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勿把民航机推向“火线”/南洋社论

1983年9月1日,这是大韩航空历史上最为恐怖的一天。当天,它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纽约飞往首尔途中,却被苏联战机以空对空导弹击落,机上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初时,苏军方很确定他们已“建功”,击落入侵的美军侦察机。但现实却很残酷,他们不知何处出错,打下的不是“美帝”侦察机,而是韩国民航机。

这宗民航机被误击,不是第一宗,也不是最后一宗。

2014年7月14日,我国马航MH17航班飞越乌克兰东部,遭地对空飞弹击落,机上298名乘客全部罹难。这是另一起民航机被误判击落惨祸,而背后凶手是谁,各有说法。

今年1月7日,与美国长期对抗的伊朗,其军事雷达发现到一架“敌机”,而且极可能是美方的侦察机,于是发射导弹一举击落。

不幸的,伊方雷达显示的“敌机”,却是乌克兰的波音737民航客机。伊方显然掉入误判“陷阱”,陪葬的却是17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而多由波音客机改装的美军侦察机,丝毫未损。

为何会发生误击?为何民航机会被误当某国军方侦察机?是否有某军方一再冒充民航机在目标国领空展开间谍活动?或者,更可恶的是否通过先进的电子干扰,让被侦察方误判甚至误击?

本月8日,中国方面就发现疑是美国空军一架电子侦察机伪装成马来西亚飞机进入南中国海。北京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揭露,当天一架电子代码为AE01CE的美国空军RC-135W电子侦察机,从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后来同一航线上,却出现了一架代码为750548的“马来西亚飞机”,中方推测是美军的RC-135W掛虚假电码对中国进行侦察。

针对恶劣的伪冒手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周三在记者会上,向美方正式提出抗议,并指这类伪装在今年以来已超过百宗,若是事实,那是公然破坏飞行安全的恶行。

中国促请美方立即停止这类危险挑衅举动,避免发生海空意外。

美国标榜“民主+人权”,是个正义大国,却被揭发违反国际航空规则的恶行,令人吃惊。

这类行经,不只严重扰乱航空秩序和安全,甚至会造成误判误击惨祸。

中方指美军方冒用民航机电子代码已是惯用伎俩。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美方有责任向国际交待此事。

若有证据证明美涉及把民航机推向火线可耻行径,那么它就应被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等“兴师问罪”。

还有另一个不解之谜,为何又选上马来西亚?MH370神秘消失、MH17被击落,已是谜团重重。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民航 去年亏近300亿人民币

(北京10日讯)第一财经报道,中国民航2023年亏损近人民币300亿元。

为此,中国民航局在内部会议上为2024年定下了“行业整体盈利”的目标。而2023年未能扭亏的原因在于国际线市场复苏缓慢,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民航能否扭亏,国际航线市场的恢复速度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报道指出,中国民航局长宋志勇在刚刚召开的2024年民航工作会上透露,2023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大幅减亏人民币1872亿元。2022年中国民航全行业亏损达2160亿元。估算下来,民航在2023年还是亏了近300亿元。

2020年到2022年的疫情三年,民航业累计亏损近人民币4000亿元。进入2023年,中国国内航空市场随着疫情的放开迅速复苏,国内航线客运规模已经超过了疫情前水平,比2019年增长1.5%。

但国际客运则未能有如此复苏景象。2023年,中国民航的国际客运航班整体只恢复至2019年的37.5%,从年初的不足10%到年末的55.8%。国际航线无法恢复,代表大量原本要执飞国际远程航线的宽体机要回到国内市场“内卷”,也影响了航空公司的票价水平和飞机利用率以及客座率。

人民网报道,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显示,至2023年底,中国国际客运定期航班恢复至每周4782班(每个往返记为1班),约为疫情前的62.8%。其中,中方航空公司执行3223.5班,佔比67%,恢复至疫情前约73.5%﹔外国航空公司执行1558.5班,佔比33%,恢复至疫情前约48.1%。

宋志勇在工作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居民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对民航的有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国内客运将继续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将达6.3亿人次,超过2019年7.7个百分点,春运、暑运、国庆等旺季表现更加令人期待”。

此外,民航局预计2024年国际客运市场将加快恢复,到2024年底每周达6,000班左右,恢复至疫情前约80%。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透露,目前民航局已经要求各航空公司在确保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国际航线,特别是周边国家航线的运力投入,加快恢复国际航班。

此前澎湃新闻报道,中国4日召开“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宣告要推进中美直航航班大幅增加。新华社报道指出,民航局数据显示,中美定期直飞客运航班已增加至每周63班。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