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还有很多因素威胁复苏/Project Syndicate

在过去一年中,富裕国家政府和央行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来协助缓解冠病疫情的经济冲击。

无论将在2021年和2022年采取何种形式来恢复经济常态,发达经济体都需要着手摆脱官方支持,以免导致因输血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危险新并发症。

在货币政策方面,当疫情于2020年春季爆发时,世界各地央行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来安抚金融市场。它们此后一直保持着高度支持的姿态,实际政策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有时甚至是负数。货币政策制定者重新启用和强化了现有工具,并根据需要打造了一些新工具。

这些至关重要的工作令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大为膨胀。在2020年12月时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总和达到了惊人的28.6兆美元。其中欧洲央行8.5兆美元,美联储7.3兆美元,而日本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则分别为6.8兆美元和5.9兆美元。

各发达经济体政府也同样实施了史上最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抛开诸多支出限制来向许多需要且理应得到支持的人提供广泛的、基本不加区别的支持。

国际三十人小组估算在新冠病毒危机期间全球对企业、雇员和失业者的直接财政支持已达12兆美元以上。而这种得到广泛政治共识支持的援助也避免了大萧条,帮助很多人摆脱了苦难。

其中许多紧急措施都是必要且不可回避的。

但在政策制定者着眼于2021至2022年的潜在复苏之际,他们必须对期限过长的货币和财政刺激的副作用保持警惕。

美国和富裕国家试图恢复和重塑经济面临3风险:

风险资产狂飙

首先,随着政策刺激措施日益退出,当前的高股价可能会很快变成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巨量流动性和廉价信贷的推动下股票一路狂飙,渴望收益的投资者纷纷将钱投入风险性资产。

此外,市场清晰地知道目前大多数资产类别背后都有央行撑腰,提升了风险容忍度。这有助于解释比特币最近的上涨、震荡回落以及随后的反弹,还有社交媒体推动的对尝试做空游戏零售商GameStop的对冲基金的反击。

借助首次公开募股筹集资金然后寻求私人企业收购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热潮,也有增无减。

但如果政策制定者撤回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当前的股票热潮和对收益率的追捧能否持续就不好说了。由此引发的市场调整可能会是剧烈而痛苦的,许多投资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企业重陷困境

第二个风险则与企业的困境有关。

截止目前为止各国的大力支持使得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关闭和破产率低于正常水平。

但随着政府和央行不可避免地缩减支持力度,中小型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将重新陷入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许多目前靠政府资助维持运营的困难企业在后疫情经济中都不具备偿付能力和可持续性。

政策制定者应当允许它们破产、被收购或关门大吉。

认识到这一点并允许正常市场进程发挥作用将伤害许多企业和员工并让银行背上大量不良贷款,但经济必须得扛住这种痛苦,因为别无选择。

新经济疫情

而第三个风险是某些央行行长和监管者可能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的其他传染源所引发的新经济疫情。

例如风险可能来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影子银行部门,金融稳定理事会就估计2018年时影子银行部门拥有50.9兆美元的金融资产,相当于全球总量的13.6%。

此外还有其他对经济稳定的威胁,从网络攻击和人工智能出错到债券市场受压和主权债务违约。随着各经济体从疫情中逐渐恢复,中央银行家和监管者们不能轻视不受监督的金融市场和技术所催生的新风险,也不能放松对受监管行业部门的密切关注。

最后还存在疫情重临的危险。如果我们不能为核心发达经济体以外的所有人口接种冠病疫苗,就有可能让病毒在未接种群体中演化出新的毒株,进而导致新的病毒感染潮。

富国须承担接种成本

为全世界接种疫苗以避免上述情况预计需要花费380亿美元——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复苏来说代价微不足道。为此富国必须提供必要的资金并停止囤积疫苗。

面对这些风险,发达经济体的政策者必须注意其积极货币和财政措施的副作用。如果以美国为首的二十国集团政府不能投入适度资源去为全世界人接种冠病疫苗,那么它们的任务就将更加艰巨。

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反复的疫情复燃、感染激增和经济停滞。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财经

问题从通胀转向政治 全球软着陆之路暗潮汹涌

(纽约21日讯)随着通胀放缓为看似不可能的软着陆扫清道路,全球经济正迎着意想不到的顺风迈向年底。不过尽管形势总体向好,但仍有政治障碍横亘于前。

悬而未决的美国总统大选可能令全球经济面临迥异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债务飙升、中东冲突升级、俄乌战事久拖不决以及台海的紧张局势。

正是在这样充满担忧的背景下,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本周将齐聚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IMF)和世界银行年会。

“别指望会有庆功派对,”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上周在展望此次会议的讲话中称。“我期望离开这里时人们会有些振奋,会有些害怕——但愿害怕能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经合组织(OECD)表示,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与2022年时相仿,当时央行开始以数十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

彭博经济研究预测,全球GDP今年将增长3%,低于2023年的3.3%,但要远好于年初时的悲观预测。

主要经济体受考验

美国消费者在继续花钱,企业在继续招聘。

虽然欧洲的需求在减弱,但经济应该会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不断推出刺激措施支撑房地产市场。这些措施可能无法实现股票多头的盼望,不过应该足以帮助中国经济接近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韧性势将受到考验。

虽然贺锦丽提出了与拜登政府保持广泛连续性的政策,但她的对手特朗普却提出了会给世界贸易带来冲击波的政策。

特朗普威胁要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至少10%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60%甚至更高的关税。布鲁金斯学会的温迪·埃德尔伯格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莫里斯·奥布斯费尔德在联合分析中称,这将制造“商业混乱”。

但特朗普不这么看。

这位美国前总统10月15日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接受彭博新闻社主编米思伟采访时称,关税越高,企业就越有可能来美国建厂,这样就不用支付关税了。

谁是贸易战输家?

然而经济预测显示,到头来损失最大的可能是美国。彭博经济研究称,如果中国对特朗普提出的关税进行报复,那么到2028年大选时,美国GDP可能被会拉低0.8%。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可能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欧盟和日本受到的冲击则更小。

如果中国商品找到进入欧洲的途径,欧洲将面临更大损失,当地制造企业已然在需求疲软中挣扎。疫情过后投资从未完全恢复,而且自去年底以来一直在下降。尽管薪资增长强劲、通胀压力缓和、劳动力市场迄今表现稳健,但私人支出依旧乏力。

上周四,欧洲央行自6月以来第三次降息,认为通胀率将比之前的预测更早回到2%的目标,并表示有信心能避免经济衰退。

“我们仍预计会实现软着陆,”行长拉加德在政策决定后对记者表示。但她补充道,若爆发新的贸易战,将危及这一前景。

“针对贸易的任何限制、任何不确定性、任何障碍,对于欧洲经济这样非常开放的经济体而言都会产生影响,”她说。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