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阅读

人缘好的秘诀 职场上无往不利

整理|编辑部

速溶综合研究所是一所由各方专家与研究员组成,专门针对职场、社会与经济等人间万象提出解决方案的研究机构。此刻的你,是否正在面对“人际协调不良的问题”?

好的人际关系书籍将开发、挖掘、拓展你的人际资源。本书以图解形式,为读者浅谈生活各方面的有趣人际知识。

内容摘要:

QUESTION ——在职场中,努力表现自己,言语观点别具一各,也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吧!很多人都喜欢并响往成为有个性的人,不是吗?这样也许有助于人际交往呢!

ANSWER——等一下,有个性是一说,锋芒毕露是一说,不要混淆它们。在职场中,后者并不是时时可行的。简而言之,职场人际关系协调中,共鸣时可抒,锋芒适可掩。

[表达同感,引起共鸣]

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哪怕只是工作中三言两语的简短交谈,如果存在交谈的阻力就会影响工作的展开。而拉近人际关系最快的方法便是表达同感,引起对方的共鸣。很多时候,就像我们日常的寒暄里,“今天天气真好啊”“是啊,很适合出行呢”这样的对话,已经是在为彼此的交流打基础。

再来看职场上,比如员工小米叹气道:“市场数据分析表单制作起来好难啊!”一旁的员工小洋接话道:“是啊,稍不留神的话各种增长率就会算错呢。”此时便在无形中奠定了交流的基本情感。“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也许会简单点……”当小洋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小米自然会认真倾听。

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彼此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因而会忍不住侃侃而谈。表达同感并非是要求你强行掩饰自己的想法去与人交流,它所诠释的是首先设身处地接过对方的话题,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好处是,对方愿意与你交流下去。

锋芒之利,适当遮掩

让我们依然引用前例。在小米叹气表达数据分析表单制作的难度后,这时小洋得意地说:“这都不会做吗?简直是小菜一碟。”如果小米有着谦虚和良好的心态,或者两人关系非常好,小米也许不会介意。相反,若是小米因为这句话认为小洋是在炫耀他的聪明或是在嘲笑小米愚笨,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会产生嫌隙,对此次的交谈以及以后的人际交往都会有影响。

“锋芒”一词,本身可褒可贬,表露自身的才华与特点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若过于展现锋芒却不注重表达技巧,便不太利于在大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了。

QUESTION ——我注意到很多年轻的职员,刚进入公司时从来不主动和人打招呼。也许他们和我一样性格内向,害羞、这样的性格该如何开拓的维护职场人际关系呢?

ANSWER——从职场人际的角度出发,首先我们应当明白,公司同事是我们职场人际关系资源开拓的第一步。理解了这一步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地去行动。

[结交同事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职业生涯里,同事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从广义的概念来理解,甚至可以说同事参与了我们在公司内部接触的所有社会关系,因此,与他们的交往就决定了我们每天身处的工作氛围。

小米与小洋在入职初期,可能都怀揣着一份初来乍到忐忑,此时如果能通过大胆结交同事融入这个氛围良好的工作团队里,在接触不熟悉的工作任务时,有机会得到前辈的引导;发生失误时,能得到同事的谅解;迷茫时有人指点、沮丧时有人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的那种不安与隔阂很快就会消散,也有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专注工作、愉快生活。

因此,我们把结交公司同事作为开拓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为工作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不但能使工作更加高效顺畅地完成,也能让自己满怀好心情投入工作中。

默契利于优化

而一个团队的共同合力是否强大,工作是否有效,基础的要件便是队员们之间的默契度,一支充满矛盾的团队是无法发挥最优力量的。就像一支球队,队员们各个优秀,但彼此缺失默契,甚至不合,互不传球,不打配合,那么个人球技再精湛也无法取得好成绩。因此,保持与队友良好的关系更有利于工作的协调安排,同时能确保团队协作最大化。

结交同事有捷径

见面打一声招呼,其实是结交同事的重要捷径之一。很多人不在乎这一声招呼,觉得没有必要又尴尬、心情不好不想说话。但不要小看这一声招呼,它能给人带来的好感绝对是超值的。无论是早上来到办公室的一声“早”,还是在公司遇到其他部门同事时的点头微笑,这个举动便有力地提升你给他人的积极印象。

即使你是名默默无闻的职场新兵,每次见面坚持打一声招呼,久而久之,在无形中也能加深他人对你的印象。

QUESTION——交往要以诚待人,那在职场中是不是也可以像在生活中一样,对待所有的交往都倾心倾力呢?

