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世界速读】电车问题看道德差异

整理|游燕燕

一项名为“道德机器”的实验打造了类似一个游戏的平台,让参与者共同决定无人车应该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电车问题,有关数据也揭示了文化、经济与地理位置的道德观差异。

经典的电车问题是:当你看见一辆失控的火车即将撞死5个人,这时你可以选择拉操纵杆改变火车轨道,但却必须撞死另一个无辜的人。你会选择牺牲一个人以挽救另外5个人吗?

结果发现,各国的道德偏好差异很大,似乎与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关。举例,中国和日本较为集体主义文化的参与者通常选择让老年人活下来。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文化让他们更重视与尊重长辈。

研究者也发现,在选择挽救哪个群体的时候,人数并非总是最关键的因素。结果显示,出身个人主义文化的参与者(如英国和美国)在各种情况下,更容易做出挽救更多生命的决定。研究者认为,也许因为这种文化更强调每个人的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让社经地位高的人活下来,而牺牲低社经地位者,这情况让人担忧。重要的是,这研究显示公众想法确实‘可量化’并作为参考,但绝不表示‘我们一定要照做’。”

反应

 

商余

电车、地铁和巴士/欧宗敏

文|图:欧宗敏

槟城轻快铁计划将于今年12月举行奠基仪式,全长29公里的轻快铁珍珠线,从威省到槟岛西南的硅岛共有20个车站,包括2个换乘站,预计2030年竣工。

对槟城人而言,此项庞大公共交通计划是喜讯,不过在施工的那几年,将是全民通勤的噩梦,当然,先苦后甜,也是必经过程。

我在槟城成长,使用公共交通是小学与初中年代,搭巴士上学与下市区,后来有了摩托与车子,从此与岛上的公共交通渐行渐远渐无关。

说来惭愧,城市的公共交通如地铁与电车等,最初和持续的体验几乎都在国外。1990年带着父母前往新加坡处理事务,当时地铁只有2条线,站在地铁站观看地图和购票程序一会儿,就买票与父母乘搭地铁,母亲担心地再三确定不会搭错车去错地方。那时就对地铁乘搭方便留下深刻印象。

深入了解一座城

有机会使用亚欧澳等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20余个城市),主要原因是自助旅行。多年以来,出门旅游的首选是自助自由行,抵达城市后,全靠公共交通代步(然而日行千步万步是常态),前往旅馆、餐馆与景点,当然也包括城市之间通行。

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生活脉搏有多种方式,例如逛菜市咖啡馆、漫步大街小巷公园等,而使用公共交通与当地人一起通勤,看看当地地铁站巴士站的设计(百年历史让人开眼界),看看流动人群,匆忙步伐,亦是贴近生活气息也接地气。

坦白说,要使用城市交通系统,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事先理解其购票系统与交通地图,方能安排行程。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伤脑筋与麻烦的事,毕竟参加旅行团或者包车旅游方便多了。各花入各眼,看似伤脑经与麻烦,其实是乐趣和挑战。

布拉格的地铁有些路线深入地下(据说有防空洞作用),手扶电梯很长,几乎望不到尽头,而且速度快速,踩上移动梯级瞬间有摇晃感觉,不过关当地人都习惯了,连老年人踏上移动梯级如走在平地。

日本的电车与巴士,司机座位旁有一台车资机器,供搭客上下车付费。该机器除了可以感应交通卡之外,也可以收取零钱,更特别的是它也能用纸钞兑换零钱,还有下车时司机会向搭客道谢。

须行走一段路程

匈牙利布达佩斯地铁站某些时段,出口处会出现一大群验票人员,每位出来的乘客都检查。那里的地铁站没有验票闸门(一些欧洲城市地铁确实如此),换句话说,不买票也可以乘搭,不过被查获,罚款数额高昂。

在国外或雪州经常乘搭地铁的岛民,听闻槟城轻快铁计划,难免兴奋,不过话说回来,其使用率不容易在营运初期飙高,其中原因是必须行走一段路程(像搭巴士一样),而走路是国人比较难接受的习惯。城市民众习惯使用地铁,也习惯走路,而行走5至10分钟是常态。有了类似心态准备,才能有意愿乘搭轻快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