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张吉安 20年磨一剑

独家报道|黎添华

卸下了广播人身分3年,张吉安凭着首部长片《南巫》一举入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甚至成为不少国际影展争相邀约的作品。

当不少人认为张吉安只是幸运,却忘了原来他用了近20年来磨这把剑,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对这片土地起着一定的意义,有着一份使命。

许多人认识张吉安,是因为《乡音考古》,或电台播音人,但鲜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影视剪辑师,之后更先后当过意外新闻记者、为香港电视台在本地拍摄灵异纪录片,之后才加入电台。

其中,影片剪辑磨练了他的技术、新闻工作则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而拍摄纪录片更像是为《南巫》做了一场基础训练。而较后的乡音工作,或广播事业,则进一步装备了他,让他首部长片展现了一定的成熟叙事能力,故事底蕴也扎实深厚。

“很多人以为我只是用了3年时间达到今天的小小成绩,却不晓得我其实用了17年做好导演功课,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这是段耗时耗力的冒险之旅。”

离不开家国时代背景

有趣的是,未当播音人前的那份导演工作,正是因为自己擅长以历史视角及人文关怀切入拍摄本地灵异纪录片,结果被香港方面嫌弃。殊不知,当年的风格,却令《南巫》拍出有别于一般灵异电影的全新格局,氛围与节奏的拿捏,令国外影评人耳目一新。

从第一部短片《义山》开始,到如今的《南巫》,以及二度入选金马创投的《五月雪》,张吉安的电影都离不开家国的时代背景,也具有浓厚的社会关怀面,并刻画出大时代下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面貌。

他坦言,自己并不是刻意的安排,反而因为自己5岁时的一场火灾,让走不出灾难阴影的他从小变得沉默,并也开始习惯以静摩擦力,一种别人忽视的视角来看待人事物。

“所以我觉得,一些不被注意的人事物应该被关注,被看到。” 就这样,张吉安拍别人不拍的电影,而电影的视角,也有别于一般的主流商业电影。

有趣的是,张吉安的电影总拥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1969年和2017年的《义山》、1987年背景下的《南巫》,以及1969年时代氛围的《五月雪》。张吉安坦言,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他认为任何时代背景,都会影响主角的个性与故事的推展,一如我们都是时代下的产物,不可能切割这样的关系。

这不仅让张吉安的电影显得更具温度外,也不至于犯上一般电影在剧情上的空洞,与角色发展上的苍白尴尬。显然的,新闻工作以及田野调查都为其电影路给了最好的养份,而乡音工作则让他深深明白,时代背景对事件推展的关键。

填补本地艺术片真空

看回大马电影圈,张吉安的电影风格似乎填补了本地艺术片的真空,更可能开创一股艺术片浪潮,不过,他却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还是这个电影圈的新科,不敢说自己对本地电影圈起着怎样的影响,我只是电影圈里头的一个小螺丝。倒是我更希望《南巫》以‘大马电影’自居。”

他表示,自己的电影并不以语言、演员来归纳其源流,而是希望以‘大马电影’来示人。

询及《南巫》获得多个国际影展的肯定后,会否将在本地带动一股文艺剧情片风潮,他则不愿多想,倒是希望本地电影圈能百花齐放。

“市场上还是要有人可以自由地拍警匪片、贺岁片、恐怖片、爱情片等各类型题材,我更希望市场是多元开放的,各自发挥擅长,观众也应更成熟地接受各类电影,那么大马电影才会百花齐放。”

 

 

一问一答:

问:记者、播音人、电影人、乡音考古、研究员、讲师,你喜欢以哪一个身分自居?

答:很多人会拿较有“成就” 的分身来称呼某些人,我不会很介意,因为这些身分其实成就了今天的我,缺一不可,而我也因为这些岗位上所学,逐一“融会贯通”。

问:无论哪一个身分,你都在挖掘收集、传播分享。你怎么看到自己过去近20年的这些身分转变?

