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春运苦旅乡关何处 就地过年是主轴

报道:王颖、凌川儿

一月初,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均出现散发疫情,多地进入了战时状态,一时间风声鹤唳,春节前的防疫形势顿时紧张。隔离、减少社交依然是今年防疫的重点措施。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2月7日,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1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临近年关,在城乡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当下,中国人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春运?

以往春节临近时,人们相互询问的是“什么时候回家”以及“回家的票买到了吗”。而今年的春节,人们询问更多的是:“今年还回家过年么?”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出台企业职工“就地过年”帮扶政策,对驻留当地过年的职工申请积分落户、积分入学给予加分奖励;深圳龙华区、福田区政府则提出以摇号抽签方式,向春节留深人员发放总值2000万人民币补贴,杭州、天津、宁波、义乌等地也出台“红包”政策。

深圳和广州在一片就地过年声中,都有着留在当地的故事,也有些人选择排除万难回乡,这两个中国的巨型城市都洋溢着雷同的色彩。

福田高铁站门庭冷落

1月28日是今年春运的第一天。福田高铁站作为连接香港及中国的城际站,位于地铁线路11号线尾站,共有三层,是深圳铁路枢纽“主三辅”中的“三辅”之一。当晚7点至8点,乘坐到此站的地铁客流量并不多。

从乘客所携带的物件中判断,他们之中大多是平常工作日的上班族,在这个时间区间内,前往火车站的乘客屈指可数。

从有高铁火车标识的通道,至自动售票处及旅客安检地,所见之地空空荡荡,只有“平安站车路 金盾护你行”的红色横幅格外显眼。

福田站采用“上进下出”的乘车方式,前往候车厅旁的扶手电梯处,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黑色檐帽的三位工作人员等待对乘客进行检测。检测旁的立牌上有疫情防控申报流程指引、粤康码小程序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据工作人员称,今日检测的客流量很少。而从当晚七点至八点的时间段看,前往候车厅的乘客也寥寥无几。

与往年的春运现场相比,当日的春运似乎停了下来。自助售票机旁仅有的星巴克也关门谢客。唯独站内玻璃的窗花、高铁站内悬挂的灯笼,为当日增添了些许年味。

防疫政策阻挠返乡

深圳定位为大湾区交通枢纽,海陆空铁四通八达,蛇口码头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中山等地,深圳机场客运通航城市达190个,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高速铁路形成”南北终到、东西贯通”的布局……尽管如此,计划从深圳返乡的人在春运节点依然面临着诸种难点。小武就是其中一人,原本已订好从深圳回黑龙江的机票,因为隔离政策而最终取消了返乡的计划。“现在都在实行网格化管理,回去就可能要被隔离。”

实行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基层划分为若干网格,村委会人员、乡村医生和民警等各方力量,以网格为单位,分片包干,对返乡人员进行疫情检测等工作。而小武的返乡路线需要在北京中转,若直飞黑龙江,也需在哈尔滨市降落。这便意味着,不论直达还是换乘航班,途中都会经过中高风险区(北京、哈尔滨均为中高风险区)。在目前的隔离政策下,中转地为中高风险区本不需要隔离,但小武担心返乡之后会有变动,节后回深圳后又将有变动,“政策随时都在变,万一回来又要被隔离了呢”?

家乡在山西晋城市高平市平头村的苏健伟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他们一家便开始逆向春运——老家的父母亲提前来深圳过年。春运期间来深圳票源充足,无需因抢不到票而多次周转,也省去路上额外奔波。

今年苏健伟原本也计划如此,但一月中旬山西太原新增数十例密切接触者、晋中开始进入战时状态,以及1月31日山东枣庄的涉疫奶枣流入高平市后,其家乡及周边地区的疫情开始紧张起来。

平头村并无核酸检测的服务,家人来深过年意味着先要前往高平市医院检测核酸,随后从晋城市出发,在郑州中转,最后到达深圳。若留深时间超过14天,则返乡前需重新检测核酸。而来深后是否需隔离,节后返乡是否需隔离,尚不明晰。

