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不智能的长者 遭遇种种痛点

正在阅读中国江苏作家修白的长篇纪实文学《天年》,作品开启了一道黑暗闸门,让读者清晰看到人年老后的真实状况,有可能生活在一种怎样的境况里。还没读完,无意中从网络上看到这两天热炒的两个视频。

视频一:淫雨霏霏,湖北省宜昌市一位长者独自冒雨前往政府机构交社会保险费,工作人员却拒收现金,称可以自己在手机上支付,或请亲戚代为在手机支付,这让不懂智能支付的老年人很无助。当下是“无现金”社会,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淘汰,不会“滴滴打车”的便不方便叫到车,不会手机支付的欲在街市菜场购物都有障碍。

视频二:湖北省广水市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启动自己的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银行,一番折腾,气喘吁吁,再由银行员工抱起作人脸识别,好不容易才启动了自己的社保卡运作。老人膝盖弯曲,动作僵硬,满脸愁容,十分吃力,实在让人惨不忍睹。

被智能拒绝,遭社会冷待。这两位老人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当下老人群的无助之苦。两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令全社会关注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现象。

老年人面对鸿沟

疫情以来,扫码才能通行,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码”却成了日常生活的“拦路虎”。网上挂号、网上就医、自助缴费、网上购物、移动支付,“障碍”重重……快速发展的资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不善于“智能”的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道无形“鸿沟”。他们面临的“数字(数码、数位)鸿沟”问题亟待解决。

老人要学会上网、扫码、刷脸,才有望充分享受数字时代的服务乐趣。但有多少老人能如此顺心呢?有统计显示,到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的网民仅占10.3%。这就意味着在5G时代,“智能”老人不算多,不少老人过的是“无G”生活,因“不能智能”而处于情感劣势中,令没有“触网”的老年人感到相当无助。

人性化方案

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一方案彰显的是善意和人性化意旨。根据《方案》,交通出行,打车保持扬招服务,电召要提高电话接线率,增设“一键叫车”功能;日常就医,医疗机构畅通家人、亲友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管道,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等人工服务窗口;日常消费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要有银行卡支付服务……

成民众关注焦点

早在26年前就读了作家毕淑敏的小说《预约死亡》,当时养老、临终关怀、老龄化等还不算是社会化问题,今天,这个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生命哲学的问题成了当下社会民众关注焦点。今日修白的《天年》提供了一份文学样本。“养老”问题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学话题。

记得6年前一部关于老年人养老题材的电视剧《老有所依》热播,收视率一路飙红。故事围绕3个家庭六个老人的晚年生活而展开,面对养老困局所引发的话题。剧中展现了老人们的生活百态,遇到的各种养老问题。一个个真实又残忍的故事摆在观众面前时,又好像一面镜子,让他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对未来养老的无奈。

反应

 

商余

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中/江迅(遗作)

去香港铜锣湾逛书店,才知道旭屋书店结业,扎根香港28年的这家日本书店,是不少日本书迷的打卡地。旭屋书店1946年在大坂开张,目前全日本有10多家分店。随着网读、网购的读书和买书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单靠卖书已难以生存,时下纷纷多元发展,经营文创用品、咖啡食物、家居时尚品。

记得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曾有一金句:“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那天在一个读书论坛的视讯活动上,我问上海出版界的一位朋友,上海有多少书店?她说,太多太多,数不过来,而后她迅疾在一个APP上随手一搜“上海书店排行”,结果是1340家。

内饰更有温度

今天上海的书店,有市井阁楼里的书屋;有庭院深深处的书院;有一开就是十几家的书局……书店的内饰也变得更时尚更有温度了。曾经只售单一性的书本,如今各店家除了售书,会开辟恬静的阅览区、小坐的咖啡区、手工制作区,于是,书店成了各类人群逗留的休闲之地。

阅书如阅世界

人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凭手机随时可以阅读。其实,更需要的是深度阅读。炎夏初秋,冠病疫情,步履匆忙,心绪纷繁,人的心灵越需要安顿,越需要弹性,以应对无常,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书,阅世界,在文字里发现最美的风景,抵达另一个更好的自己。

说起书店,图书选品是书店的灵魂所在。不过,近年开业的新型实体书店都注重阅读空间营造,场景化设计,差异化经营,而引入咖啡成为一种潮流。

前不久读过一本《好书店·好咖啡——上海45家书店的故事》。本书收入上海15个区的45家实体书店咖啡文化的故事,以及上海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发布的《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这45家书店书屋,囊括了书店经营咖啡的3种模式,自营、合作、品牌引进。这本书透过对实体书店咖啡经营的现状、发展途径的调研,探索咖啡作为书店复合型经营方式的潜在价值,促进图书发行产业多元发展。

咖啡各有其味

重视咖啡经营,这已成为近年新开实体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以书店+咖啡+体验+生活方式等多种业态综合经营,读者定位更年轻化,自营咖啡品牌,成了书店多元经营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上海就有西西弗书店的“向量咖啡”、钟书阁的“书痴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这些书店各有其美,咖啡各有其味,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的阅读空间中。

好书、好咖啡、好音乐、好时光,当置身于朵云书院这类书店,就会感受到三者糅合和谐,而阅读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书香咖啡香中展开心灵对话。书中有灵魂,咖啡寄热情,与阅读为伍,也与咖啡相伴。一本心仪的书,一杯满足味蕾的咖啡,一支舒缓的音乐,读者沉浸其中。

茶酒能与书搭配

其实,茶和酒也能与书相搭配相结合。曾听一位圈中人说过,读《诗经》,可以喝龙井;读杜甫,可以饮武夷岩茶;读《狂人日记》,可品10年陈以上的花雕;读《天龙八部》,一碗烧刀子再适合不过;读《红楼梦》,可温一壶女儿红慢品;读《老人与海》,饮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杯伏特加便燃起心中火花……

茶、酒、咖啡,成了阅读催化剂,令阅读更立体、书店更温馨。那么,什么时候,香港也会有更多这样的书店,随时走进阅读空间,抵达另一个自己。

(编按:本文作者于10月13日去世,此文乃作者遗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