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朦胧的乡愁

【光影笔记】陈志宏

重温自己在14年前粗糙质感与画面不清晰的 “乡愁 ” 照片。这些照片曾在国内展出,后巡回至新加坡及印尼雅加达,后再继续漫游至中国长沙(毛泽东故乡)和日本东京,最终抵达位于欧洲摄影之都的法国塞纳河沿岸走道,在世界知名观光建筑物巴黎艾菲尔铁塔的上面展出。

这组褪色彩色系列作品拍摄历时5年( 2007年至2011年), 器材是由友人所赠送日本旧式双镜头相机 Yashica Mat-124G 的残缺镜头,加上过期的120格式彩色胶片曝光,再经 C-41冲印化学药水后,产生一种朦胧浪漫光影。最后,透过机身正方形失焦景观,去记录城市生活与周边环境,逐渐流逝的物景之瞬间痕迹。

乡愁电影

照片标题取自我最敬佩的俄国已故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的相似主题——“乡愁电影 ”。

当年拍摄与探索过程,阅读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经典著作《雕刻时光》和《宝丽来摄影集·Instant Light:Tarkovsky Polaroids 》,里头每一张照片具诗意、迷雾、梦幻,宛如观赏他的电影作品,具宗教哲理又具诗意的敘事手法。

如今重温“乡愁” 照片,像以“旁观者”所留下的时光印记,虽然短暂但又似永恒。

反应

 

商余

告别之集/陈志宏

【光影笔记】陈志宏

“每张‘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层神圣的光景,它不只是摄影者的视点,它超越了人的能力:每张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超越时间之外,可以说,从神的角度,提醒着逐渐被人遗忘的诫条:‘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文德斯(Wim Wenders)著作《一次》。

对文德斯来说,每一幅图片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而这本独一无二的“图片和故事”,内容收录其旅途摄影照片和具有诗意文字的书集。

文德斯被称为20世纪之70年代的 “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电影,他的兴趣也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

留下社会运动写照

摄影或是呈现人类情绪最忠实媒介和生活的记录,而相机也影响了我如何“观察”,以及发掘真正的“看法”。通过摄影,让我有机会周游国内外拍摄“人文风景”系烈作品。拍照的同时,我亲身目击了国内“黄潮”或“青潮”的公民抗争运动,为人生留下一些难忘的社会运动写照。

另,不知不觉我在〈商余〉的专栏“光影笔记”已步入第3年——从“疫情”时代第一次书写,当中描绘了个人近年来的摄影小心得,也浅谈了各类型的影像风格,而文章所配搭的图片,无论是黑白或彩色,皆反映了“人生如照片”,都是稍纵即逝瞬息的命运。

我也试图以文字传达个人主观的摄影论述,并尝实通过字体“雕塑”,不同时代的景貌与人物,所交织出芸芸众生的光影百态。

我想应是时候与读者告别了,这期是专栏的最后一篇,我特借用摄影大师柯特兹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最好的照片我从来就没拍过,因为那一刹那是永不回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