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我与天后妈祖的姻缘

文|吴恒灿

我是在永平妈祖路诞生的孩子,因此,对位于妈祖路的天后宫,特别有感情。据几份研究资料,永平天后宫确定为永平近200年开拓史中最早的一间庙宇,大家公认由潮州人巫许阿鲁于1891年创建。

永平天后宫供奉的主祀神是妈祖天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庆祝妈祖圣诞,举行酬神演戏,是早期永平最热闹的时刻。天后宫也供奉其他配祀神明,妈祖金身左边为三山国王,右边则有仙师公、大伯公和法主公。

妈祖,原名林默,由于从小不能说话,又称默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诞生于莆田湄洲岛。默娘有神奇的法力,能庇护渔民出海平安,当时因为海难而丧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默娘正好就成为海上护法神的地位,深受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人民的尊重。

遇暴风雨唤其名

她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九月初九逝世,享年27岁。她死后众人立庙祭拜,凡出海者到庙祈福,必受她的保佑。海上遇上狂风暴雨,呼唤其名,也会平安无恙。

目前,世界各地祭拜妈祖天后,已经形成妈祖文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影响深远。

个人认为,若是有人到访永平,想了解永平历史,是应该到此一游。

庙里有5件史料,可以称为镇殿之宝。

 

1. 妈祖天后金身

19世纪从中国越洋到来永平的妈祖天后金身,后来才再另塑一尊大型的金身。至今,那座小型的妈祖神像仍保留在庙内。

2.“海不扬波”牌匾

永平天后宫挂着一片历史悠久的木刻牌匾,取自周成王典故 “海不扬波”,意思比喻太平无事,与永远平安的永平意义相同。

我想永平的地名灵感来源自此,或受一句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历史典故,以及与永平最早的天后宫庙宇的 “海不扬波 ”所启发,而诞生地名,这个推测也实不为过。

永平天后宫“海不扬波 ”牌匾清楚写上戊申年雕刻是1908年,今年2021年,意味这历史牌匾己挂了113年。

3. 4幅民囯木雕对联

永平天后宫目前还收藏4幅民囯木雕对联,于1945年制作,配合妈祖天后农历三月廿三圣诞日,由一批治子赠送。治子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应该是妈祖天后的契子。2幅对联共分4张木雕,写上 “天后圣母新庙落成清庆” 及 “大伯公新庙落成清庆”。

由此看来,当天天后宫庆祝新庙落成,也欢庆大伯公新庙,一庆两庙落成,非常特别。当然,主祀还是天后圣母,配祀大伯公,共同供奉为永平社区祈愿天下太平。

难怪,小时候,我把天后宫称为大伯公。

献给天后圣母的对联为:

水德配天海國慈帆並濟 

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

献给大伯公的对联为:

大顕神威而保萬姓 

伯公福澤以惠四方

4. 50年代原版注册证书

永平天后宫在1945年落成,12年后,即1957年4月6日获得批准为神庙民间组织注册证书。此张注册函由马六甲社团注册官根据1949年社团注册法令发出,注册号码为:REGISTRATION NO .786 ( MALACCA)英文名称为: “Yong Peng Thian Hor Ken Temple ”,地址为Lot 148,永平新村。

天后宫译为“Thian Hor Ken”,发音正是潮州口音,足以证明天后宫为潮州人所创立。

5. 马来西亚第一条以妈祖天后命名的妈祖路

据我迄今为止的记录,永平妈祖天后宫在1945年新庙落成,永平新村还未形成。1952年,为切断永平村民与马来亚共产党的联系,强迫附近一带居民搬迁到永平新村,并以篱笆包围,形成类似集中营式粮食管理制度,才真正开拓正式的新村道路,当时,以妈祖天后命名的永平妈祖路,正式写在副县地位上的永平行政地图上,殊不知此正式街道命名,居然成为马来西亚第一条以妈祖天后命名的妈祖路 (Jalan Mah Choo )。

永平妈祖路,的确是马来西亚第一条中华文化扎根的母亲路,象征我们效忠马来西亚囯家,也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根基。

我以诞生在永平妈祖路祖屋的妈祖之子,向母亲路致以崇高的敬意。

视频推荐:

ADVERTISEMENT

 
 

 

反应

 

要闻

吴恒灿:混合教育制满足家长 华小学生比例严重下跌

报道:谢姈悄

(八打灵再也31日讯)部分华裔家长让孩子中途从华小转学至私立和国际学校混合的教育体系,导致原本就因少子化,造成华小非土著学生比例下跌的情况,更趋严重。

这种混合教育体系一来满足有关家长对孩子就读国际学校的渴望,同时,由于学费远较国际学校低廉,以致一些家长在孩子就读华小途中安排转学。

相对于华裔学生的流失,由于越来越多友族家长对华小的喜爱和信任,导致就读于华小的土著学生比例,已经有显著提升。

据教育部今年7月在国会的一份书面回应,入读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的土著学生,在过去10年呈现增长,即从2014年的11.67%,增至今年的18.52%;而同一时期入读华小的非土著学生却反而下降,即从2014年的88.33%,下降至今年的81.48%。