ANSWER—— 我们提倡以诚相交,不算计、不欺骗,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防备地对待每个人,尤其要把握好与客户的距离,严守自己的底线。

[亲疏有度,张驰有道]

任何人际关系,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度”,即在交往中有自己的原则和节制。这一点在职场关系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人际交往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而每个人都代表着一方利益。

例如小米圈子,会有亲人、同学、闺密,同属一个公司的同事、上司,也会有公司服务的蔬菜供应商、购买商,甚至还会有同行业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员工。而小米在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准则;与亲友可以谈人际交往难题和烦恼;而同事之间最好不要妄议公司内的人员体制;与领导沟通最好围绕着公司业务展开;与客户或者竞争对手则要保持适宜的距离,如果不小心,可能无意中泄漏公司的秘密,导致触犯员工的行为准则甚至法律。

巧妙设置有效距离

作为公司领导,肯定是不希望员工跟客户之间的关系太过亲密。过于亲密的关系会招来上司的怀疑,尤其在银行、证券这样的金融机构中。这一类问题就更为敏感。但是在与客户交往中,如果一味将话题集中在工作上,会导致谈话气氛始终维持在一种严肃和紧张的状态;并且在查探到对方的态度后,彼此都会变得有所保留、小心翼翼,从而影响合作的开展。

在这种时候,为了打开局面,我们可以适时拓宽聊天的范围,例如交流一些对社会时事的看法、对各自爱好的讨论,但尽量不涉及公司内部事务及个人私密生活;为了避嫌,我们最好把跟客户之间的关系公认化,例如引入我们的上司或第三方同事到这段交谈中。当有上司在场、有同事佐证,我们跟客户的关系也就变得更透明,大家才能无负担地进行业务交流。

反应

 

职场

自嘲“社畜”或“牛马” 打工族该追求什么?

【2025年特备·职场新势力】下篇

报道|陈艾薇

照片|受访者提供

在几年间目睹了疫情冲击、行业剧变、猝死危机以及裁员困境等一系列职场波折后,打工族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反思: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答案或许早已显现——在如此不景气的环境下,“金钱”才是王道。

继“社畜”这一标签之后,打工族现又以“牛马”一词自嘲,暗示着日复一日的疯狂加班、无休止的任务和被上级随意指使却无力反抗的境遇。

在打工族甘心“当牛做马”的背后,维持生计和经济压力常常是最直接的驱动力。但这也同时成为打工族对工作心生不满的主要根源。

薪资追不上时代

大马招聘平台JobStreet by SEEK调查显示,捉襟见肘的收入是构成上班族对工作不满的核心原因,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5%)明确表示自己之所以对工作感到不快乐,主要归咎于对薪资待遇不满意,比例远远高于对职业发展机会和工作与生活平衡等问题的关注。

这也意味着在当今物价飞涨、各行各业发展趋近饱和以致前景茫茫的时代,打工族无不承受着源于生活、经济与职场的多重压力打击,从而让薪资待遇逐渐成为大多数上班族在职业选择中的最核心考量因素。

目前在新加坡从事采购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王佳慧说,当初放弃在国内的工作,选择越堤讨生活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兑换率差距可以帮她存下更多钱。

财务负担影响生活品质

王佳慧曾经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累计的积蓄并不多,难以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若继续留在国内打拼,财务上的负担将越来越重,生活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做出了远赴新加坡工作的决定。

“在大马工作存钱较难。我也想过要回马,但是财务负担随着年纪增长变沉重,在新加坡工作才能减轻我的生活开销。这也导致我回乡要付出的‘成本’也变高了。”

薪资比工作内容重要

今年23岁,甫大学毕业的甄鹏量目前在公共关系领域就业,对他而言,薪资待遇和工作内容同等重要,但如果非要选择,薪资会稍微更重要一些。

“我认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如果经济状况允许,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但薪资不高的工作,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经济压力较大,例如需要偿还贷款、支付生活开销,那薪资更高的工作可能是更实际的选择。”

在追求高收入的背景下,有些人为了高薪不得不妥协,屈从于那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甄鹏量认为,虽然收入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以尝试调整心态,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和自主感。通过发掘工作中的小确幸,比如有贵人相助或争取兼职的机会,逐步培养对工作的热忱。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也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升职是为了加薪

在现代职场中,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在这一过程中,“升职” 无疑是职业成长中自然的一步,它不仅代表职位的提升,更是对个人能力、经验和成就的认可。

但当前许多打工族争取升职的最终目标,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伴随身居高位而来的权力与自主权,更是为了显著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就如王佳慧坦言,她自身对升职并不向往,争取升职全然是出于对薪资增长的追求。

