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官媒踢爆假脱贫 地方官抢手机驱赶记者

(北京25日讯)中国官媒央视24日踢爆陕西省洛南县“假脱贫”现象,报道中还出现许多荒谬的乱象,包含记者手机被抢,地方官员不承认问题,反质疑记者“是谁家亲戚”,引起中国舆论一片愤怒。

事情闹大后,陕西省官方同日晚间紧急回应,表示高度重视,将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所报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按照中国官方脱贫攻坚的规定,村子需要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等的“五保户”进行集中安置。“五保户”是中国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指对符合条件的弱势对象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但央视调查后却发现,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的安置房外堆满了杂物,根本没人居住。

当地村民指出,这些“五保户”集中安置点的修建工作都是赶工完成的,连水都还没有接通,村干部就急着让“五保户”们集中居住进去,应付完上级验收“摘帽脱贫”后,这些“五保户”的生活状况就没人关心了。

安置房难以居住,“五保户”们只能另觅他处居住,但由于几乎没有经济能力,居住的情况也相当恶劣,例如一名冷姓老翁,就只能住在亲戚用来堆放杂物的小砖房内。

水龙头只是“装饰品”

问题还不只如此,按照中国官方规定的脱贫工作要求,“确保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中最基本的底线,但整个村子的水龙头根本只是“装饰品”。

村民若有用水的需求,必须开车半个小时前往一处蓄水池运水,而且水质还相当差,在装水的过程中就能看见许多杂质。

村民还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车子、有水桶可以自己去运水,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能力,且村内大多数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只能花钱请人拉水,再把拉来的水存在旱窖里,折算下来,一吨水需要花费50元以上(约31令吉)。

央视为此找上了洛南县水利局询问,可没想到工作人员的态度却非常差,一见面就指控记者的调查有问题,“不可能这么多年没水用”,还突然抢走记者的手机,并辱骂、驱赶记者。

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地的官员不只不承认问题,也没打算了解或解决,只是一直想套问出抱怨的村民都是哪些人,甚至质问记者,“你是谁家亲戚?”。

反应

 

国际

中国枸杞硫超标 央视直击加工现场:熏到泪流不止

(北京2日讯)枸杞是甘肃省靖远县的著名特产,但是被中国央视曝光其中“硫超标”,当地商家在收购回来后,为了产品的卖相、颜色好看,违法添加焦亚硫酸钠,或是以工业硫磺熏蒸,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节目9月1日播出后,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今天(9月2日)发布通报,对违法责任人予以严惩。

枸杞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性品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等领域。然而,看起来颗粒饱满、鲜艳红亮的枸杞,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有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生长出的枸杞因颗粒大且饱满、色泽鲜红、果肉厚实、含糖量高等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知情人表示,这里有些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的过程中存在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的情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里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

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发现,当地市场上的商户为了把品相不好的枸杞也卖出去,动起了用焦亚硫酸钠增色的歪心思。在一些特殊的商铺中,记者找到了“亚钠枸杞”。

在格尔木种植枸杞的河西农场,正值格尔木枸杞的成熟季。商户们热情又健谈,但对于使用焦亚硫酸钠的问题,却不约而同地拒不承认。

商户们对于焦亚硫酸钠不能随意添加的规定心知肚明,但为了卖个好价钱,又都不约而同地添加这种化学制剂。

记者在农场水道边偶遇商户正在使用焦亚硫酸钠,在与商户的交谈中得知,头茬(首次采摘)和二茬(第二次采摘)枸杞不用使用太多焦亚硫酸钠,加多了容易显得假。三茬(第三次采摘)枸杞成熟时,天气转凉,需要大量使用焦亚硫酸钠才能保证枸杞外观艳丽。

商户透露,枸杞中加入焦亚硫酸钠的根本目的是把品相不好的枸杞卖出去,多赚钱。

有商户坦言,他们都知道焦亚硫酸钠不让加,格尔木市也每年都查,但后来发现不加会亏钱,干脆也开始放焦亚硫酸钠了。

工业硫磺熏得记者呼吸困难、泪流满面

中国央视《财经调查》记者来到甘肃省靖远县,这里的枸杞种植面积大约有28万亩,遍布全县14个乡镇。记者在被称为“枸杞小镇”的五合镇市场上听到了另一个新词彙——硫磺。

商户们深知被硫磺熏过的枸杞对人体有害。

在甘肃省靖远县的村庄里,商户们表示,新鲜的枸杞摘下来后,也要先用“亚钠碱水”洗过一遍,这样晒出来的果子才会鲜亮好看。但要是一下雨,即使是焦亚硫酸钠洗过的枸杞,品质也很难保证。这时,就只能用撒手锏——燻硫磺。

除了下雨之外,8月份甘肃的气温就很低了,温度低、阳光不好也会影响枸杞的品质,解决办法还是熏硫磺。有些商户为了节省成本会选用工业硫磺。

工业硫磺不能用作食品加工。固体工业硫磺,有块状、粉状、粒状和片状等,呈黄色或者淡黄色。硫磺有毒,且含有大量的砷,人一旦食用,很容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记者在一户村民的门口空地上,发现了收购枸杞的商户搭建起的塑料棚子。深夜,记者靠近塑料棚,掀开帘子,发现棚内地上已经完全被染成了黄色。

仅仅挑开一个口,就瞬间吸入了大量刺激性气体,呼吸困难、泪流不止。开帘通风后,记者才进入棚子,发现了被熏制后的枸杞。天亮后,这个棚子就被拆掉了。

过了一天的凌晨,记者又在马路对面发现了一个浓烟滚滚、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熏制棚。

下午再去查看时,棚子的塑料布也已经被拆掉了,几十板枸杞正在散发水分和气味,等待进入旁边的大棚进行晾晒。

村里一些偶尔参与枸杞熏制的村民也坦言,他们一般都是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白天晾晒。

夜幕下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了白茨林村的一景,熏制收购上来的枸杞,似乎也成了枸杞丰收季各路商户的一种习惯。

除了白茨林村,在甘肃省靖远县东升镇的东兴村记者也发现了熏制棚。路边的枸杞晾晒大棚里,只要稍微靠近,就会被刺鼻的味道呛到,难受不已。

在这里,商户们用硫磺熏枸杞的行为可谓是明目张胆,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放在院子里。

而在甘肃省靖远县的靖安乡,有商户直接把熏制棚搭建在了农户的院子里,甚至毫不掩饰他卖的就是硫磺枸杞。

直到8月底,用工业硫磺熏制枸杞的行为,每天晚上都在靖远县的几个乡镇上演,白天采摘、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晾晒

别让枸杞丢掉美名

这些用工业硫磺熏制的枸杞,究竟卖到了哪里?《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当地市场发现,商户们表示,这些硫磺枸杞有的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有的进了茶包,还有的被制成了枸杞酒。

记者随后将在靖远县购买到的枸杞样本,送到了宁夏国际枸杞交易中心质量检测站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记者送检的11个枸杞样本,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检验得出:所检二氧化硫项目不符合《DBS64/64001—2022》规定,根据每公斤小于等于100毫克的判定限值,判定结果全部不合格。

对于涉嫌违法使用工业硫熏燻制食品的加工户,一经查实,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9年11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出台施行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为的是打造更好的青海品牌。而甘肃也是多年多次地制订公布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目的也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巩固夯实地方农业的特色产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