大马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委员长兼大马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导致报读华小的非土著与土著学生比例,前者下跌后者上升的状况,可分为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他指出,内在因素包括华裔人口出生率逐年减少,以及如今国际学校无限制开放给大马公民就读,导致有能力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等。而外在因素则包括很多友族,尤其是巫裔喜欢华小体制等,并认为中文已成为很重要的商业语文,而把孩子送到华小。

“我们华社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造成入读华小的华裔学生比例降低,这本来就正常。”

他解释道,以前华人抱持多子多福,多生多幸福的概念,但如今有关概念已经不合时宜。

他以本身为例,他本身有9个兄弟姐妹,而其太太有11个兄弟姐妹;但他本身就只有3个孩子。那么接下来,他孩子的那一代,可能会有更少孩子,或许只有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趋势,不是说我们不支持华小,这是一个例子。”

中途转学冲击华小

吴恒灿说,一些华裔生在念完小学四、五年级后,就转学至学费较低廉的私立与国际学校混合的教育体制,也是华小各族比例变动的其中肇因。

据了解,华裔生半途转学至私立与国际学校混合的教育体制的情况,应该是从3或4年前开始出现,而且此情况发生以后,对华小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教导国际学校课程

许多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华小,让他们接受一至四、五年级的教育后,就把他们转学至学费较低廉,混合私立与国际学校的教育体制。
上述教育体制是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学校,课程除了教导马来文以外,也教导国际学校的课程,重点在于收费较低。
=====
开放予大马公民
家长让孩子念国际学校

吴恒灿也是国家语文局前董事。他说,第二个内在的因素是大马华社在早期是受英文教育,后来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政府把英文的体系全部纳为国民体系,即国民小学、国民中学,才导致当时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上学。

“所以(当时的)华小人数在这种国民教育政策之下,(才会)有所增长。”

谈到内在因素,他指出,如今的情况有点改变,因为本地有许多国际学校,之前开放让本地学生就读的比例为5至30%,但如今并未设下限制,意即如今可全面招收本地学生。

全国509私立学校

根据他的统计,包括东马在内,全国共有509所私立学校,而这当中可能有近200至300间是国际学校。

“如今国际学校开放给大马公民就读,造成很多家长把当时希望孩子去英文学校上学的梦想,通过国际学校来实现。”

他说,一些中上阶级的城市父母,会偏向让孩子到这一类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学校就读。

“一般孩子读完小学后,上中学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国民中学或国民型华文中学,另一个是独立中学;而比较起来,有能力的父母更喜欢把孩子送到海外去继续深造。

“有能力的父母,他们从一年级就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去。”

混合制学校收费可负担
雪隆华小流失近三成学生

吴恒灿指出,过去国际学校的收费比较高,不是一般的家长负担得起,一年可能需要10万、20万令吉的学费。

而私立学校的收费则比较低,但父母不可能会把孩子送到以马来文为主的私立学校去,因为他们认为送去私立学校,倒不如送孩子去国民中学。

吴恒灿说,大马的国际学校一般上会有两张执照,一张是国际学校,即全部科目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而另一张是私立学校,是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

国际学校拥2执照

当国际学校拥有两种执照时,它们就把两个执照的特性合而为一,也即是在私立学校的课程里提供国际学校的课程,然后收取较低的学费。

他说,入读私立与国际学校混合教育体制的学生,每年的学费大概需要3万至4万令吉,而转学至此的学生若沿着这个系统到外国深造,所耗时间比在华小读完6年,然后再上中学6年,再去念大学,前后可以少花一到两年的时间。

“因此,联邦直辖区跟雪州许多华小,可能五年级有6班学生,可是到了六年级,就变成只有4班,这也代表流失了20至30%的学生。”

吴恒灿说,如果情况再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外在的因素出现。

“进入华小五年级、六年级的华裔学生减少了,同时却又有更多友族,尤其马来、印度、卡达山及伊班等族的学生进入华小。”

他说,越来越多友族家长喜欢华小,可能是因为华小在体制和教学上具有优势、老师认真、课程编排适宜,加上国际因素,即中国强大以后,华文已作为重要的商业语文,差不多与英文并驾齐驱等缘故。

形成人才外流现象

“这样一来,也就导致报读华小的非土著与土著的比例,前者下跌,后者上涨的情况发生。”

他也担心,华裔家长选择让孩子去读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等,然后延续到海外深造,恐怕会导致在本土的华裔子弟日益减少,并在未来形成人才外流的现象。

微小学生种族比例
友族70% 华族30%

吴恒灿也透露,根据他所获得的资料,如今有许多微型小学的学生种族比例是70%友族,30%华族。

“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两种现象,好的方面,就是让华族孩子可以在学校接触到友族,让学校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基地;至于其他方面,则仍在观察当中。”

