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史上最著名“候任首相”/章龙炎

9月23日早上,网上就流传人民公正党安华在当天中午召开记者会,有重要的宣布。安华在马来西亚是重量级人物,他的一举一动肯定引起巨大关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安华在记者会上单方面宣布,已掌握足够强大的多数国会议员支持组建新政府并宣称慕尤丁领导的政府已垮台。

他特别强调,他掌握的是强劲的多数议席,并宣称会在近期内觐见国家元首提呈名单文件。同日下午,慕尤丁电视直播宣布国家援助金2.0及有关事项。过后,他发表文告指安华的说法必须经过联邦宪法所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予以证明,要不然是口说无凭。他强调本身还是合法首相。

其实,慕尤丁掌握的多数议席像危如累卵,政权非常不稳;安华声称掌握多数而且是强劲的多数,未必可信。但是,安华最大的致命伤还是那一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说,在2018年5·09全国大选,安华若选择与赢得79席的国阵合作,即使只有47个国会议员的其中半数选择不跟随,再说服伊斯兰党的18个国会议员支持,安华在谈判占有优势。

不要忘记,安华与纳吉等巫统领导人的恩怨,远不及与马哈迪的深,因此有更大的谈判空间。我们不要忘记,伊党与国阵所得的选民票超过半数,可当作是组织政府的强烈理由。

严重缺乏政治智慧

即便选择与国阵合作有更大的难度,但是选择与“加害者”马哈迪合作,并相信马哈迪真的会把首相位子让给他,显示安华严重缺乏政治智慧。

接着下来,安华获得宽赦(有人挑战其合法性),并在于2018年10月刻意炮制的波德申国会议席补选中大胜,成为国会议员。

即使马哈迪不委任他进内阁,明显的无意让位,其千金努鲁依莎在2018年12月宣布辞去公正党副主席职位,也拒绝出任槟州联委会主席职位,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安华还是选择相信马哈迪两年移交首相位的“承诺”,还有林吉祥的“保证”说“马哈迪不让位给安华,我林吉祥辞职。”

到了今年的两年期限快到的时候,安华试图通过内外施压,马哈迪仍然是无意让位;即使在2月底辞职,他也没指定安华接任。

安华堪称是世界史上最著名的“候任首相”,与其优柔寡断、当断不断的性格脱离不了关系。到了这个时候,安华的优势已经与两年多前的形势不可同日而语,这才回头亲近国阵,特别是巫统,是不是太迟了?

再加上就谁任首相立场反反复复的战友民主行动党为盟友及慕尤丁掌握作为首相的主动权或者是最后选项:向国家元首建议解散国会,那安华就得继续发首相梦,圆了巫统要举行全国大选的梦。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