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百业复工 出口中国 钢铁需求月杪攀升

独家报道:邹丽华

(怡保20日讯)钢铁热潮席卷全球,企业界预料我国经济领域会在2月杪冠病疫苗开始接种后逐渐复苏,届时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马来西亚五金机械建材联合总商会总会长拿督许圣杰表示,目前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强劲,尽管钢铁价格早前稍微走软,不过这一两天价格又回涨,每吨上涨40美元,亚洲热轧钢价格每吨约800美元(约3200令吉)。

“工字铁每吨约730至750美元,角钢、槽钢则每吨在700至720美元,本地的螺纹钢厂商也会在下周宣布调涨螺纹钢价格。”

对于国际市场铁价不断上涨,许圣杰今日接受《南洋商报》访问表示,国内疫情在施打疫苗后,相信会迎来春天。

“很多工程都会陆续恢复及展开,惟因目前钢铁库存不高,市面将进一步缺货。”

他分析,特别是如今中国疫情好转,经济逐步复苏,加上中国与澳洲的贸易战还在持续,转向其他国家购买钢铁,造成钢铁市场出现短缺现象,其他国家的钢铁厂也因早前疫情导致无法全面运作,继而令生产量减低。

他补充,因钢铁价格依旧上扬,业者也不敢大量进货避免亏损。

采非货柜运输风险高

许圣杰表示,因海运货柜短缺,钢铁业者唯有采用非货柜(Open deck cargo)来运送大件钢材类货品,不过却面对高风险的亏损,因为码头员工上下货时,可能会一时疏忽导致货品损坏。

他指出,非货柜即使用船运,价格比起一般货柜运输会便宜许多,主要是目前货柜的价格已上涨2、3倍,不过损失风险却比较高,亏损额则视于所运载的钢铁类型所定。

他披露,有本地五金商向他投诉,外国船仓运送钢铁时,上面铺了工业盐,船运过程中因摇晃,结果盐掉到钢铁中,导致钢铁生锈而蒙受亏损。

“业者一方面需向保险公司索赔,另一方面也导致市面的钢铁更加短缺。”

许圣杰说,此外,以往从货船靠岸到完成检验程序仅需3至4天,如今因当局人手不足拖至一至两星期,业者也需多付一笔囤货费,成本更加增加。

他希望交通部能体恤商家的苦衷,尽速增加人手加快检验程序。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三大趋势逼人来 马企减碳箭在弦上

马企减碳箭在弦上(上)

独家报道:萧维旸

环顾大马企业近期动态,减碳似乎屡见不鲜,无论是高碳排领域,例如钢铁、能源、油气业等,到软件、电讯、媒体等服务业,无一例外。

“减碳”一词出现已久,从前企业仅会视之为可有可无的选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减碳已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仿佛不行动,企业就会岌岌可危。

受访的减碳专家也直言,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不仅端看业绩与财务能力如何,也取决于减碳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究竟是什么因素让马企积极减碳?综合专家的看法与各项资料后,《南洋商报》为读者揭示这个全球大趋势。

原地踏步恐失合约
钢铁油气业致力减碳

减碳,看似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然而大马企业却开始将其奉为圭臬,背后原因何在?

先列出马企中较受瞩目的事件。向来被视为高碳排放的钢铁业,正积极启动减碳大计。

齐力(PMETAL,8869,主板工业股)已设下目标,以2020年为基准,最迟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30%,并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

为实现这一目标,齐力一边出资1650万令吉投入气候相关研发项目,一边携手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碳捕捉、利用及储存(CCUS)模型,预计2026年有所突破。

同处钢铁业的安裕资源(ANNJOO,6556,主板工业股)也不落人后,自2022年逐步减少使用烧结(Sinter)矿,用球团(Pellet)矿取而代之,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马不停蹄减碳的,岂止钢铁业?被视为“空气杀手”的油气业,也在积极转型。

国家石油(Petronas)已承诺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随后左手为主业进行减碳,右手布局CCUS领域。

今年7月,国油与关丹港口财团签署协议,计划在彭亨州开发一个CCUS中心,预计在2029年投运,协助钢铁、化工、水泥、电力、石化业减少碳排放。

同月,国油也与两家减碳平台合作,在柔佛边加兰打造生物炼油厂。

上述生物炼油厂预计在2028年下半年投运,随后每年可处理65万吨原料,进而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再生柴油、生物石脑油等。

