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七人乐队》对香港电影发展带来启示?

新兴起的这种名为“拼盘类”电影模式,也在香港出现了:多位导演共同执导一部片子,每人拍摄其中一个单元。在中国,有《我和我的祖国》,7位导演分别取材中国建国70年历史经典瞬间;有《我和我的家乡》,5部独立短片表达同一主题,日子越来越好了……这类影片的票房都相当可观。香港影视圈大佬也坐不住了,7位导演合作拍摄一部“拼盘类”最强电影《七人乐队》。

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选定《七人乐队》为开幕影片之一。作为一部全港星阵容创作,跨越7个10年的香港故事,从1950年到2020年的时间的横跨度,表现当初的香港电影的故事;整部影片的背景都是香港,透过接地气而鲜活的人物,展现大半个世纪的香港故事。

《七人乐队》无疑会给影迷带来难忘的观影体验。据悉,影片也将于年内在全中国上映。

抽签负责一个年代

浓浓的港片风,满满的胶片质感。这部影片由7导演联合执导,他们是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和徐克,无一不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七人各自抽签负责一个年代执导。导演们对应的小故事,分别是洪金宝的《天台练功》、许鞍华的《校长》、谭家明的《别夜》、袁和平的《回归》、杜琪峰的《遍地黄金》、林岭东的《迷路》、徐克的《深度对话》。据说,最初这部电影片名是《八部半》,因为导演有8位,那另一位是吴宇森,因身体健康原因退出拍摄。风格不同的7位导演执导,就像7位出色乐手聚合一起,奏响让人共鸣的美妙乐章。不能不提到,《迷路》是林岭东的遗作,他于两年多前去世了。

《七人乐队》以香港为视点,7位导演都经历香港电影腾飞发展的那个时代,于是联手谋划拍摄一部影片向那个时代致敬。当年拍摄电影用的是全胶片拍摄;这部影片也采取胶片拍摄,向“胶卷”致敬。

香港电影没落

跨入20世纪,香港电影开始萎靡,逐渐没落,其后更被中国电影界赶超。其实,我们这代人当年就是在香港电影伴随着成长的。就说那些写进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台词,可谓句句敲心,引发情感共鸣。

记得,当年就评选过“香港电影经典台词20句”,“香港电影史上霸气10句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少林足球》);“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头不会过期。”(《重庆森林》);“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走?”(《花样年华》)……

曾经是“东方好莱坞”的香港,一大批名声响当当的电影人不时创造电影奇迹,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业更处巅峰。记得多年前参加过多场关于香港电影衰落的讲座和论坛。香港电影是不是夕阳工业?香港电影不可能回到黄金时代了?香港电影究竟根本上欠缺了什么?圈里圈外人纷纷为它问诊把脉:老导演不思转型、短视而急功近利、影人青黄不接、技术投入少、缺乏新颖风格……

最近,关于“香港电影工业是否已死”仍在网络上时有讨论,论点新意不多,只是修正为“香港电影如何转型?”、“香港电影的市场究竟在哪?”人们关注的是,新一代香港电影能否运用好现有的意象符号,去发展出一种新的美学,更新文化的时态,《七人乐队》在全中国放映,能给香港电影业重生带来启示吗?

反应

 

商余

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中/江迅(遗作)

去香港铜锣湾逛书店,才知道旭屋书店结业,扎根香港28年的这家日本书店,是不少日本书迷的打卡地。旭屋书店1946年在大坂开张,目前全日本有10多家分店。随着网读、网购的读书和买书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单靠卖书已难以生存,时下纷纷多元发展,经营文创用品、咖啡食物、家居时尚品。

记得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曾有一金句:“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那天在一个读书论坛的视讯活动上,我问上海出版界的一位朋友,上海有多少书店?她说,太多太多,数不过来,而后她迅疾在一个APP上随手一搜“上海书店排行”,结果是1340家。

内饰更有温度

今天上海的书店,有市井阁楼里的书屋;有庭院深深处的书院;有一开就是十几家的书局……书店的内饰也变得更时尚更有温度了。曾经只售单一性的书本,如今各店家除了售书,会开辟恬静的阅览区、小坐的咖啡区、手工制作区,于是,书店成了各类人群逗留的休闲之地。

阅书如阅世界

人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凭手机随时可以阅读。其实,更需要的是深度阅读。炎夏初秋,冠病疫情,步履匆忙,心绪纷繁,人的心灵越需要安顿,越需要弹性,以应对无常,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书,阅世界,在文字里发现最美的风景,抵达另一个更好的自己。

说起书店,图书选品是书店的灵魂所在。不过,近年开业的新型实体书店都注重阅读空间营造,场景化设计,差异化经营,而引入咖啡成为一种潮流。

前不久读过一本《好书店·好咖啡——上海45家书店的故事》。本书收入上海15个区的45家实体书店咖啡文化的故事,以及上海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发布的《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这45家书店书屋,囊括了书店经营咖啡的3种模式,自营、合作、品牌引进。这本书透过对实体书店咖啡经营的现状、发展途径的调研,探索咖啡作为书店复合型经营方式的潜在价值,促进图书发行产业多元发展。

咖啡各有其味

重视咖啡经营,这已成为近年新开实体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以书店+咖啡+体验+生活方式等多种业态综合经营,读者定位更年轻化,自营咖啡品牌,成了书店多元经营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上海就有西西弗书店的“向量咖啡”、钟书阁的“书痴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这些书店各有其美,咖啡各有其味,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的阅读空间中。

好书、好咖啡、好音乐、好时光,当置身于朵云书院这类书店,就会感受到三者糅合和谐,而阅读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书香咖啡香中展开心灵对话。书中有灵魂,咖啡寄热情,与阅读为伍,也与咖啡相伴。一本心仪的书,一杯满足味蕾的咖啡,一支舒缓的音乐,读者沉浸其中。

茶酒能与书搭配

其实,茶和酒也能与书相搭配相结合。曾听一位圈中人说过,读《诗经》,可以喝龙井;读杜甫,可以饮武夷岩茶;读《狂人日记》,可品10年陈以上的花雕;读《天龙八部》,一碗烧刀子再适合不过;读《红楼梦》,可温一壶女儿红慢品;读《老人与海》,饮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杯伏特加便燃起心中火花……

茶、酒、咖啡,成了阅读催化剂,令阅读更立体、书店更温馨。那么,什么时候,香港也会有更多这样的书店,随时走进阅读空间,抵达另一个自己。

(编按:本文作者于10月13日去世,此文乃作者遗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