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保健汤包吃出味!

1990年前,中药业面对着冷清清的淡季,也被称为夕阳工业。中药业者面对日愈被大众接受的西药业者竞争,当时的大马余仁生如何才能冲破这个困境? 

我记得,当年余仁生在马来西亚只有5间分店,驻守大马的主要干部甚至是本地消费群都错误把中药材视为药用的概念(定位)。当时大家心里想法是——身体没有毛病,不随便入药材店!所以,很多设有中医部的药材店为了生存,都转型成中药兼什货店。 

为此,我们决定改变大众严重的错误观念,让大家接受中药是生活饮食不可或缺乏的保健食品,让中药生活化的定位强而有力的深入民心,决定推介余仁生保健汤包。 

汤包的概念也不是天马行空得来的创意,而是在日常营业中,发现很多顾客会到店里要求拾药师父,拾一剂炖补汤料。同时,90年代的社会,生活步伐没太紧张,很多人放工后还能煮个晚饭,而每一个家庭都习惯在一星期内煮上两三次的汤,为家人滋补养生。 

胜兵先胜而求战 

我和一群老药骨同事(其中以叶生为主)着手研究,如何将一般认为是苦涩的中药汤变成可口美味?因为,汤水是一家大小一同享用的,若不受欢迎,就会面对失败。 

当年我们没能力设立研发部门,只能想到什么,就得想办法执行。然而汤料的改善过程让我这群老职员发现他们的能力,同时有信心自己能为公司付出贡献,也开始认同公司的改革,投入团队之中。(当年我接手管理大马余仁生,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不曾开除过一位老职员,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我是外行人管内行人,我需要的是他们的知识,所以我必须给回他们尊严及信心。) 

研发过程发生一段小插曲。当时,余仁生的八珍汤是店员都会自夸:“店后煮,店前香”,老一辈妇女也赞不绝口。唯介绍给年轻女士,她们都是非不已才接受,因此叶生研究应添加什么药材改善口感,又不影响功效! 

他认真试了3天,结果试喝到“失声”。但药方的调整,却让产品销量大增,也让许多老药骨接受汤剂应该改善,别再默守中药的味道就是“如此如此”的理念,顾客能接受的才是重点。当时研发了一组大概16种汤包,先在5家老店试行,观察顾客是否都能接受。而汤包在老店的试饮促销,也很成功。 

开发新的卖点 

当年,没有广告预算也无法登广告,只能靠5家店的促销,推出的量也不足够付广告费;我们利用当时原有的批发网,批发出去也行不通,因为对象都是药材店,有利益矛盾问题,也担心抄袭。因此,决定批入超市。时机、环境的天时地利,皆是发展业务的主要成败因素。很幸运,当时的超市还没有实行上柜费、登记费等程序,只要说服采购部及贩卖部。于是,我们决定焦点先攻取两家超市。 

我们很清楚货品摆上架子,是不会自我介绍的,就特别请来促销员现场介绍及给予顾客品尝。那时代的超市,只有洗发液采用女性促销员,中药界是少有女性的工作人员,同时介绍中药的汤包,必须要有中药常识,于是在现场安排了男性中药学徒当促销员,并煮好了药汤在现场给顾客尝试及介绍煮法、功效等等。 

解除顾客忌畏 

90年初,市场还很保守,顾客很忌畏促销员的心理,就算在超市,他们只要看到促销员拿着产品走来,都会快步走开。那如何解决?在现场,我们发现好多小孩会在超市乱跑,他们会好奇跑到展摊,此时我们指导促销员立即请小朋友喝汤,如果他喜欢喝就把爸爸妈妈带过来,结果是闯关成功,促销活动得到超市的接受,汤包也顺进带入全马。 

在超市促销汤包的行动,带来了无限的广告宣传,短短2年,获得了5个成果:

1.营业额增加; 

2.老一辈的顾客欣见余仁生,回来购买药品; 

3.促销动作及表现吸引到超市的日籍主管对我们的信心,更邀我们在另一家超市开了第一家间中药店,这也是余仁生开始在购物中心开分店的始点了; 

4.第一首汤包标识:天天有余仁生保健一汤,一家大小健健康康; 

  

5.已故老朋友的故事。这位男性广播员,告诉我们在录音室很冷,他是常服用我们的八珍汤来保温的。因此,我们录制作了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八珍汤是男人都可以饮的!”加强了人们对药材汤包的好感。

上述过程似乎简单、顺利,但我要严谨的告诉大家,为了这行动,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1.选择及卫生的处理原料,及加入抽氧剂以保护原料的保鲜期; 

2.尝试配方的口感,察觉到薰过硫磺的药材,是破坏药味,开始实行禁用有薰过硫磺的中药; 

3.设计包装。公开方头,说明煮法及用途; 

4.每个促销员都有一本汤包说明书,必须背熟,更重要是每星期一的营业会议对产品销量的业绩及顾客反应。指导员也根据当季的气候(寒热天及当时是否有流感,而建议应该推介什么汤包); 

5.为了保持煮出的汤的口感标准化,每天早上6点就在总部煮熬汤水,9点开始运到各促销点; 

6.为了让促销员及销售员严守对本号产品的品质,每月定次数巡查各批发点,一发现产品在该点超过一个月,必须退回及查原因。 

这一题是当时我及批发经理两人最吃力的任务。当时我两人,可真的是全马跑透透的突袭检查。因此本人也被套上了“老虎头”的称号。 

反应

 

名人专栏

培训明日之星 稳操胜券/骆荣福

大家都会清楚,电影界上的红牌明星,终会人老珠黄而失去其耀眼的的光辉。所以电影界,每时每刻都在吸纳新血,培训未来的明日之星。市场上,也有同样的规律! 

