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郑秉吉:苹果手表

问:我应该购买苹果智能手表吗?

答:我已经拥有苹果品牌一系列的产品,从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桌面电脑到电视,我都有。因为容易操作,也因为这些工具的系统互相贯通,只要从任何一个工具输入资料,其他工具也随之更新档,所以极方便使用。

有人说我是苹果粉,中了苹果毒。为何我不使用比较便宜,功能更好的其他品牌或系统的产品?

选择全系列苹果产品是因为我对电脑科技的水平不高,接近电脑白痴的程度,我无法像年轻人般对科技操控自如。我也不想同时使用安卓版本(Android)和苹果操作标准(IOS),因为我不懂如何有效的替换操作。仅是学习苹果系列产品的操作已让我穷于应付,若交叉使用是自找麻烦。

近来苹果推出最新系列的智能手表,第六系列的智能手表有多个突破性的功能。根据其网站的宣传:“可以测量血氧水平,能时时留意心脏的健康;还能在优化的全天候视网膜屏上,一瞥之间看清各种健身数据。有苹果智能手表第六系列在手,更健康、更有活力、时时在线的生活会变得触手可及。”

吸引人的广告词让我心动,我已经拥有全系列的苹果产品,独欠手表。早期不买是因为我不戴手表,再加上不想太早购买科技尚未成熟的智能手表。然而,已经面世5年多,如今发展到第六代的苹果智能手表,功能更趋完整而且技术成熟了。

朋友说佩戴智能手表睡觉时,手表还能提供睡觉品质的讯息。

我想要买苹果智能手表,但是问问自己:有需要吗?似乎没有需要!

打消购买念头

上个月做体检时,医生说我的健康状况良好,他没说我需要自己检测血氧;我的睡眠品质也不错,智能手表所提供的睡眠数据对我有什么用处呢?

“想要”不是“拥有”的好理由,“需要”才是。因此,我打消购买苹果智能手表的念头。

在经营事业,尤其行情很好或者企业赚钱时,我们常会被建议去扩张、投资或消费,例如购置新设备、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增聘员工等。若没多加考虑,我们会轻易花钱,后来却发现这些消费决定只是增添开支,无法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或增加收入。

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买下喜欢的东西,可是后来却发现这些“心头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想要但是没有需要的例子很多,就如衣柜里堆积了没穿过的衣服、书架上摆着从未阅读的书本、旅行时所买的纪念品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拒绝成为奴隶

饥肠辘辘的时候,填饱肚子是需要。吃饱喝足之后,再加点甜品则是满足欲望,吃到撑不只没必要,也有损健康。

想拥有是欲望,追求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感性行为,会带来快感。感性行为需要理性思维来制约,如果不经理性思考而去满足强烈的感性需要,往往会让我们事后后悔,或造成浪费。所以需要关注自己的感性行为,不要成为他们的奴隶。

苹果智能手表可以不买,但是我嗜好养鱼,所以海水鱼缸和相关配备则可以考虑购买!(一笑)

反应

 

名人专栏

如何捉住客户的心?/郑秉吉

书商的服务员板着脸说不可以,要我先付钱后才可以撕掉塑胶膜。我回说,若不翻阅内容,我又如何能决定购买呢?他说:“不能,这是公司的规矩。”

上个月参加一项活动,在活动场所看到有书商摆摊位售卖各类书籍和文具。我看中其中两本书,有意翻看书本的内容,却发现每一本书都裹上一层塑胶膜。

我询问服务员是否可以撕掉塑胶膜,让我看一看内容。

驱动购买行为

服务员拒绝了!听到回复,我就带着略有不满的语气说:“请转告你的老板,如果他要卖书就必须允许客户翻看内容,否则就别期望客户只看封面就愿意买书。”说完我掉头就走。

他们明显不是站在客户的立场来销售,难怪当天购书的人不多。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鲜明的对比。最近我去中国张家界旅游,其中一个景点是凤凰古城,那里有很多售卖零食的小商贩。他们为了招徕生意,就安排员工站在店门前不断提供免费试吃。我们试吃了一些之后,也购买了好多包。这些小贩似乎很了解客户的心态,难怪门庭若市,生意好得不得了。

无论是门市零售或任何行业,如果没捉到客户的心,就难让客户光顾。商家需要明白,客户购买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因素。仅仅展示商品的外表或强调规则而忽略客户的体验,往往会事倍功半。

在书摊的例子中,书商的目的是销售书籍,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书本的内容才是吸引客户的核心。将书本用塑胶膜封装虽然可以防止书本被翻阅后损坏,但这种做法完全剥夺了客户选择的权利。

价值感的建立

客户购买一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封面好看或书名吸引,而是通过翻阅内容确定这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对于客户来说,这是一种价值感的建立过程。如果书商能允许客户试阅书籍的部分章节,即便不是整本书,至少也能让客户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购买行为。

反观凤凰古城的零食摊贩,他们提供免费试吃,这个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双赢策略。试吃一方面可以打破客户与商品之间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让客户有机会感受商品的实际品质。

试吃后,即便客户当场没有购买,摊贩也获得了潜在口碑的传播。这种用心经营的方式不仅能赢得客户信任,还能促成更多的成交。

客户行为的核心驱动力是信任和认同。如果商家无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只是僵化地执行所谓的“规矩”,这不仅是在限制客户的选择,更是在限制自己的销售机会。无论是书本销售还是零食销售,最终决定购买的都是客户,而客户的购买决策往往取决于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整体感受。

服务要满足需求

我们再回到服务员拒绝让我翻阅书籍的例子。他的回复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缺乏灵活性,完全遵循公司规定,却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二,态度冷漠,未能从情感上与客户建立联结。

相比之下,凤凰古城的小贩不仅迎合了客户的需求,还通过热情的服务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这种服务态度让人倍感温暖,自然更愿意购买商品。

商家要想赢得客户,就需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建立信任和长期客户关系的基础。那些成功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懂得以客户为中心。即便是小到免费试吃这样的小细节,也能反映出商家的经营智慧。

优化销售方式

此外,商家还需要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和客户群体。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需求都是明确表达出来的,更多时候,需要商家通过观察和互动来洞察。

以书商为例,他们完全可以在摆摊时提供少量展示样本供客户翻阅,而不是简单地用“规矩”去堵住客户的兴趣。同样,对于零售行业的其他商品,是否能增加客户的参与感、体验感,往往决定了最终的销售成果。

惟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让客户愿意支持你的产品和服务。客户是商家的生命线,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和认同,再好的商品也只能堆积如山。希望所有商家都能从中得到启发,不断优化自己的销售方式,用真诚和用心赢得客户的心。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