小镇。抵达美国的第2天,父亲带她去了一家加油站,让她告诉机械师修理他的车。

她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李飞飞通过手势想出了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2年内,李飞飞已经学会了足够的英语,可以担任翻译、口译员,并为只学过最基本英语的父母担任翻译。

她说:“我必须成为父母的嘴巴和耳朵。”

她在学校也表现得很好。她的父亲喜欢在旧货市场上找东西,给她找到了一个科学计算器,她在数学课上用过这个计算器,直到一位老师发现了她的计算错误。他们发现,计算器的功能键坏了。

人类生命基本就是智能

1995年,李飞飞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发现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都在专业生涯晚期时开始转向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奥秘。这让李飞飞不自觉地追随先驱的脚步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等命题。

“对我来说,人类生命的基本问题就是智能。带着这样的探寻目光,我步入了神经科学的世界。在几次神经科学领域的实习经历中,更加确定了对智能的热爱。于是,我从硬核的原子世界、物理世界,转向了对智能的探索”,李飞飞说。

重组电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本科毕业以后,李飞飞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AI和计算神经科学,她选择将计算机视觉作为研究方向,这一领域当时很少有人接触并研究。

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物体种类极其有限。

而业界大多观点认为算法才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李飞飞却意识到要想让机器认知到更大的世界,或许还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集。

ImageNet电脑视觉同行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李飞飞能够看到并促进看似不同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这促使她想出了ImageNet。

她的电脑视觉同行正在研究帮助电脑感知和解码图像的模型,但这些模型的范围有限,研究人员可能会编写一种识别狗的算法和另一种识别猫的算法。李开始怀疑问题不在于模型,而在于数据。

她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通过体验视觉世界来学习看东西——通过观察她早年无数的物体和场景——也许电脑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学习,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图像及其之间的关系。

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

这一认识对李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种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的方式”,她说。

但她很难说服同事们,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标记每个物体的每一张可能的图片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李飞飞认定,为了使这个想法奏效,标签的范围需要从一般的(“哺乳动物”)到高度特异的(“星鼻鼹鼠”)。

2007年,李飞飞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当她谈到自己对ImageNet的想法时,她很难得到同事的帮助。最后,一位专门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授同意与她合作。

她的下一个挑战是建造这个巨大的东西。这意味着很多人将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做标记照片的繁琐工作。李飞飞试图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每小时10美元(当时约35.13令吉)的工资,但进展缓慢。然后,在学生的建议下,她通过网商平台将这些图片标记任务分散给了全球5万人完成了这项工作,将项目完成时间从19年大幅缩短到2年半。

2009年,李飞飞的团队认为这个庞大的数据集——320万张图片,已经足够全面,可以使用。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它的论文,以及数据库。后来数据库的图片量增长到1400万张。

遇到AI教父欣顿

起初,这个项目很少受到关注。但随后该团队有了一个想法:他们联系了次年在欧洲举行的电脑视觉比赛的组织者,要求他们允许参赛者使用ImageNet数据库来训练他们的算法。这成为了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

2012年是影响AI走向的时刻,在那年举办的第3届ImageNet比赛上,李飞飞遇到了后来被视为AI教父的杰弗里·欣顿。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壮大

欣顿来自一个传奇的家族,他的祖辈有布尔代数的创立者,还有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包括后来获得中国第一张绿卡的寒春以及寒春的哥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

欣顿于2024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曾在2018年得过与AI相关的图灵奖。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

在第三届ImageNet比赛上,欣顿和他的2名学生克里泽夫斯基、苏茨克维设计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利用该数据库训练了一种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的AI,以高达85%的识别准确率夺得了当年ImageNet挑战赛的冠军,创下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纪录。AlexNet基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但当时这套算法被业界视为“老古董”,直到经过ImageNet数据集训练后才重获关注。

AI领域的深度学习革命也自此开启。

李飞飞本没打算去看欣顿领奖,她正在休产假,婚礼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她的新婚丈夫是机器人专家萨瓦雷斯,但她意识到历史正在被创造。

于是,李飞飞在最后一刻买了一张票,挤在中间的座位上坐了一夜的飞机。

欣顿的ImageNet神经网络改变了一切。到2017年,即比赛的最后一年,参赛冠军电脑识别图像中物体的错误率已从2012年的15%降至3%以下。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发展壮大——它是自动驾驶汽车、面部识别、可以识别物体的手机摄像头等最新进展的根源。

欣顿的学生苏茨克维与李飞飞的学生卡帕斯后来成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

■下篇预告

李飞飞引导AI发展服务人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