诸种不确定因素成为团聚的隐忧,“核酸检测对农村妇女来说很麻烦。加上父亲在旁边敲边鼓,说别去了别去了,安全为上之类的话——因为他受整个社会气氛影响”。而因今年提前购票时间缩短为15日,在犹豫不决中,苏健伟一家取消了回程的购票计划,并在8天免手续费退票期内退掉了来程的火车票。

77%农民工留企留城

像小武、苏健伟一样,被隔离政策影响返乡的人还有很多。根据中国劳动学会和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百企万人”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万3107名农民工当中,有77.61%的人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

而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春节“稳岗留工”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从家乡所在地属性来看,来自农村的异地人员选择就地过年的佔比达60.4%,排位列第一。农村是近来防疫的重点区域,有着更为严格的防疫政策,因此春节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的人员佔比也更高。

非得春节才回乡

来深务工的外卖员张晓(化名)今年选择了留深过节。他在与福田区布尾村里一家桂林米粉店老板的交谈中提到,湖南老家的年味相比从前淡了许多,每年回去一次就好,不一定要赶在春节。留深期间,张晓更关注的是企业堂食关门、外卖涨价的伙食问题,粉店老板称将在2月3日至3月2日休业,而因深圳限塑令的实施,塑料包装费用上涨,他说,现在菜单上的价格还没变,年后会加在餐品价格里,上调菜单上的标价。

布尾村是福田区的城中村,也是大量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布尾村里一家潮汕肠粉店的老板娘吴姐今年也不回家过节,“回去也是一个人”。吴姐来自潮州,“平时回去很方便,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因路程短、防疫政策宽鬆,平日返乡并不困难,加之其家人都在深圳,无论是2020年冠病爆发,还是2021年疫情延续,她与家人都没有返乡。

据《2020百度迁移大数据》显示,深圳超过50%的常住人口来自广东省内,其次是湖南、广西。而与吴姐一样,家庭成员均在深圳的就地过节人数佔据多数。上述《报告》显示,与家人一同在工作地生活的受访者更倾向就地过年,佔比为63.5%,比“独自漂泊”群体高出10.8%。

“务工流”显格外特殊

“务工流”从来都是春运的主力军,而从外地来深的务工者在今年多数就地过节的情况下,则显得格外特殊。

在春运的客流中,外来务工者显得很容易分辨——麻布袋、油漆桶、四轮车是他们惯常的行装。从惠州来深的小张便是其中一员,他在深圳景田站等候列车,随身携带着黑色背包和几个装满行李的米袋,背包和米袋都放在一架四轮车上。此时是工作日的早高峰期,靠站的车厢都挤满了乘客,没有多余的身位,更不用说要容纳一架四轮车了。小张坐在四轮车边缘,浏览手机里的短视频。这一天是2月4日,离年三十还有一周,小张来深圳与他的朋友一起过节。

2月5日清晨6点,天空还微微黑,浙江人江月年已经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准备登上早班飞机返乡过年。他先坐两小时的飞机到达宁波市,再转动车,最终回到浙江省台州市下属的县级市临海家中,路上花费约5个小时。

江月年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选择一大早的飞机踏上返乡旅程,就是想赶在中午时分回到家里吃上午饭,“我从来没有试过在外地过年,况且今年家人生病了,我要赶着回去陪伴”。

火速辞职回乡过年

归心似箭的江月年,只是无数在外打拼的中华游子其中一个缩影。为了防控疫情,在今年临近春节前,中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新举措,号召提倡民众就地过年。一项针对异地就业人员的调研数据就显示,57.6%的受访者表示此次春节假期期间不会返乡,有26.7%则称会坚持回家过年。

