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心经》的译者——玄奘大师

明言吉语 :明吉法师(《观音世界》创办人)

玄奘大师生于公元六百年左右,是唐朝著名的译经高僧。他在13岁出家后就精进学法,遍学当时所能接触到的佛典。然而,为了更精确地学习佛法的深义,他下定决心到印度求法。

他在四川的时候,曾经因为用心照顾一位患重病的僧人,而获得对方传授《心经》作为回报。在他往西方取经的路上,遇到许多的灾难,甚至陷入九死一生的险境时,都是仗着持诵《心经》的感应而得消灾免难。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大师不放过任何可学习的机会,曾经参访及跟随许多高僧大德学习。他在印度佛教最高的学府那烂陀寺研究佛法时,非常幸运地获得该寺的住持,印度德高望重的佛学权威戒贤大师教授《瑜伽师地论》。由于访师学道的关系,玄奘大师的足迹几乎遍满了整个印度,这也为他后来口述的《大唐西域记》累积了不少有关印度的详实资料。

由于玄奘大师的天资聪明,且精进用功,所以学有所成,得到师长的肯定。他的老师戒贤大师也委任他代为讲授唯识课程。当时印度境内最大的国家的君主戒日王深被玄奘大师的智慧折服,于是号召全印度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专家学者以及修道人,在曲女城举办了无遮辩论法会。玄奘大师在会上宣布“真唯识量”的论旨,欢迎出席者辩论指正,结果过了十八天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于是,戒日王宣布论主获胜,而从此玄奘大师的名声鹊起,威震全印度,被当时大乘佛教界称誉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的意思,小乘佛教徒则送上“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的美誉。

游学17年归国

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了17年后归国,得到唐朝皇帝的看重,主持译经场,在19年间总共译出的经典有75部、1335卷,为中土一切译师翻译量之最多者。他因为精通汉语及梵语,而且采用直译的手法,所以能够更精准地译出经典的原意。为了区别玄奘大师与之前译经师的译本,凡是他翻译的都叫作“新译”,而在他之前的译本,皆名之为“旧译”。

玄奘大师主要师从戒贤大师,而戒贤大师的专长是唯识学,所以玄奘大师与其门下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辩机法师笔受的《大唐西域记》共12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经典游记。由于印度不重视历史的态度,以致可考察的历史纪录非常缺乏;于是,玄奘大师留下的这本游记,便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古印度的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许多印度的古迹,都是根据此书记载去发掘而重现世人的面前。

反应

 

登彼岸

善心从小开始/明吉法师

明言吉语 :明吉法师(《观音世界》创办人)

虽然,学佛要懂得止恶行善,但是止恶行善不应该只是在学佛后才开始,而是要在从小就开始培养。特别是小时候,童心比较单纯,容易种下善根的种子,培养行善的习惯。

回顾我乐于布施行善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大概五、六岁时,有一位陌生的阿姨(她跟家人有来往,只是我未曾见过)带着她年幼的孩子来到家里。原来她的孩子患上了心瓣有孔的疾病,需要一大笔钱来进行手术。

记得早年的医学不昌明,人民的收入不高,也没有医疗保险的服务,因此,一旦患上重病,无力支付医药费的话,可能就需要向亲友,乃至社会善心人士寻求帮助了。

这位阿姨的家境只是一般,一天三餐已经不容易了,哪还有这么多钱给孩子治病呢?为了治疗孩子,她只好厚着脸皮向诸位亲朋好友募捐或借钱了。

扑满的钱全部捐出

家人都很同情他们,于是纷纷慷慨解囊,尽一份绵力,这时候,他们跟我开玩笑说:“你要不要捐钱给小弟弟医病啊?”当时,我其实也似懂非懂,不过,觉得捐钱给小弟弟医病是一件好事,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扑满拿出来,把钱全部捐出。家人看到我的行为非常高兴,都称赞我懂事。

因为有这样的事情以后,每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我都乐意和他们结缘,与此同时,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意义。我分享这段经历的原意不是显示自己的善行,而是想鼓励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善心,让他们有行善的习惯。与其担心孩子会学坏,不如先教会他们懂得行善做好事,因为拥有善心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自然会朝向善的方向走,而减少了走上歧途的机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