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探寻祖父徐志摩的非凡之旅

徐志摩留英百年纪念  访问、翻译|蔡汶捷 图片提供|徐善曾

8年前因为研究徐志摩故居而联系上徐志摩嫡孙徐善曾(Tony Sui-Tsan Hsu)。2014在剑桥国王学院主办的《徐志摩、剑桥与中国影像展》上有幸与徐善曾及其家人见面。适逢徐志摩留英百年纪念,为此特别专访了徐善曾。

徐善曾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不久后的上海出生。小时候父母在美国深造,祖母张幼仪把他和3位姐姐带大。

194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动荡,张幼仪带着他们离开中国到香港。徐善曾直到6岁才和姐姐们移居到纽约跟父母团聚。

后来,徐善曾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完成电气工程本科学位、耶鲁大学完成应用物理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在好几家科技公司当过高管。

徐善曾现在在南加州跟夫人和女儿一起生活。

徐夫人包舜如(Lily Pao Hsu)是一位时装设计师,女儿徐文慈(Alexandra Hsu)则是一位导演与制片人。

徐善曾最近还出版了关于祖父徐志摩的一本书《志在摩登》。

以下为笔者与徐善曾的访谈记录:

【借一堂课挨近祖父】

问:请你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徐志摩和张幼仪。你与他们有些什么个人体验?

答:

11946年,我在上海出生,也就是祖父徐志摩在济南坠机身亡的15年后(1931年11月)。1岁多的时候,父母到美国读研,留下4个孩子(我和3个姐姐:徐稘、徐放和徐行)交给在上海的祖母张幼仪照顾。当时中国政治动荡,祖母先把我们带到广州和澳门住了一小段时间,然后移居香港。1952年,父母在美国的生活稳定下来后就希望把祖母和我们4人接去美国。然而美国政府只允许我们4人移民,祖母无法前来。

我们离开香港不久后,祖母再婚,开始了与4个成年孩子一起的新生活。1953至约1974年期间,我们透过信笺跟祖母保持密切的联系,祖母每两年也会来看我们。虽然祖母在香港与我们两地分隔逾20年,她对我们发挥重大的影响。

家里的北极星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里,她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传承,也阐述家族丰富的历史,还不时分享她面对和忍受过的各种挑战。我们长大后,在婚嫁对象的问题上会咨询她的意见,她时常就在我们左右,分享看法。不论我们的距离有多远,祖母俨然是我们家的北极星。

谈到我和祖父的关系,我必需重申我是在祖父身亡15年后出生。我在美国上小学,没有与祖父母长大是有点不寻常的。我非常熟悉祖母,但却对祖父知道得很少,只有从祖母和父母口中得知一些。

深入认识祖父

小时候我就告诉父亲,想要更深入地认识祖父。我觉得父亲会认为我的好奇心很有趣,甚至是令人费解的。 作为一个小孩,我尝试去想象祖父是怎样的人。当时没有关于他的英文传记,只有少许他的诗文被翻译成英文。我实在没有什么材料可以阅读来了解他,只是靠父母告诉我的那些事。我无法知道祖父到底是1920年代中国众多诗人中的其中一位,还是广受大家爱戴的出众诗人?

我跟着父亲搜罗了大部分美国知名的图书馆(如纽约公共图书馆本部)但都无功而返。关于祖父的书,我只能找到中文的著作,包括他的一些诗集。

1964年,我考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成为一名工程学生。1965年时,有一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年轻教授到来讲一堂以“徐志摩欠托马斯·哈代的一笔债”为题的课。遗憾的是,这堂课在讲完后我才得知。

维持50年友谊

当时一位同班好友看到这堂课的宣传海报,发现要讲的诗人跟我同姓,所以来问我是不是跟诗人有关系。让朋友意想不到的是,我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该诗人就是我的祖父。

那一堂课讲完不久后,我向主讲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取得联系。若干年后的某个夏季,我因为到南加州工作而有机会与他见面,就这样我们维持了50多年的友谊。5年前,我还回到白芝教授在伯克利的家,与他有过一次的美好重聚。

【得以遇见许多学者】

问:你是什么时候和如何得知徐志摩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有着重要的一席?
知道以后又是如何去更深入地了解他?

答:我是经过多年循序渐进地认识了祖父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和贡献。父母对祖父的评价很高,但那时我实在不知道家族以外的人是如何看待徐志摩的,直到读完白芝教授的文章后才更懂得欣赏祖父。退休以后,我才有时间去研究祖父的历史和创作。

政治局势不获认可

在中国本土的历史发展上,徐志摩被认知的情况是有变化的。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祖父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而没有获得认可,他的诗文作品甚至被政府和学校禁止。所以我到中国访问时就发现在中国有一些年龄层的人是不知道祖父的。但同一个时期,徐志摩却在中国以外被认识和欣赏,逐渐成为一位重要的文学人物。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不但论述徐志摩,还翻译他的诗。我就是得益于这些研究所产生的文章和书籍。我一直在跟随着祖父母的步伐在走,到全世界去找寻他们的足迹,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更了解他们。

寻访研究祖父

从1997年, 我开始了寻访研究徐志摩的学者和徐志摩所到过的地方,我得以遇见研究员、档案员、文学学者、甚至是一些与祖父同一个时代生活过的人。

在我的研究工作中,也看到祖母一些非凡的成就。她必需克服在她生命里的各种挑战和艰辛,最后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这几十年,我见过许多学术圈里的学者,如白芝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欧梵教授(哈佛大学)、奚密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剑桥大学)等等。

【贯穿中英社交圈子】

问:100年前徐志摩第一次踏足英国剑桥。请你再从个人角度谈谈为何徐志摩在剑桥的留学生活启发了那么多人?