他说,老师的教学课程及编排会因为宗教信仰及各种因素,而跟一般华小有所不同;华小的其

他特色,包括中华文化上的坚持,还有华社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也或有所调整。

他坦言,这对于华小的老师和校长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他也举例指,很多华小都很喜欢摆放孔子像,然后师生每一天上课的时候,都要跟孔子敬礼。那么若学校有非华族,如友族,尤其回教徒学生,就需顾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禁止对一个实体偶像敬礼等避忌。

国民教育系统非唯一选择
私立学校学生续增

据资料,2022年,各源流的小学学生人数有275万1508人、中学学生人数有203万7028人、私立学校(包括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人数有19万7855人,以及大学有58万4576人。

吴恒灿指出,根据以上资料,有接近30%的人是在私立学校就读,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这个现象也表示说我们的国民教育系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30%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去私立学府,包括国际学校的中小学去读书。

“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提升我们华小的竞争力,所以如今,我也是在跟很多的教育单位研究如何加强华小课程,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小六检定考试(UPSR)被取消后,吴恒灿说,是不是可以探讨一些国际文凭,来认证华小生的程度。包括他如今也探讨在华小推广汉语水平考试(HSK)。

他指出,汉文化中心今年有举办HSK中文大赛,而此比赛的目的是希望加强华小的华文程度。另外,该中心如今也正推动华小巩固国语的课外课程,就是在学生放学后,让他们留下来,加强他们的国语。

他解释,之前小六生是以4个科目,即马来文、华文、数学及英文的成绩作为升国民中学的标准。但是自小六检定考试被取消后,就仅以马来文单个科目,作为升国民中学的标准。

“这导致一些在数学、英文及华文科目考得非常好,但马来文不好的学生不能直升中一,需读多一年的预备班。”

取消小六检定考试
致华小生国语程度低

吴恒灿说,华社可能不知道,政府取消了小六检定考试(UPSR),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华小,因为当前念华小五、六年级的学生是在疫情时期栽培下来,而他们的国语掌握程度非常低。

“我们在雪隆一带的五年级校内评估中发现,马来文科目不及格率的学生,竟然高达25%!”

他说,雪隆作为城市地区,国语不及格率已属于高企,若是乡下的学校,不及格人数可能会更高。

他指出,之前华小生国语科目不及格率只有5%,而如今已提高至25%,这令人感到担忧。

为此,汉文化中心已在联邦直辖区的42所华小里挑选其中的21所,推行第一阶段巩固学生国语程度的培训课程。

他说,获教育部批准的增强马来语能力的倡议计划(PIMBM)已推行3年。

其中,六年级UASA马来文密集进修班是增强国语能力倡议计划下的一个活动。

接下来,汉文化中心打算与玻璃市州教育局合作,以巩固玻璃市华小生的国语程度。未来也希望能把该计划推广到全国各地去。

吴恒灿说,大马约有1300所华小,而学生人数大约有近50万人,希望全国华小都能够响应有关计划。

吴恒灿认为,我国华社未来需要思考的是,若华社建议希望华小教中文的老师或者担任校长的,都要有华文的专业资格或大学文凭的标准,那华社届时会不会因为对方非华族,而拒绝他们在华小执教,不论他们的华文程度如何?

他表示,这课题以后会成为一个争议。“因为虽然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我想以后会发生,因为越来越多的友族入读华小,目前已经来到约18至20%。”

他指出,这些毕业于华小的友族同胞,当中的一些人之后可能会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华文科,而若他们又到中国去读中文系本科或硕士、博士等,“那么我们华人社会,会不会因为他是友族,而不接受他在我们的华文小学教学,不管他的华文程度如何?

“这是我们华人社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吴恒灿也直言,他有看到很多拥有中文博士的马来人,他们的中文程度不会输给华裔。

之前,有者认为一些被派去中国受训的友族老师,只是懂得语文的技术交流,而不了解浓厚的中华文化。那万一他们又懂得中华文化,且他们的中华文化又不会输给华社的话,华社是不是可以接受他们?

因此,吴恒灿认为,华社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这短期内虽不会发生,但长期下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华人学中文情怀

吴恒灿说,早期的华人是把华文当做是自身的母语来发扬光大。

但是如今的时代,因为有3-2理论,即3指三大民族,即中国公民、大马的友族,以及大马的华人;至于2,是两个国家,即大马与中国。即在中国强大以后,他说在大马里,有友族去学中文,但他们在学中文的情怀,跟大马华人学中文的情怀是不一样的。

一些友族送孩子到华小去,是因为认为中文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语文,而掌握多一种语文即中文,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比较容易找工作。而这与华社支持母语教育及中华教育,没有关联。但许多华人还停留在着把学习华文当做是发扬中华文化、发扬母语包括华人地位的文化的思维。

“3-2理论的存在,意味着中文已经提升到有正面价值的世界语文,而大马华人却依然只把它当做是自己的母语。”

他指出,大马华社与友族出现认知上的差异,而这差异可能会把大马华人的希望,把我们维护大马华人群益的希望,寄托在友族身上。

很多人认为友族读华小后,这些学生会成为日后替华社捍卫母语中文,但他认为,华社很可能是把自身的意愿,强加在前者身上。

“可能会,但也可能不会。但是我们也要看,也要观察,对不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