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过年回家,向来都是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们一年到头难以忘怀的期盼。就在今年一月份,深圳有一名男子为了摆脱公司对员工回乡的限制,火速请辞。在辞职申请里,他这样写道:“去年因为疫情,我没有能回家过年,今年我必须回去。”简单而迫切的语句道出这么多年来,普通老百姓心里希望阖家团圆的朴素愿望。

江月年也称,自己并没有太过于担心过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会增加自己感染冠病的风险:“感觉除了中高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之间的来往没有太大风险。为了疫情防控,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牺牲了很多自由,去年过年都没过好。今年防疫有很好的成功,回家过年应该可以被理解。”

疫情防控事无巨细

江月年说,自己从广州机场到回到家乡,一路上基本都会被要求出示健康码,特别是到了老家临海车站出站时,已有五六个工作人员在出站口守着,“我回家前,家这边的村委会已经要求我做好核酸检测并提供绿码。回来之后,镇政府还打电话询问了返乡人员的基本信息。菜市场等公共场所都要求出示身分证和健康码,只有本地居民才能被允许进入”。

亦有不少在大都市拼搏的年轻人对于公共卫生的考虑压过对故土的眷恋,因而毅然选择就地过年。在广州从事媒体行业的张大鈊(化名)就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是自己第一次在外地过年:“春节如果一个人在异地就会很孤独,今年有我妈妈作陪,自己也想体验下不同地区的国内风俗,于是就留下来了。”

张大鈊说,自己感觉全国的疫情控制得还比较好,对于坚持返乡过年的人表示理解,而她往年回家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要探望腿脚不便的爷爷奶奶:“以后如果老人家去世了,我就没啥必要回了,因为我爸妈也能来广州过年。对于我来说,只要有亲近的家人陪伴在身边,其实在哪里过年都不太要紧,旅游过年也可以尝试。”

广州应对客流严阵以待

神州大地上的“打工人”们或去或留,各地政府在控制疫情上,为应对春节必然会出现的高峰客流量,也出台了不少具体措施加以防范。为应对中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春运,广州各处交通节点严阵以待。1月28日春运首日,凌晨零时45分,广州火车站开出了2021年春运首趟列车——开往湖北咸丰的K66332次,拉开了2021年广州铁路春运的序幕。

1月28日春运首日,广东省相关交通部门就在省内高速公路隧道投入应用了雷达与热成像技术的隧道营运安全预警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提前预警“高温车辆”,有效防范交通隐患。若车辆被监测到为高温热源,交通管理部门立即就会收到预警,该车行驶到高速公路下一情报板时,就会看到“粤Axxxxx车辆高温,请驶入就近服务器检修”的提示,同时还能听到高速上广播语音辅助提醒。

而在空中,有数据显示,整个2021年春季期间,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的国航计划执行客运航班5万3500次,投入座位数1040万个,国内航线计划执行5万3000班次。其次,华南至西部、华东是增投的主要航线,国航将增飞广州始发至达州、泸州等多地航班,以满足务工流、学生流等必要的返乡需求。

但疫情对交通业的影响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华南省会城市广州,2021年春运期间,广州白云机场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近375万人次,运输规模显着低于常年,且节前客流相对分散,而节后返程较为集中,但不会出现学生、务工人员叠加的现象。

广州南站作为高铁站点,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到发旅客超一1900万人次,同比增长65.1%,日均到发47万8000人次。其中,节前预计到发旅客665万3000人次,同比减少19.3%;节后预计到发旅客超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1.4%。

尽管运输压力不比往年那么巨大,但对于公共交通业,春运期间强化疫情防控、保障旅客平安出行,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春运模式渐趋多元

作为“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春运这个中国特有的人口周期性迁移仪式,在疫情持续的第二年似乎已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不论是就地过节、逆向春运、错峰出行,或是外出旅游,随着人们传统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在城乡格局巨变等多重意义下,回家、团聚也有了新的意涵。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2024风云人物李飞飞 AI先锋开拓机器人时代

