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讲堂

李桑:没浪费一个好危机

为时两年多的97亚洲金融风暴,结束于1999年底。除了货币贬值以外,更大的挫伤来自于经济大萧条下的并发症,特别是入不敷出通货膨胀。 

庆幸的是,蘋果旅遊借着这场货币贬值危机,有惊无险顺利跻身出境旅游行列。我们是如何办得到的?当然,其中一个原因确实是初生之犊不怕虎。不过其中的机缘巧合,也是制胜的关键,且让我慢慢道来。 

1998年4月17日,周生与我被邀登上一架70座小型客机,往返吉隆坡与登嘉楼。你应该没听过MAFIRA AIR吧?此客机专运载东海岸油田工作人员往来吉隆坡,属定期包机航班。其实这一类小型航空公司在东马不少,在西马却不多见。此趟飞行,感觉良好也满意。 

那时的经济衰退情况危急,我们又在此时入场,本着大作特作的准备,因此也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反而硬着头皮逆境前进。

“97金融危机”最大的致命伤是货币贬值,我们不断研究该如何抓住这“时机”?当时,马币兑换率贬值,从1997年的1美元兑2.50令吉,于1998年直接冲向3.80-4.40令吉的天文数字。但时任政府依然不愿意与IMF合作,反选择把马币与美金的兑换率锁定在3令吉80仙(至2005年为止),这意味着马币不能在国际交易。

改革金融体系

再说泰铢,一直狂跌不止。记得吗?当时泰国人感慨万千地拿出金条首饰捐助政府,有位大亨更流落街头卖热狗等等?在这关键点上,IMF堂而皇之踏入泰国(还有韩国),强迫其政府改革金融体系。

当时,合作无间的泰国地接旅行社老板查理给我们出主意,他说:“整个泰国零售酒店餐饮业像是不要钱,只要你能把客人送到芭堤雅,吃住行玩由我全 “包”。这主意太吸引人啦! 

巧的是,MAFIRA航空通过一家名为SFERAS的旅行社(已收盘)寻求国际包机合作。它把原有的飞行空档时间出让给SFERAS充作“定时包机”运行,彼此分担风险。当然,价格比正常航班来得好!而后者,把所有机位仅出售给蘋果旅遊,由我们门市收取直客。这商业模式的运作是如此:航空公司-中介包机-独家门市旅行社,各分担成本,共享利润。那为何蘋果旅遊还需要中介,不直接与航空公司合作?那是因为当时我们太新太小,没业绩没故事,也没票务经验,更没足够资金呀! 

定时包机

值得一提,那年代属于大马重工业的亚洲航空两架客机,以及TRANSMILE航空的好几架飞机,已经开始载客载货!只不过,所谓的“定时包机”载旅客这回事还是需要旅行社配合较行得通。 

我在日本留学时期,也注意到一些大型旅行社会在旺季时期与航空公司合作“定时包机”,飞往台湾、塞班岛、关岛等地,同时他们也把团体票(GIT)拆散,零售贩卖个体机位(FIT)自由行。 

我乘坐MAFIRA试飞之后,同意签定这史无前例、每隔4天便往返泰国芭堤雅UTAPAO机场(之前是军用机场)的包机旅游团合作协议书。

各就各位 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SPERAS负责与MAFIRA协调航运事项,确保飞机准时飞进飞出,同时他们把全部飞机机位价格划一,再卖给蘋果旅游。他们不管我的泰国团宣传与包装,也不理会我们的卖价。所以一切泰国地接安排,我已交托给查理。签定之后,大家各就各位,蓄势待发。 

随后,我安排同事邓丽君暂驻在芭堤雅,负责事务。她很忙碌也很开心,因为泰国的一切太便宜啦!最近,我向邓丽君提起这宗往事,她依然兴奋又舍不得。确实,泰国旅游王国这个美名可不是浪得虚名! 

在经济不景气,工作可能不保的情况,为什么市场仍有人愿意掏荷包旅行?我的认知是,不管什么样的危机,只要当地大环境是安全的,加上各优惠的利诱,大家都愿意出走走出,放松放松心情!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