国油减碳理念抬头,大马油气股自然得快步追随,若原地踏步或追不上趋势,极有可能丧失国油的合约。

雀巢及建筑巨头跟进

视线转向其他行业,消费者业中的“股王”雀巢(NESTLE,4707,主板消费股)在7月宣布,在森美兰与新加坡裕廊(Jurong)厂之间的美禄(Milo)运输,将使用电动货车,估计每年可减少1000吨碳排放。

业务遍及制造、医疗、商场、建筑等领域的双威(SUNWAY,5211,主板工业股)亦不遑多让,透过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设定内部碳定价机制、劝导上游供应商减碳等手段,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的目标。

由此可见,减碳似乎已是众企业近年乃至未来的主旋律。

Carbon Next共同创办人、企业减碳顾问林秉翰,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也直言:“除了财务表现,马企往后5年最关注的事项,是有否成功减碳。若任务失败,企业难以生存下去!”

对马企而言,减碳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一份必交作业。

从少人在乎,到众人凝神应对,减碳为何走上主流?

马企为何开始减碳?常年关注环境、社会与监管(ESG)课题的Tradeview资本基金经理梁佳满,接受本报访问时直言:“多数企业都是被环境所逼的!”

梁佳满的回答,道出马企在减碳之路的难言之隐:此路难行,但不得不走下去。

减碳三部曲:算、报、减

企业减碳,顾名思义是减少业务运营、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

具体做法,包括减少能源消耗、转用再生能源、优化生产流程、鼓励供应商减碳、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等。

在林秉翰看来,许多企业都了解或至少听过上述减碳方法,然而在实践时,仍难免会不知所措,或在步骤上本末倒置,以至于付出了不少努力,却还无法得到客户、监管机构的信任。

对此,林秉翰分享其减碳三部曲:算、报、减。

“要先计算,才能呈报,随后企业的减碳量才得以衡量,这样依序进行能少走弯路。”

“许多企业仅一味减碳而不计算,最终不清楚减了多少碳,呈报时拿不出重要数据,客户因此不敢谈合作。”

建议安装专属软件

计算方面,可区分成传统和新颖做法。

传统做法意指抄写在纸张,或使用微软的试算表Excel来记录排碳与减碳量;至于新颖做法,则是使用专属软件,林秉翰较为鼓励企业采用后者。

“使用专属软件,呈报过程相对简便与快速,呈现的数据较为可靠与透明,客户与监管机构得以了解企业的碳排放量;对于企业而言,此举也得以精确掌握,各部门或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为何。”

“掌握所有资料后,企业减碳就能事半功倍。”

相较之下,传统做法最大的缺点,在于资料难以整合或统一管理。

林秉翰说:“这情况下,若负责呈报的员工突然离职,接手人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适应,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时间成本。”

“环顾整个减碳流程,数据管理是挺重要的环节,若草率应对,放任数据杂乱无章,审计机构根本无法核算,更不用说得到客户的信任。”

三大策略落实减碳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推动马企启动减碳大计?

与专家对话,加上综合各项资料后,本报总结出马企减碳有三大原因:国家政策推动、迎合出口市场需求、吸引投资者。

1 国家政策推动:大马或落实碳税

纵观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尽管大马只占据0.72%,全球排名第23,称不上高碳排国家。但在响应减碳方面,大马依旧不遗余力。

在2016年,大马已签署《巴黎协定》,承诺携手其他签署国遏止全球暖化趋势,且设下目标到了2030年,让碳排放强度,相较2005年降低45%。

拉长视野,到了2050年,大马则要实现净零碳排。所谓净零碳排,简单而言意指透过植树造林、节能减碳等方式,抵消碳排放总量。

“胡萝卜与大棒”兼施

制定政策目标后,政府旋即“胡萝卜与大棒”兼施,推动国内经济领域减碳。

先说“胡萝卜”,大马政府在2023年提出CCUS税收激励措施,让内部进行、提供CCUS服务的企业,可享受100%的投资税收优惠,为期10年,且豁免CCUS技术与设备的进口税。

此外,配合去年公布的“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政府已推出总值20亿令吉的能源转型基金;国内金融机构也会提供总值2000亿令吉融资,鼓励各行各业转型至低碳经济。

相较之下,祭出的“大棒”或更令企业印象深刻。最受瞩目的事件,为可能落实碳税。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今年7月表示,大马有必要考虑征收碳税,借此推动更多绿色项目。

尽管迄今未有定案,但眼见减碳势在必行,实行碳税似乎已箭在弦上。

面向证券领域,大马交易所(BURSA,1818,主板金融股)主席丹斯里阿都华希,今年6月表示,所有在主板挂牌的公司,今年底将会接受ESG评估。

至于明年6月起,则延申至创业板公司。阿都华希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公司都能拥抱永续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所有企业都难逃减碳大棒的重击。提早接受“胡萝卜”启动减碳,或许才是明智选择。