报道:宋阳标

《亚洲周刊》2024年度风云人物,选出北京出生、成都七中肄业、斯坦福大学华裔人工智能(AI)科学家李飞飞(Fei-Fei Li),她被誉为“AI教母”,赋予AI能够读懂图像的眼睛,突破了大语言模型只是搬弄语言、脱离现实的限制,让AI拥有仿如人类的“空间智能”,奠定了机器人能和三维现实互动的条件,开拓机器人时代,带领文明进入人机交流的新纪元。

她2024年创立的空间智能公司“世界实验室”(World Labs)首3个月已融资10亿美元(约44.82亿令吉),火速晋身独角兽企业之列。

让AI跳出电脑主机盒

李飞飞出身清寒,美国读高中时在中餐馆洗碗,父母不惜一切成就她的科学梦,凭强烈好奇心和不懈精神,尽得中美教育之长,既有过人毅力,亦有独特创意,成为两国桥梁,改变人类命运轨迹。

2025年是AI机器人跃飞发展的一年,中国华为将量产人形机器人,美国特斯拉的机器人Optimus亦将投入工厂工作,改变人类社会运作方式。

从ChatGPT等“会说话”的AI,到“能看见”再到“能办事”的AI机器人,背后功臣是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

她对于“空间智能”的研究教会了AI分析图像,仅从二维画面就能推论物件处于三维空间中的结构,让AI不只能够看见世界,跳出电脑主机盒的束缚限制,于三维现实中互动,正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李飞飞将自己对于“空间智能”研究的影响比喻为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地球生物开始出现感光细胞的结构,开始能看见世界,随之而来就是生物多样性大爆发。

让AI具有“空间智能”

她2024年4月创立的World Labs在12月推出首款AI系统,以一张图像就能转换成可互动的三维场景,对电影、游戏制作带来革命性改变。

World Labs目标是透过开发仿如人类般的视觉数据处理方法,让AI具有推理三维世界运作方式的“空间智能”。

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是斯坦福大学的首位红杉讲席教授和AI实验室主任、以人为本AI研究院(HAI)的院长。

她还曾担任社媒X平台的独立董事、跨国科企谷歌的副总裁。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她,那就是李飞飞是一个AI的前行者,她用AI技术和人类的理性照亮人类未来之路。

从硬核物理走向AI

李飞飞的家庭背景对她的人生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这种“猫爸虎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母亲严格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从小对物理学展现强烈好奇心,连骑脚踏车都会想着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并在四川成都成长,成都七中初中毕业。

16岁时,她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高中期间还在中餐馆打工刷碗,时薪只有2美元(当时约5.38令吉)。但她工余时还看母亲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让她比一般的理科生有更宽广的人文视野。

1995年,她以全班第6名的优异成绩从帕尔西帕尼高中毕业,并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1999年,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西藏进行了一年的藏药研究。

获电子工程博士

2000年,她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2005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

李飞飞是一个孤独、聪明的孩子,疯狂热爱读书。

她的家庭有点不同寻常,小时候,她的父亲送给她一只小狗,那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中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她的母亲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鼓励她读《简爱》,她同时也爱读《呼啸山庄》,“艾米莉是我最喜欢的勃朗特”,李飞飞说。

李飞飞12岁时,她的父亲移民到新泽西州,她和母亲好几年没见过他。

当李飞飞16岁时,她和母亲也到了那个小镇。抵达美国的第2天,父亲带她去了一家加油站,让她告诉机械师修理他的车。

她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李飞飞通过手势想出了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2年内,李飞飞已经学会了足够的英语,可以担任翻译、口译员,并为只学过最基本英语的父母担任翻译。

她说:“我必须成为父母的嘴巴和耳朵。”

她在学校也表现得很好。她的父亲喜欢在旧货市场上找东西,给她找到了一个科学计算器,她在数学课上用过这个计算器,直到一位老师发现了她的计算错误。他们发现,计算器的功能键坏了。