答:无论是写(记者、作者)、说(播音员),还是拍摄(导演),我将自己当成是一个媒介,让社会中被遗忘的事物、边缘的人,被聆听,被正视,因为这些都是国家近代史承载的底蕴。

问:很多剧本构思都在你的脑海中,为何《南巫》成了你的第一部?

答:其一原因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体会,电影若是编剧或导演本身的故事,尤其作为第一步长片来说,以作者论导演出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问:你会担心观众不喜欢你的电影吗?

答:喜欢或不喜欢,就交给观众决定。毕竟,电影拍了就给观众诠释,所以,观众对一部作品的观点或批评,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回馈。

问:你建议观众以怎样的心态欣赏《南巫》?

答:这部电影近期在金马各方影评人给予的回馈和评论,对我来说,是相当惊喜的,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以降头作为的电影符号的作品,居然也能衍生触及到华人在这片土地的命运。所以,不妨就开放态度去欣赏吧,或许你会看到更多。

问:你会抗拒拍摄商业电影吗?

答:我不会抗拒任何题材与片种,只是我希望能从一种人文关怀和视角切入每一部创作,甚至剧本编写,都是源自我长期在社会各阶层的观察,无论以后拍什么,都必须做好导演功课。

问:你觉得最难拍的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答:喜剧。我觉得喜剧最难拍的,真正好的喜剧故事,其实是喜剧里的悲剧人生。

反应

 

娱乐

廖子妤新戏当回大马人 “这部电影对我意义重大”

(东京31日讯)大马演员廖子妤(Fish)和香港演员许恩怡(Natalie)昨日(30日)出席了电影《摇篮凡世》在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世界首映及分享座谈会。

这部电影是人文关怀和女性议题,主要在马来西亚的雪隆地区取景,故事围绕吉隆坡一处24小时运作的弃婴保护舱展开,讲述了每位女性志工日夜发挥母性职责,挽救初生婴儿的故事,同时她们也曾遭受性别不公的伤害。

根据《明报》报道,首映礼后,观众反应热烈,纷纷向导演和演员提问。Natalie在片中饰演一位受到歧视与欺凌的怀孕少女,她首次看到电影成品时表示:“一年前拍摄时,我对角色已有很深的了解。这次第一次在影院以观众的角度观看,结合剪接、音乐和调色等,发现自己对故事中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团队真的很厉害,Fish表现得非常出色,每位群演也都很出色!”

今年是Natalie第三次参加东京电影节,她对此有独特的体会:“这次来电影节,我感受到电影真的是一种国际语言。去年与《但愿人长久》的团队以香港背景探索毒品主题,而今年则用马来西亚背景探讨女性、宗教和文化的故事。能够在东京电影节分享我们的作品,真的很荣幸。最有趣的是和剧组成员一起参加电影节,见到他们的感觉就像在学校外见到老师一样,大家打扮得很漂亮,与拍摄期间的样子完全不同,整个过程非常完美。非常感谢日本观众,他们是第一个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Fish看完电影后感到非常安心:“这部电影对我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我12年后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演一部马来西亚人的电影。此外,它还是一部港马合作的电影,除了Natalie,袁富华、摄影师和剪接师等也都是香港人。香港和马来西亚都是我的家,我非常期待这部电影不仅在马来西亚,还能带到其他地方,让大家了解马来西亚文化。

“看完之后我放松了不少,近年拍了不少商业电影,少了文艺类型的作品,节奏完全不同,我也调整了一些演法。在戏中我演一个马来西亚人,要用马来西亚口音说广东话和英语,难度挺大,但看完后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很开心这次能和张吉安导演、Natalie合作,因为通过这部戏我结识了Natalie这个好朋友。我们可以说是忘年交,我大她十多年,她总是很活泼,但其实她是一个很成熟的女孩,有她在身边让我觉得很安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