林秉翰表示,眼见政府早已设下目标,且时间愈发接近,企业愈早减碳愈有利。

“许多企业会选择观望,待政府改弦易辙或出台更明确的法案后才开始进行。我的劝告则是,越迟进行,最后越手忙脚乱。”

2 迎合出口市场:欧盟碳关税2026上路

拔高视野,马企减碳之举,也与出口市场需求有关。近期最让大马出口业绷紧神经的,莫过于欧盟积极推动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

根据CBAM,欧盟将针对入境的商品,按照碳排放量征税,也就是俗称的“碳关税”,去年10月开始实行,预计会在2026年正式上路。

CBAM范围涵盖六大高碳排行业,即钢铁、洋灰、肥料、铝、化学品、氢与电力业,且会延申至下游商品如螺丝、螺帽、螺栓、钢条、钢线、钢圈等。

其涵盖范围之广,使得大马出口业无法忽视。

57%对欧盟出口商品受影响

据大马国家银行发布的《经济与货币政策检讨报告书》,若大马出口业未能遵守CBAM的标准,将有57%的对欧盟出口商品大受影响,包括洋灰、钢铁、铝制品等。

林秉翰也提醒马企,如今距离2026年仍不到15个月,企业要达标已不太容易,因此更要趁早进行,“若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欧盟的条规。”

大马厂商联合会(FMM)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也对本报表示,已有许多会员前来洽询,有关满足CBAM需求的资讯。

他说:“对于依赖欧盟市场的企业,无论是生产高碳排商品的大型企业,还是供应链里的中小企业,应付CBAM的合规成本相当巨大。”

CBAM兵临城下之际,难免有出口业者不屑一顾。毕竟,欧盟并不是大马最主要贸易伙伴,今年首7个月,大马对欧盟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7.7%,比例远不及东盟、中国与美国市场。

但这不意味着,大马出口业可完全忽视CBAM,原因有两个。

第一,上述数据仅反映出大马对欧盟的直接贸易,未计入转口贸易;换句话说,失去欧盟市场对大马出口业的损害,将远高于预测的数据。

美国版碳关税将杀到

第二,由于减碳已是全球共识,落实碳关税的不会仅有欧盟,作为大马前三大出口市场的美国,也正摩拳擦掌,推出自身版本的碳关税。

去年10月,美国参议院提出的《清洁竞争法案》(CCA)已二读通过,若三读通过,可能会在今年开始生效。

和CBAM相比,CCA触及的范围有过之而无不及,涵盖化石燃料、炼油与石化产品、化肥、氢气、洋灰、钢铁、铝、玻璃、纸浆等25项碳密集产业。

由于尚未拍板定案,CCA还没如CBAM般成为马企的焦点。

林秉翰指出,全球各发达经济体,将陆续推出不同版本的碳关税。

他说:“尽管各国对于呈报与数据的要求,或重点关注的商品不一样,例如部分国家较为在乎木材与家具,另一些国家则关注钢铁与铝制品,但其本质大同小异。”

“若马企不关注国外法规、不减碳、不达标与呈报,大马出口业将四面楚歌。”

3 致力吸引投资者:ESG列首要考量

努力减碳,自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股权投资者进场。

国内主要的官联投资机构(GLIC),已开始将企业ESG分数、减碳措施列为投资的首要考量,若企业交出低分成绩单,GLIC自然退避三舍。

举例而言,雇员公积金局(EPF)已承诺最迟在2030年,让投资组合完全符合ESG标准,过程中,EPF也会敦促投资合作伙伴、外部基金经理共同响应。

到了2050年,EPF也会确保投资组合符合碳中和标准。

“我们视气候变化为优先议题,透过调整自身投资策略,迈向低碳经济。”

除了EPF,公务员退休基金局(KWAP)、国民投资机构(PNB)、国库控股(Khazanah)等GLIC,同样将减碳或低碳理念,落实到投资策略上。

因此,渴望获得机构投资者垂青的企业,乃至外部基金经理,无不严谨应对。

梁佳满表示,减碳政策步步紧逼,许多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ESG表现。

“机构投资者对于ESG相当严格,当中碳排放量是最容易数据化的环节,因此机构投资者会要求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资料。”

从外部基金经理的角度出发,投资在ESG表现亮眼的企业,也有生意额上的考量。

梁佳满说:“若投资组合符合ESG标准,基金经理可获得更多与GLIC合作的机会,且享有基金管理费的免税优惠。”

明日预告:成本昂贵,减碳之路挑战重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