人类生命基本就是智能

1995年,李飞飞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发现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都在专业生涯晚期时开始转向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奥秘。这让李飞飞不自觉地追随先驱的脚步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等命题。

“对我来说,人类生命的基本问题就是智能。带着这样的探寻目光,我步入了神经科学的世界。在几次神经科学领域的实习经历中,更加确定了对智能的热爱。于是,我从硬核的原子世界、物理世界,转向了对智能的探索”,李飞飞说。

重组电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本科毕业以后,李飞飞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AI和计算神经科学,她选择将计算机视觉作为研究方向,这一领域当时很少有人接触并研究。

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物体种类极其有限。

而业界大多观点认为算法才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李飞飞却意识到要想让机器认知到更大的世界,或许还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集。

ImageNet电脑视觉同行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李飞飞能够看到并促进看似不同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这促使她想出了ImageNet。

她的电脑视觉同行正在研究帮助电脑感知和解码图像的模型,但这些模型的范围有限,研究人员可能会编写一种识别狗的算法和另一种识别猫的算法。李开始怀疑问题不在于模型,而在于数据。

她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通过体验视觉世界来学习看东西——通过观察她早年无数的物体和场景——也许电脑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学习,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图像及其之间的关系。

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

这一认识对李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种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的方式”,她说。

但她很难说服同事们,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标记每个物体的每一张可能的图片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李飞飞认定,为了使这个想法奏效,标签的范围需要从一般的(“哺乳动物”)到高度特异的(“星鼻鼹鼠”)。

2007年,李飞飞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当她谈到自己对ImageNet的想法时,她很难得到同事的帮助。最后,一位专门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授同意与她合作。

她的下一个挑战是建造这个巨大的东西。这意味着很多人将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做标记照片的繁琐工作。李飞飞试图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每小时10美元(当时约35.13令吉)的工资,但进展缓慢。然后,在学生的建议下,她通过网商平台将这些图片标记任务分散给了全球5万人完成了这项工作,将项目完成时间从19年大幅缩短到2年半。

2009年,李飞飞的团队认为这个庞大的数据集——320万张图片,已经足够全面,可以使用。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它的论文,以及数据库。后来数据库的图片量增长到1400万张。

遇到AI教父欣顿

起初,这个项目很少受到关注。但随后该团队有了一个想法:他们联系了次年在欧洲举行的电脑视觉比赛的组织者,要求他们允许参赛者使用ImageNet数据库来训练他们的算法。这成为了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

2012年是影响AI走向的时刻,在那年举办的第3届ImageNet比赛上,李飞飞遇到了后来被视为AI教父的杰弗里·欣顿。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壮大

欣顿来自一个传奇的家族,他的祖辈有布尔代数的创立者,还有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包括后来获得中国第一张绿卡的寒春以及寒春的哥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

欣顿于2024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曾在2018年得过与AI相关的图灵奖。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

在第三届ImageNet比赛上,欣顿和他的2名学生克里泽夫斯基、苏茨克维设计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利用该数据库训练了一种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的AI,以高达85%的识别准确率夺得了当年ImageNet挑战赛的冠军,创下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纪录。AlexNet基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但当时这套算法被业界视为“老古董”,直到经过ImageNet数据集训练后才重获关注。

AI领域的深度学习革命也自此开启。

李飞飞本没打算去看欣顿领奖,她正在休产假,婚礼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她的新婚丈夫是机器人专家萨瓦雷斯,但她意识到历史正在被创造。

于是,李飞飞在最后一刻买了一张票,挤在中间的座位上坐了一夜的飞机。

欣顿的ImageNet神经网络改变了一切。到2017年,即比赛的最后一年,参赛冠军电脑识别图像中物体的错误率已从2012年的15%降至3%以下。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发展壮大——它是自动驾驶汽车、面部识别、可以识别物体的手机摄像头等最新进展的根源。

欣顿的学生苏茨克维与李飞飞的学生卡帕斯后来成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

■下篇预告

李飞飞引导AI发展服务人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