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李桑:我筑建的旅游业梦

1995年中,距离大学本科毕业典礼还有9个月,而我近30岁。与其他同学相比,我是老学生,年龄大得有点尴尬吧?不过,不管是到日本的之前之后,多得社会与工作经历体验的磨练,以及在大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装备,让这时期的我比一般同学来得更成熟稳重,至少,我满脑子是生意思维。然而,我已经有十足把握可以付诸于创业计划,从此大展拳脚了吗?未必吧!

坦白说,我内心深知还是有欠缺的……缺少什么似的?!其中不乏犹豫、忐忑,更多的是无法言喻的各味杂成啊!还好,还好,不少好朋友不断嘱咐:商业社会多的是魑魅魍魉,没有经营经验就直接开门做老板,会不会太冒险?你干嘛不找份相关工作,先实习一番呢?

当时,我虽没完全听得进去,却也不是一意孤行。

惦挂大马旅游事业

事实是,择我所爱爱我所择,心里总惦挂着大马旅游事业,又见时值我国出境旅游的好光景,所以不想错过难逢的好时机。

因此,才会一直抱持:“我应该要回国立下一番大事业!” 的念头。

无论如何,守株待兔只是空想空等,我得先着一棋,再继续审时度势吧!

当年的我见过外国特别圆的月亮,总认为外国人(最先遇见的是日本、台湾、韩国人)的文化文明水平普遍偏高。一般上,他们会主动追求素质生活,也深谙享受品味生活的真正意义。

不再奉行到此一游

特别在旅行方面,他们已经不再奉行“到此一游”的模式,反而乐于在旅与游之间交错互动,同时也更注重主题与深度的追求,其中热爆的“追樱”行程便显见一斑。反观,当时大马人的出国旅游行程,简直如同逃难似的折磨之旅,起的比鸡早、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对此,我看见了机会。

我一心认为,要先为国民安排场有意义有主题有文化的旅行,无论去到哪都须是有内涵的行程!那好,咱们就先从日本观光开始吧!

面向现实,我选择谨慎为重。实际要创业的时候,除了工作经验与资金之外,最关键的是:哪儿才是生意切入点呢?我是要开一家运营组团社(TA),即顾客对象设定是直来客(B2C)?还是,仅是一间地接社(GA),以旅行社为客户(B2B)?

商业产品虽然都一样,都叫“旅游”,但以上可是两种截然不同形式的业务。前者B2C需要较大量投资金额,分门别类与操作员工也相应地复杂多了!但我认为,当时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经营与管理”的能力不足所导致!

虽然,1990年到日本之前,我已经在社会大学“打混”了5年之多,虽然还未曾正式步上管理阶的岗位,却曾经尝试不少临工,也当过正职的货运司机、书店主管、司机导游等,算是接触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与事,更累计了不少生活体验与痕迹。

还有,在日本半工半读的生涯里,有机会接触一些旅游相关的管理事务,包括:旅游操作(OP)、担当新马港台入境团的旅游路线规划等等;但,那还不足以让当时的我独当一面,开办一家旅行社!

先回大马实地勘察 

为做进一步保障,我决定在毕业的9个月之前(即1995年中),先回大马一趟做实地勘察。那时,吉隆坡旅游业者前辈山姆先生向我提议,回国看看究竟之余,也许可以考虑共同出资,合作开一家专门办理出境日本的旅游代理店。

几经考虑之后,原则上我同意与他先结盟,再投资在他拥有的旅行社,可惜千算万算……一直到后期才惊觉,还是失算了!

去日本观光寥寥无几 

话说回头,此行回国勘察,我深入探讨大马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风向。

当时,组团去日本观光的大马旅行社寥寥无几。屈指一算有文华、诚信、第一、中美、KENAIR,以及北马一些老字号旅行社而已。

航空公司方面,只有马航与日航直接飞往日本,华航国泰是转机。还有,当年大马出境去日本的人数每年少于10万人次,更何况需要办理旅游签证,手续繁琐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总数已包括当时盛行到日本“跳飞机”的非法客工人数了哟!

有了鲜明的概念后,还没正式毕业典礼的我,匆忙携带着本“大蓝图”,以及现金6万令吉的资金(不包括之前就电汇的6万多),回吉隆坡去咯!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