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下的“读书日”/南洋社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多年前就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鼓励人人读书,将4月23日列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还是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与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逝世的纪念日。

然而,疫情捣乱了学生读书的课程表,校园因出现感染群而被迫关校停学,再有因大学生面对低薪及就业困境,均使到今日被迫“宅家”的年轻人阅读纪律涣散。

其实,我们不应该那般慌乱及焦躁度日。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天堂就像图书馆”,从智慧者诗人吟唱阅读的快意,就能让人感受读书的美好。

读书,是精神的遨游,读懂作者希望传递的东西,就能汲取新的思想;从作者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就能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读书是美好的,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或是疫情肆虐搅扰生活秩序时,人们应该捉紧机会读书。

1929年,美国股市突然暴跌,短短5天股指暴跌40%,美国自此陷入萧条,还引发实体经济的连锁反应,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因为失业,人们变得焦虑,图书馆却成为穷人的天堂,他们在座椅上休息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心灵的焦虑。

金融危机爆发时,更多人愿意通过读书充电,充电能提升知识水平、晋升、转行换道,让自己在职场中由被动变主动。

成多面手难被取代

经济低迷的冬天,让人有更多的时间,还有提高素质的紧迫感;人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让自己变成更全能。

只要成为多面手,你就很难被取代,你学会更多的技能与知识,将来要找到工作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

经济萧条期及后疫情变革期都隐藏商机,家庭、文化机构和传媒,都应该帮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帮民众剔除俗见的观点,激发正见思考,培养更多明理的读书人,以抵御旧式体制的摧残,形塑宽容、尊重异见的新时代公民品质。

教师应该像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基延老师,展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成熟的思想,带领思维活跃的青年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提醒年轻人,在你们思维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年龄期,要珍惜青春期最可贵的钻研精神,要拓展你们潜在的思考力及创造力。

年轻人更应努力学习

在疫情恐慌和恐惧,年轻人更应该努力学习,顽强生长,才能挣脱奴役,走过艰难。

希望年轻人在读书日的感召下,重新燃起读书的热情,让那些充满智慧及让人灵魂飞扬的书,砌筑成一座图书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书才是我们的信仰。

 

ADVERTISEMENT

 
 

 

反应

 

商余

【世界书香日特辑】周末的另一种选择——读书会/黄小编

文|黄小编

我常常听到读者苦诉说身边都没有爱看书的朋友,这让我有一种推想,马来西亚的读者群其实是有的,虽然不会太大,但还是有,重点是太散。

如果我有办法帮大家凝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认识,这不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于是这便成为读书会很有重要的功能之一。阅读是很个人的事情,但如果身边围绕着同频的书友,阅读就可以是互动的事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读书会的设计除了分享和交流的环节,有5分钟的时间会分配给破冰。这么做读书会的意义就不只是那短短的两小时,也许真正的交流会发生在两小时后。经过这么多场的读书会,不难注意到很多读者在结束后都会选择留下,有些会在书店逛逛、有些选择和分享者交谈,也有一些和其他读者打成一片。

BooKu 其实很看重后者,我们不希望交流停留在读书会的那两小时,于是小小的破冰环节便可以轻轻地推动也许比较内向的读者一把,让各位可以更自在的相互认识,当朋友。

展现主动姿态

我认为书店要更有生命力,除了被动地等待上门购书的读者,读书会也是书店展现主动姿态的形式。书店的另一个角色在于深耕在地的阅读文化,透过读书会,把各位爱看书的,或正打算培养阅读习惯的一般大众聚集在一起。

读书会在设计上也尽量避免让读者觉得我们太有距离感,各位其实不必看过该本书,就算脑袋空空,也是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来参与。就当作去听一场知识的分享,如果想交流可以主动提问分享,如果只是想来听也绝对没问题。

说了那么多终于回到来主题,要产生影响力读书会绝对不能只办一场,于是渐渐地,BooKu的读书会越办越多,几乎成为每周都会有的例行活动。这对大家来说无疑是多了一个周末的好去处。除了吃饭看电影,如果想来一场知识的交流,那么读书会便是好的选择。

对于马来西亚的社会,这还是很新的事情,也有读者说不必太急着把“非主流”变成“主流”,一个不小心的话读书会可能就会失去其初衷。我觉得也蛮有道理的,那么 BooKu 就继续耕耘,速度慢不是问题,有前进就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