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北美亚裔抗争血泪史

报道:丁果

北美亚裔史是歧视与反歧视的历史,19世纪《排华法案》禁止华裔购房地产及与白人通婚。

20世纪以冷战为由公然歧视亚裔。

百余年来亚裔逐渐走出阴影、走上街头,加入反歧视抗争,不再是“哑裔”。

亚裔在美国和加拿大遭受的歧视历史很长,但却因为亚裔在美国少数族裔中的“中产阶级”地位突出,以至于其遭遇的歧视历史常常受到漠视。

资料显示,目前全美共有超过2000万亚裔,约占全美总人口的6%。

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比较,亚裔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最高,其中华裔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为7万美元,高于全美平均水准5万9000美元,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比例为53%,也超过全美和亚裔平均水准,房产拥有率与全美水准持平。

这种中产阶级的地位,加上息事宁人的文化传统,导致亚裔变成“哑裔”,躲在美国历次反种族歧视和人权斗争的后面,以至于被主流社群欺负,且被其他少数族裔误解。

《排华法案》开歧视先河

其实,亚裔是早期美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却也是被“黑白问题”掩盖住的受欺负一群,而华人则是最早受到歧视的亚裔族群。

早在19世纪中叶,华裔在加州参加淘金潮,随后又帮助建立美国太平洋铁路。

之后就被过河拆桥,在洛杉矶唐人街华人大屠杀(1871年,18人被白人杀害)之后,加州的排华风潮日盛。

1882年,联邦政府通过《排华法案》,10年内禁止华工进入美国。

这个排华法是美国移民历史上唯一针对单一族裔制定的歧视性法案;该法案同其他歧视华人的法案一起,禁止华人在美国拥有房产、禁止华白通婚、禁止华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任职、参加选举、禁止华人妻子儿女移民美国等等。

美国的《排华法》影响所及,邻国加拿大也开始排华,在修建太平洋铁路之后,加拿大为了防止更多的华人移民迁入,在制定高达500加元(约1648令吉,相当于华工两年的工资)人头税之后,又在1923年颁布类似美国的《排华法案》。

引发频繁暴力攻击

美加两国分别在1943年和1947年废除排华法。数十年里,这两个排华法造成了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并引发频繁的暴力攻击,其中包括1885年的怀俄明州石泉煤矿惨案,150名白人矿工公然闯入唐人街开枪,杀害28名华人,震惊全国,警方随即逮捕16名嫌疑犯。

1907年9月,在临近温哥华的华盛顿州贝灵汉姆市(Bellingham),白人歧视者袭击了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暴力波及到温哥华,白人种族歧视分子袭击了日本街和唐人街。

更值得一提的是,完全违背人权价值的美加排华法一直到几十年后才获得纠正平反,美国在2012年众议院全票通过参议院在前一年通过的排华法道歉决议,而加拿大则是迟至2006年保守党哈珀政府上台才正式通过对人头税的正式道歉,并进行象征性赔偿。

在二战中,由于跟日本是敌对国,美加两国政府分别将日裔关进集中营,制造了罕见的种族歧视事件,华人因为与日裔在外形上难以区分,也受到了歧视波及。

直到80年代末和新世纪,美加两国政府才对关押日裔进行道歉,并做出象征性赔偿。

冷战中的亚裔猎巫

到1950年代韩战爆发,打着反共大旗的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各地出现了“猎巫”现象,很多华人精英被关押、殴打、判刑,受到“间谍”牵连的人数成千上万,其中包括为美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等有名学者。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另外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华裔和亚裔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越战爆发后,美国亚裔认为这是一场针对亚洲人的侵略战争,因此也投入了反战示威。之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美国亚裔受到很大启发,开始走出“东方人”的歧视阴影,放弃追随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确立起亚裔美国人的族裔文化定位。

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掀起了排日风潮。1982年,27岁的华裔陈果仁在酒吧中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遭两个美国人活活打成重伤致死,他准备的婚礼也变成了葬礼。这次事件造成全美亚裔罕见的大同盟,进行了反歧视抗争。1999年至2000年,台湾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李文和被打成“中共间谍”,成为反共藉口下亚裔歧视的一个典型案例。20年后,华裔科学家郗小星、陈霞芬等华裔科学家遭到无端指控,显示亚裔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人权平等待遇。

