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心有善念

朋友传来一个视频故事,说有一个孩子,常看到他母亲因为对手脚不灵活的公公手部颤抖握不牢东西而唠叨。有一回他公公捧了一杯水从厨房出来,一个不小心水杯摔破了,他母亲又生了气、苛责了公公几句。公公的眼神呆滞,一句话也没说。他看到了,深有感触,也有感悟。然而,在母亲与公公面前,他也没有开口,或者说,无从开口。

母亲离开后,他上前抱住了公公;给受到责难之后的公公打气。他们无语相对,却似乎说了很多话。

一个孩子,夹在两个大人中间。母亲有理,只是少了一份宽容,她的家务繁忙,任何的不顺遂或不如意的事,都可能造成她精神紧绷、心生烦恼。公公无意,奈何岁月已经把他推到痴呆的疆域。公公不是粗心,而是身手颤抖起来,无法好好控制。他爱公公,也爱妈妈。他知道公公需要关怀、呵护,却不能说妈妈有错。他无从开口。以他当下的能力,他想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没有办法说得两全其美。

他保持冷静,不喜不怒、没有激动。他学习包容,包容公公的痴呆,也包容母亲的烦躁。这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以平常心去面对事事物物的修炼。

他当然想改善母亲对公公的态度。要如何做呢?进谏他没有能力,指责形同不孝。在他的脑海中,对事情以及自己的状况,他应该是清清楚楚的。因为他够冷静。或许,他的冷静也促使他的脑海更清楚、更清醒。

他应该也清楚,要改善母亲对公公的态度,他本身也应该要有一种很好的态度,对母亲,对公公,对家里的每一个人。如是因,如是果。对吗?

礼物在于心意

父亲生日的到来,他思考着该送他什么礼物。孩子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心意借助于自己所送出的礼品来表达。他要善用这样一个送礼的机会。

终于,他有了决定。他希望借着自己的礼物,表达自己对长辈、对家庭的善意。

父亲打开了他送给的礼物,是一个木制的碗。父亲感到诧异,不明白为什么孩子送他这样的一个木碗。他也给公公送了一个同样类型的木碗。

他对公公说:“公公,你用这个碗装水喝或者吃东西,就算掉在地上,碗也不会破了。”母亲也在一旁听着,孩子的善意,就在这句话中,也在这个礼物上面。孩子的话,对公公讲,可他是要让母亲也听到的。

父亲问孩子:“可是,为什么也送我这个礼物?我又不像你公公一样的手脚不灵活。”

孩子笑着对父亲说:“爸,你现在用不上。等将来你像公公的年纪时,就好用了。到那时,你的媳妇就不必时常唠叨你掉破碗碟和杯子了。”

将心比心 比出智慧

这句话,是话中有话。有很多联想,思远顾今。讲未来他的太太的态度,也是在讲现今他母亲的态度。将心比心,比出了智慧。他母亲听得懂,他父亲也听得懂,或者说,全家人都听得懂。重要的是:他话中有善意。他要化解家里时不时出现的僵硬气氛,让家庭回归和睦。

心有善念,就可以有善的联想。当下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产生好的延续。敏锐的人,一点就醒;冥顽不悟的,当然急不来,却不要造成对他的伤害。因缘未到,就等其他的因缘。这也是一种善念。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