“我没什么野心,对晋升机会没什么要求。就算有也是因为升职所能带来的薪资增长比一般年度评估来得高。”

甄鹏量也认为升职与加薪息息相关,因为职位提升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自然应该有相应的薪资增长作为回报。

但他亦不排除现实与期望可能会出现落差,升职后薪资没有一并提高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

“我认为在面对晋升机会时,应先巩固自己的基础、积累管理经验,成为公司某一领域的核心人物。这不仅能更好地承担更高职位的责任,也会拥有更多的谈判资本。”

雇主满足期望留人才

自从疫情加速了居家办公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员工开始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此,除了令人满意的薪资水平,办公时间的灵活度,也是打工族筛选工作时,另一项最为关注的核心因素,甚至逐渐成为衡量工作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JobStreet by SEEK代董事经理尼古拉斯蓝(Nicholas Lam)指出,公司在《2024 年招聘、薪酬和福利报告》中的调查发现,雇主也逐渐意识到这种转变,并已着手推出各种措施来满足打工族不断变化的期望。

弹性工作安排

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弹性的工作安排变得更普遍,如每周仅4天的工作日或周五半天制等,这种弹性作业的采纳率增加了9%。除灵活性外,雇主还通过纳入娱乐和健身设施(+10%)、增加团建活动(+11%)以及提供热线和咨询等雇员援助计划(+9%)来改善工作环境。

尼古拉斯指出:“对于希望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的公司而言,审视并调整以灵活性和工作与生活平衡为优先的政策,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涉及对雇员予以‘理解’和‘支持’的企业文化,还需落实具体的福利措施,如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和提供心理健康资源。

“那些在这一领域积极作为的雇主,不仅能够满足年轻员工的核心需求,更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起富有前瞻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提高技能增收入

“开源节流”是增加储蓄、实现财务自由的核心路径。通过不断拓展收入渠道、投资以增加被动收入,同时科学合理地控制开支、精打细算,能够有效增加储蓄水平。然而,理想容易,现实却充满挑战。在日常开销倍增、收入有限的困境中,打工族要在纷繁的生活压力中找到存钱的空间,并非易事。

资深理财师庄国辉博士指出,虽然在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存钱和经由投资创造被动收入的确充满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目标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进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始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径。

就如庄国辉所说:“如果当前的工作收入不高,或许可以考虑通过进修学习或发展副业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进修增强专业素养

进修不仅能增强个人的专业素养,还能拓宽职业发展的视野,不仅能增加额外的收入,还能锻炼自身的多项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才能够逐步打破收入的瓶颈。

然而,庄国辉也特别提醒广大打工族,增收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耐心的等待。

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职业发展,也同样适用于投资理财。对于想通过投资来创造被动收入的人来说,在选择任何投资项目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功课,深入了解相关的市场和风险,保持谨慎和理性。

庄国辉提醒,切勿贪图一时的高回报,而忽视潜在的风险,避免陷入不明智的投资陷阱,以免得不偿失,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管是争取升职加薪,还是想借由投资创收,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是正确的心态。”

打工族理财6部曲

现代人难以存钱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存钱”这一目标一直停留在一个模糊而空泛的概念之上,未曾被赋予具体的行动计划或明确的方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景。

庄国辉通过理财6部曲,为打工族提供了制定2025年理财策略的实用指南,以便在新的一年里更有效地管理财务。这6个步骤包括:设定清晰的财务目标、深入研究多种储蓄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制定并执行储蓄计划、定期评估进展并调整策略,从而确保个人及家庭财务的稳步增长。

其中,第一步至关重要。设定目标时,打工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思熟虑:一是如何积累财富,着眼于长期的财务增长;二是如何消除财务忧虑,通过实际行动减轻短期的财务压力。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为理财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步是整个理财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可以从两个重要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一是积累财富,二是消除财务忧虑。

庄国辉说:“赚钱是目标,花钱是目的。”

明确“需要存多少钱”

积累财富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物质保障,更是在不得不花钱的时候为个人与家庭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而消除财务忧虑,则需要从“生、老、病、死”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养老、突发事件以及未来可能的风险做好充足的财务准备,也要保证在任何困难时刻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当你从“想要存钱”到明确自己“需要存多少钱”,后续的理财规划就有更清晰的方向。接下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储蓄目标和实现路径,整个理财计划也变得更加具体可行。

那么,存多少钱才算足够呢?以当前的生活标准来衡量,退休后每年所需的可用资金应至少为在职期间年收入的60%。举例来说,若在职时的年收入为10万令吉,那么退休后的理想年收入应至少为6万令吉,才能确保在退休后维持相对稳定、舒适的生活水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