1992年,洛杉矶警方与非裔和拉丁裔的司法抗争演变成暴民对亚裔的袭击,数千家韩裔商家店铺遭遇纵火、抢劫、破坏,在警方放弃保护的情况下,韩裔社群拿起枪来抵抗。事件再度证明,亚裔是美国族裔矛盾冲突时无辜的“替罪羔羊”。

李安林书豪吴彦祖等抗议

不过,综观历史,2020年冠病疫情后爆发的仇恨亚裔风潮可谓是亚裔遭遇歧视的“完整版”。由于白宫对疫情失控,时任总统特朗普及其团队将病毒与中国挂勾,却把美国亚裔当成社会矛盾的出气口。他在一年中反覆强调病毒是“中国病毒”、“功夫病毒”、“中国瘟疫”并把疫情跟“中国威胁论”挂勾,认为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以至于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歧视和仇恨亚裔风潮。这波仇恨亚裔风潮,让下至弱势的老人、妇女,上至科学家精英,统统卷入其中,外表没有太大分别的日裔、韩裔、越裔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亚裔害怕走在街上、坐公共交通,甚至不敢去打疫苗。为此,美国媒体、学界大都发声,支持亚裔的反仇恨、反歧视运动。亚裔文化界名人,包括电影导演李安、篮球明星林书豪、演员刘玉玲、吴彦祖等都站出来抗议。而美国总统拜登在亚特兰大大屠杀后发表的讲话中,就暗批特朗普的“仇恨言论”,加剧了今天的排华风潮。

可以这样说,自60年代亚裔身份定位之后,2021年的这波亚裔反仇恨抗争,对美国亚裔在政治身份上的定位,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青春半径画出两岸同心圆/邱立本

【封面笔记】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只有在青春的半径中,才可以画出两岸感情的同心圆。两岸新一代深度交流,交换生命的碎片,血浓于水,冲出政治的狂风暴雨,跨越台湾深绿掀起的仇恨暗流。

台海两岸“00后”的年轻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互动,在校园,在街头,在抖音和小红书上,他们发现原来彼此有那么多共同兴趣,可以不断交换生命的碎片,冲破政治的狂风暴雨,跨越台湾深绿组织掀起的仇恨暗流。

这是独特的旅程。历经疫情和台独病毒弥漫的两岸关系,正走向新的转折点。

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都在质疑,为何如今在台中国学生只有几百人,而8年前超过4万人。他们都不满意台湾仇中势力堵截两岸新一代的交流。

这次马英九基金会主办的中国青年访台团,就是要打破这道无形的墙,要两岸年轻人可以零距离接触。

台湾的年轻人早就不受绿营黑熊学院的恫吓,在社交媒体上发现中国社会的多采多姿。台湾不少的中学女生,都喜欢在小红书上,看美妆的潮流与技巧,在源自中国的Shein希音上购买今年冬天最新的服饰。

初秋时节,台北市民都在捷运车站的大型看板上,看到淘宝免运费的广告。更不要说台湾喜欢电子游戏的新一代,都喜欢中国的“黑神话·悟空”的单机游戏,感受现代化电竞与中华经典的巧妙结合。

音乐也是两岸新一代的心灵连接点。来台访问的同学奏起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荡气回肠,引起台湾同学共鸣,而这些中国年轻人,却不讳言他们喜欢台湾的周杰伦、蔡依林、五月天、告五人等。

年轻心灵直接交流

两岸音符都在台海的上空激荡,要谱出和平的旋律。因为在青春的半径中,可以画出两岸感情的“同心圆”,要交流,不要交战。美国1960年代反越战的青年高喊:“Make Love; Don't Make War” 的口号,也在今天的台海回响。爱与和平才是两岸民间的主旋律,超越民进党的仇中政治操作。年轻的心灵可以直接交流,拒绝政客的“加工”。

从长安东路的中山女高,到木栅的国立政治大学,从台北故宫到日月潭,都听到“马龙,我爱你”、 “彭弋航,神仙妹妹”的呼喊声,展现了台湾社会对中国同胞的亲切,血浓于水,好感度“拉满”, 岂是绿营“1450网军”排山倒海的抹黑所能掩盖的。

马英九基金会的活动只是开始。两岸民间未来增进交流,化解仇恨,就是为和平作出铺垫。

国际地缘政治都在呼吁和平。特朗普新政府正在为乌克兰和加沙停火而绞尽脑汁,台海的和平成为中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都对赖清德政府形成巨大的压力。

青春的桥梁正是和平的桥梁,跨越两岸的猜疑,也跨越地缘政治的险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