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梅花棺木

【光影笔记】陈志宏

早期华裔先辈在丧葬上会选用“梅花棺木”,因它外观造型,从正面的角度望去像一朵梅花,意味着会给往生者带来好运。

这类棺木一般是以腌制木树桐制成,因比较耐久,非常适合用来土葬。

在出殡过程,往往需要10位大汉才能抬起重量达约500公斤的棺木。

现坐落于麻坡市中的某寿板店,由第三代继承百年家业主要专门订做传统梅花棺木。这纯民间木工手艺开始于他们的爷爷,于十九世记末从中国南下马来亚半岛。

一副完整梅花棺木打造是靠师傅熟练双手,经过长年岁月不断敲击累积下的匠艺经验。
 

手匠逐渐失传

如今师傅手匠已逐渐失传,无学徒愿上门拜师学艺。

随着社会变化,年轻一代殡仪趋向简化而选择较实惠的西式棺木作为火葬,取代了梅花棺木,导致需求量减少下,被时间淘汰。

犹如一棵梅花树上的花儿,从盛开到淍谢,再到枯萎。

反应

 

商余

告别之集/陈志宏

【光影笔记】陈志宏

“每张‘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层神圣的光景,它不只是摄影者的视点,它超越了人的能力:每张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超越时间之外,可以说,从神的角度,提醒着逐渐被人遗忘的诫条:‘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文德斯(Wim Wenders)著作《一次》。

对文德斯来说,每一幅图片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而这本独一无二的“图片和故事”,内容收录其旅途摄影照片和具有诗意文字的书集。

文德斯被称为20世纪之70年代的 “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电影,他的兴趣也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

留下社会运动写照

摄影或是呈现人类情绪最忠实媒介和生活的记录,而相机也影响了我如何“观察”,以及发掘真正的“看法”。通过摄影,让我有机会周游国内外拍摄“人文风景”系烈作品。拍照的同时,我亲身目击了国内“黄潮”或“青潮”的公民抗争运动,为人生留下一些难忘的社会运动写照。

另,不知不觉我在〈商余〉的专栏“光影笔记”已步入第3年——从“疫情”时代第一次书写,当中描绘了个人近年来的摄影小心得,也浅谈了各类型的影像风格,而文章所配搭的图片,无论是黑白或彩色,皆反映了“人生如照片”,都是稍纵即逝瞬息的命运。

我也试图以文字传达个人主观的摄影论述,并尝实通过字体“雕塑”,不同时代的景貌与人物,所交织出芸芸众生的光影百态。

我想应是时候与读者告别了,这期是专栏的最后一篇,我特借用摄影大师柯特兹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最好的照片我从来就没拍过,因为那一刹那是永不回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