答:

剑桥是世界上最老的大学之一。这所大学教育过许多世界上著名和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作家。不论是文化复新、浪漫主义、乔治时代还是现代,很多人都崇尚英国丰富的文学积累。剑桥也是祖父在英国与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交流的大背景,他是一位懂得融入剑桥社交和学术圈子的人。

一定高度上对话

祖父在贯穿中英社交圈子显得怡然自得,还可在一定的高度上与人说话。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曾写过——与徐志摩见面是一件最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

徐志摩也跟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交流,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艺术家、作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透过他流利的英语能力和有魅力的人格,他可以与许多在剑桥或伦敦的伟大学者和文人联系。

【画祖父生命重要人物】

问:请问你目前或将来有没有计划推广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精神?

答:

其实我只想与更多人分享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生平,说不上是“推广”。在探索祖父的旅程中,发现祖父母的特别之处在于那些曾经走进和影响他们生命的人。我和夫人在6年前决定找一位画家画一幅画,涵括一些在他们生命里重要的人物。其中有家庭成员、一些跟我祖父同时代的支持者、以哲学或天赋影响我祖父,或一些提出异议的人。最终善于画历史题材的画家高小华接下了这具挑战的任务。

祖父母的画在2019年完成,我们被邀参与由楼建军导演的25集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系列。这系列讲述大部分在画里面的人物。最近我也参与“线上的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从2021年1月至3月播出。其中有人朗诵了徐志摩的诗,也有当代中国、欧洲和英国诗人的作品。所有的朗诵今年4月已在网上发布。

【总结】

问:你觉得在徐志摩和张幼仪身上有哪些价值值得世代流传?

答:对后人,我推荐他们阅读我祖父母的人生,然后自己做一个结论。

我的祖父母在120多年前出生,他们面对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与今天所有人所面对的有着天渊之别。

徐志摩剑桥百年纪念二日谈 

日期:5月22日(六)
          5月23日(日) 
地点:Zoom线上会议室 
演讲:徐善曾博士、徐文慈、蔡汶捷博士、李树枝博士 
联系:许斗达博士 012-2196480(Whatapps)

反应

 

商余

那个百年前的夏季周日,志摩和徽因住哪里?

文|蔡汶捷(英国)

10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开始研究徐志摩的故居。当时我因为新的工作将要离开读研和工作多年的剑桥,临走前想去看看徐志摩初来剑桥和张幼仪住在沙士顿的故居。我于是联系上了沙士顿乡史学会的Bruce Milner先生,一聊之下才发现原来徐志摩故居在当时还是一宗悬案,不久前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先生也因为故居的问题找过Milner先生。以当时有的证据,Milner先生基本上可划定一组名叫“普林斯居”的房子,但要准确说出哪一间是徐志摩住过的就没有办法了。我与Milner先生因为这个课题一见如故,除了时常交换证据和意见,他还带我去实地考察。Milner先生后来因心梗不幸去世,我于是把我俩的研究成果联名发表在《新文学史料》。

当时的研究成果其实有很大部分是用情况证据来推断的,尤其是根据张幼仪口述历史《小脚与西服》里的描述。那时候如果要找直接证据的话,唯一能寄托希望的就是英国1921年的普查。英国从1801年开始就有了普查传统,每隔10年就会挑一天让全国所有人呈报当天的所在地和个人资料。为不重复记录,普查当天出远门的人得呈报旅居的地方,而不是原来的居所。

徐志摩100年前负笈英国时虽然居留的时间不长,但刚好就遇到了1921普查年。然而普查记录有100年的密封期,徐志摩如果真填了普查表格,也要等到10年后的2022年才能公布。那时的我一来想把Milner先生的成果发表来纪念他,二来对各种反覆推敲过的情况证据有无比的信心,所以就没有等普查解封就发表了文章。

行踪定影在档案

时光荏苒普查记录终于在2023年公布了,所有在英国的人于1921年夏天6月19日之行踪都定影在档案里,其中包括徐志摩和当时跟他有互动的人。我第一时间去翻查,希望能证明10年前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普林斯居”中的另一间房子才是徐志摩故居。

我急忙整理新证据、撰写新文章,以让真相赶快大白于世。我在1921年普查档案里还可追踪到另一个人物——林徽因,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生活和学习,最后还认识徐志摩而有了后来的故事。林徽因在伦敦的居所和学校也是一个棘手的悬案,几乎没有人可以考证它们的真正位置。果然1921年的夏天林徽因还住在伦敦的寓所,档案里也记录了她的学校圣玛丽学院在伦敦的位置。

今年我的重考文章终于在《新文学史料》发表了。现在我每到伦敦和剑桥,只要有时间都会到徐志摩所住过和活动的地方看看。读起徐志摩所写关于留英生活的文字时十分有体会和代入感,伦敦和剑桥两个城市的记忆里,也永远存在着徐志摩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身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