市场上,每一位商家都有其红牌产品,也每时每刻,都必须挑选及培育另一个、或多个有潜能的“明日之星”。

我是一个拥有危机感的人,因此,每一个新产品入场、经观察其供应的稳定性后,我都会探讨该产品的各种潜伏的能力,再从多方面来策划如何寻找其更高的利益。

我也是一个不喜欢走入低价薄利竞争(红海战策)的主义者,觉得只要货物品质好,是应该定个合理价。然而,市场有太多人一味的想抢夺别人的市场,只要知道你的货品受欢迎,便会设法寻找源头或找代替品及杀价来抢夺顾客。所以在推出“花燕片”时,我已经先准备好防范,并与燕商讨论清楚,花燕片必须全用原条燕丝组成,因为市场的白燕片是混杂了碎燕丝。

燕商提出两大考量

当时燕商就提出:

一是价格会高了;

二是加工后剩余的燕盏,他们很难脱手。

此时此刻,燃起我欲重推出罐装即食燕窝的念头。当时我并未当面说明,却一口答应包下他一整批原料,包括成品和碎货。

如此一般,在推出花燕片时,产品也让其他行家难于生产出同等质的产品,加上我们特别注册了花燕品牌,让竞争者不敢用同样的品牌。因此短短两年,我们虽然没有将花燕批给其他行家,却从行家手上抢夺了不少顾客。

研发整盏即食花燕

同一时期,我们研发出150克罐装整盏的即食花燕和即食鸡精花燕。这是一项大突破,如何生产?这是我个人的研发,我找出了让燕条能在炖煮后依然能站立在瓶内的方法,像是一盏燕窝立在瓶内。我把做法提供给燕商,让燕商依法制作了炖煮的燕料,再转交生产厂商生产。

当然此即食花燕(150克)是鹤立鸡群,当时市场只有品质略低的50克产品。以市场的150克的花燕是市场的高价品,销量不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加上我发现厂商竟偷偷拿着原料在市场寻找供应商。因此一年后就暂停了这个产品而将手上存足量的燕碎转发展成瓶装50克的尼亚燕。

产品的立名是一种艺术,这次我们没有让尼亚燕来代替几年前所出的亲情和温情牌系例,也不随波逐流的称它为冰糖燕窝,而是决定以产地让大家能在同类产品中看出差异点。结果短短一年,本被认为存积过量的原料竟被用完。

即食燕窝两大难题

燕窝这产品,在马来西亚历史很长久,洞燕一直是高价品,一般中下收入的人很难消费。而有能力消费者多习惯用干燕片、燕盏来炖食。而洞燕的质比较耐炖,香味浓。因此想把燕窝制成“即食”就面对了两大难题:

1、习惯以干燕炖食者,对品质要求高;

2、会亲自炖煮的人士有特殊的亲情之意,这类人不容易改变习惯。

而市场上多生产品质略差的即食燕,多数皆是那种以送礼比较体面而自己不舍得吃、又不了解燕窝的消费者购买。

至于收礼的人,懂得燕窝就不敢吃此类即食燕,不懂得人吃,吃到了那些杂七杂八的稳定剂和调味料的味道,就认定了即食燕窝也只不过是如此。

可是,这类即食燕窝的消费量比较大,市场却没有得到真正消费者的反馈。至于厂商?有钱赚就照生产,可怜了即食燕窝就此停顿在过年过节的销量。

大马余仁生在2000年开始已经有三四十家分店了,因此推出任何一个自我品牌的产品是根本不会因失败而亏钱的。反之我们是有足够的条件培育很多的“明日之星”,因为新产品一推出,自有一批好奇者、好新鲜的忠实粉丝来支持,只要懂得分析大数据,该收手或该进攻就能稳操胜券了。

国宝级产物市场无限

暂停生产150克的即食花燕主要是因为的市场经济不成熟,若花大力气去推动,只怕会引来更多竞争者来摸透制作方法。因此我们转攻50克的即食燕窝,从尼亚燕、花粉燕……到即食燕窝,这些产品有很多的市场战略和广告故事,无法详诉,这段时间我们可说在市场上是玩得不亦乐乎!

重要的是,当时我的执着——对即食燕窝的要求是不能添加任何化学品,同时一定要保持其原味。这一点要求也是让我到今天还不能接受其他厂家的产品。

如今,中国的开放,燕窝产品肯定拥有一片无限大的市场。从干料、瓶装即食燕、老人保建产品、美容护肤系例皆未完善的开发。燕窝是老天爷恩赐予大马的国宝级产物,盼望大马政府及燕商们都能好好的照顾这国宝级的天赐恩物。(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