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贸易逆差和信息安全都是说辞 (下篇)/庄迪君

长话短说,美国原来的如意算盘是把美国设厂的第三世界当着下家,唯一的担忧是本土工业崛起而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策动第三世界金融市场是一石二鸟的上策,在金融市场活跃的经济奇迹里,商场上的说法是搞金融的不愿意搞房地产,搞房地产的不愿意搞工业;工业无人问津,自然就无需担心第三世界工业的崛起。当第三世界的经济奇迹转变成金融风暴,工业更是一蹶不振,美国更是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拉丁美洲到东南亚,美国和国际金融家这如意算盘从未失算。

1980年代的日本曾给美国制造过下家变身为上家的麻烦,不过,里根左手一招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迫使日元大幅增值75%,右手与国际金融家联手制造拉丁美洲和亚洲(包括日本)经济奇迹与金融风暴的怪胎,立刻化险为夷。何况在二战之前,日本本来就是第一世界国家呢!当年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时,日本人就被定义为非有色人种或荣誉白人!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和印度与日本可不能同日而语,这两个庞然大物在人类近代史上就是当下家的料而已。



然而,打从1990年代初起,不管美国和她的西方盟友,包括国际金融家和国际货币组织等客观分析或威迫利诱,中国这个曾经的东亚病夫,死活就是不打开金融市场大门;最叫西方自由世界懊恼的熊事是,中国股市既不是熊市也不是牛市,而是朱市!下面多了两撇,美国人就无可奈何了。

其实,下面只要多一撇,就不会害怕美国和它盟友们的恐吓,当年兵力悬殊的朝鲜战争都能打成平手就是事实。美国或国际金融家要发动金融风暴,一贯的做法是要把股市热炒到总市值接近国家GDP的数值。朱镕基总理当年把中国股市总市值牢牢地控制在国家GDP的13%而已,所以庄家再炒也疯狂不起来。这是美国和国际金融家40年来,真正的首次失算,这能叫美国不懊恼吗?

美阻中发展高科技

美国如今真正面临而又有口难言的问题,就是大英帝国在二战前后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堵住下家的流失?从上世纪后半期的科技垄断,退守到本世纪的高科技垄断,这已经是最后的防线。



如果这最后的防线堵不住,则冰山将脱底,帝国将沉沦,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把中国堵在高科技世界的门外,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他都是说辞而已。

如果美国当真如特朗普所说,全面发动贸易战以及把生产基地转移回国内,美国产品将全面失去竞争力,这不但加速丢失中国这个庞大的下家,还要丢失其他的下家,这是不可行和不可信的举措。如果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无法建立完整供应链的小国如东南亚或拉丁美洲,生产出来的美国产品仍然没有竞争力,冰山脱底的情况还是要发生。

剩下的可能性是全面把印度发展成美国制造基地,正如已发展印度为美国软件业的下家一样。果真如此,则美国人是自掘坟墓。一旦印度建成完整的供应链,则印度的自主品牌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与美国竞争,结果是另一个中国的出现。当印度从西方国家的下家摇身变成上家,那么它将成为西方自由世界的终结者,因印度和中国人口的总和是第三世界人口的小半数。

也许印度人给世人的印象是不抵抗的顺民。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期,下令把数以百万吨的小麦运到英国和希腊的战场,害得400万印度人在饥荒中饿死;在如此人为的灾难中,这个民族竟然还可以默默地承受,当真是匪夷所思!不过,假如特朗普赌自己能重复丘吉尔的好运气,那是特离谱的愚蠢行为。因为印度在上述事件以后,曾经出现坚持不结盟的硬骨头总统尼赫鲁。印度只要再出现一个尼赫鲁,则赌局就彻底破产。科学地推论,从13亿人中冒出一个硬骨头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面对外侮 民族觉醒

阻止中国发展高科技的结局又如何呢?美欧日只是利益团伙,并非生死与共的铁三角,欧洲和日本跟随美国群起围攻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外来的政治压力是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催化剂。历史上每次面对外侮,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这民族觉醒将刺激中国人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加速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哪怕在最尖端科技领域暂时落后于欧美日,这并非致命的问题;致命的问题是欧美是否快速失去下家,最尖端的科技在这个问题的关联性上并不那么突出。

另一个正在发生的大事件是美国的霸道,已迫使俄罗斯放下苏联老大哥的身段,和中国联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兵法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不用之乎者也说就是:土地产生国度,国度产生资源,资源产生实力,实力产生比较,比较产生胜利。从中国到俄罗斯再向西延伸到伊朗和巴基斯坦,那是关起门来都可以发掘一个世纪的辽阔土地、资源、市场和潜力,其面积占据了大半个北半球,人口是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一;如果随后再向南包括东南亚和印度,则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半数。这时候特喜欢“秀肌肉”的美国就没有国家好制裁了!这并不表示忽略拉丁美洲和非洲。不过,日本将被忽略,除非她痛改前非和不再充当美国的马前卒。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商品涌入 冲击东盟经济

报道:笔锋

除了征税,东南亚各国应着眼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与中国产品一较高下。

近年来销往东南亚各国的中国廉价商品激增,虽然有利当地消费者,但也冲击了各国的制造业,导致不少厂房关闭、工人失业。

面对这个问题,多个东南亚国家都祭出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的政策,以保护本国经济。

东南亚纺织业是其中一个面对中国商品冲击的行业,在印尼,由于万丹省、西爪哇省和中爪哇省的多家纺织、服装和制鞋工厂关闭,导致数万人失业。

为了回应纺织业和其他行业业者的诉求,印尼政府考虑对进口布料等产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泰一年2000工厂倒闭

泰国也受中国廉价商品涌入的冲击,近一年来泰国已有近2000家工厂倒闭,数目远多于以往。

尽管泰国吸引多家中国电动车企业投资设厂,但它们并没有采购太多泰国的零件,而且还在泰国汽车市场上掀起价格战,冲击已在当地设厂多年的日本汽车销量,需要减产甚至关厂。

泰国首相社德他直言,泰国制造业已经萎缩,产能利用率已降到60%以下。泰国专家建议应该聚焦于制造中国没有出口的产品。

Lazada、虾皮、TikTok等电商平台直接从中国销售商品到东南亚,也抢走了当地不少零售商的生意。

扩大出口清库存

因此,多国政府针对电商平台出招,例如马来西亚在年初已对部分网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泰国也在7月份开始对一些低价进口商品征收7%的增值税。

随着中国经济不景,对东南亚产品的需求受到抑制,而中国企业有过剩库存需要处理,扩大了东南亚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并引发各国企业要求政府对中国商品进口采取行动的呼声。

根据经济学家估算,去年东南亚和其他新兴亚洲市场吸收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出口。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从疫情期间的800亿美元(3579亿令吉),增加到最新的1150亿美元(5145亿令吉)。

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因素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紧张,造成不少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因此降低了中国对原材料、半制成品等商品的需求。

这种供应链的转移也产生了效果,例如今年首季东南亚对美国的出口额比对中国的出口额多了100亿美元(447亿令吉)以上,中断了中国长期以来作为该地区产品最大出口市场的纪录。

不过,要降低中国低价商品占据市场的冲击,除了采取关税手段外,东南亚各国的企业和政府应该着眼于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以便与中国产品一较高下。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