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谈佛教徒参政——各行各业都要有佛教徒(二)

法筏渡江:薛振荣

“你还年轻,而且还加入一个被多数华裔放弃的政党,你为何要混政治这趟浑水呢?”友人阿顺转述友人阿扁告诉他的这番话给我。阿顺因为生活的规划,有意暂时离开马佛青,而全职投入服务政治。

“我知道马佛青很多理事都是支持另一阵营的,所以大家一定会不认同我,甚至嘲笑我。我上司有恩于我,我决定在政治上陪他共赴时艰,共进退,而且这政党也需要我们年轻人。”这是出自当年阿顺,一个二十来岁小伙子口中的一句话。平时嬉皮笑脸的他,在政治仕途择善而固执之,让我看到他原来也有早熟与沉稳的一面。

“执政党也好,反对党也罢,任何政党都需要有佛教徒的参与,一起守护这国家。你既然有这意愿,我支持你!不需要在乎别人嘲笑你好人进错党。”当时我是马佛青总秘书,我不知道我的身分,还有我这番话,是否能安住他的忧虑,忘却身边朋友给予异样的眼光。

不说大众人士对佛教徒有怎样的看法,我们佛教社群自身很多时候,认为佛教界应该只是办好佛教修持活动,如何净化心灵。俗世间的尔虞我诈,尤其政治这一块,最好还是明哲保身,保持所谓的中立与缄默。

缅甸于2007年爆发“番红花革命”(或称“袈裟革命”),近1万名出家人走上街头,引领群众抗议军政府随意提高数倍油价与天然气价,进而要求军政府还政予民,并释放所有政治犯。这让我联想起,2600年前,佛陀3次坐在路中央,阻挡琉璃王攻打释迦族的画面。

应关心政治乱象

政治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政治动荡,国家岂能安?

佛教徒也是一个国家的子民。我们的生活,不能只有自己的宗教,也不该只是顾及自己宗教的安危,甚至天真认为政治乱象,与我们无关。

政府一些相关政策,尤其涉及宗教的,如外国法师入境证件、社区发展的各宗教保留地、宗教场所建筑的高度、政府给予宗教组织的定期援助、假和尚欺诈等,往往占大多数的立法者与执法者,都无法从非回教徒的角度与生态,完善甚至主动提供协助。

如果多一些佛教徒参政,如果多一些佛教徒在政策上谏言、如果多一些佛教徒参与立法,一些观点、政策、行政上的偏差,也许会有所改善。

当然,不是有佛教徒的加入,政治与政策就立马变多元与好转。而且,在这多元的国度,佛教徒参政,更应该心怀多元与包容,秉持服务及协助不同群众的心态。

反应

 

登彼岸

“佛教社区化”的危机 ——探思佛教社区化(5)完结篇/薛振荣

法筏渡江:薛振荣

佛教社区化,是佛教(态度与形式)与生活(形态与模式)的结合。当我们过于着重一般大众的生活形态与喜好,而忽略了佛教本身的元素,这与一般的组织或单位在推广的生活价值无异,而逐渐失去其宗教化的生活态度。

●俗化弘扬佛法的本义

为了让佛教弘法不这么沉闷,我们会以一些较现代且通俗的标题来吸引人,我们甚至要求讲师以“生活化”带出讲题。更多时候,讲师在拿捏不好主办单位的要求,也许弘法课程成了心灵成长课程。

我们也会以读书会来取代佛学班。这是一种小众制,让与会者能有更直接与紧密的互动。可是,为了减少读书会的呆板式学习,我们也许从一些生活散文或大师的语录开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以佛教的基本教义来贯通,往往沦落成与会者的个人生活分享。

我们也使用其他信仰或世俗的典籍,成为所谓“佛学班”的课程。也许我们会认为道道相同,借用其他信仰的基本教义与价值观,有助于展现,甚至凸显佛教教义的圆融。当我们需要使用其他信仰的教义当教材,才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时,意即佛教的教义是高深难懂,一般平民百姓难以明白的?

类似想要通俗化佛教教义的本意,却本末倒置,最后把佛教教义给俗化了,甚至在有意无意间,把佛教义理给抽出来,以让大众更能接近我们的组织与道场。

这犹如后期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为了与印度教竞争,搞到自己梵化、神秘化。最后,却失去了佛教原有的精神与特色,也在发展的洪流中,被取代了。

●不重视宗教化生活态度

马佛青曾与其他佛教组织联办佛教青年交流计划。也许另一方的参与筹备的委员对佛教也不甚了解,其委员要求不该有早课、晚课的内容,这样会吓走想要报名的青年朋友。这是一个佛教青年的活动,我们不在活动之中,让青年去认识、学习,甚至行持佛教一些基本的行仪,那我们又待何时?

佛教社区化不是去除“带有宗教元素的生活态度与作息”;佛教社区化是如何在贴近社群的当儿,展现佛教的生命力与生活的结合。

当宗教是宗教,生活是生活时,宗教与生活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行持宗教仪轨时,是远离人群;当我们回到生活时,会把宗教的教诲放在一边。当宗教无法滋养生活,当生活不需要宗教时,任何微小的破坏力,都可以是让宗教自身走向绝灭的一刻。

800年前,回教传入印度,佛教无法幸免被。可是,同时期的印度教,尽管也收到严重破坏,但却在后期复苏得非常快,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信仰,不管是在回教传入前后,早已融入在印度人的生活当中,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的教义无法融入在当代人心中与生活中,唯有在时代的进程中,被淘汰了。

●结语

“佛教社区化”的理念,不是一个噱头,更不是要在现代搞另一个名堂来推动佛教。“佛教社区化”只是对佛教在融入社区方面,如何提供现代性的诠释,如何让佛教更能够顺接地气。从佛陀时代到祖师大德,都不断在其时代,以不同的方式、理念与面貌,走向人群,达致弘法利生的本怀。

佛教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大环境和谐相处,佛教的特色更是引导我们在自我成长的当儿,利益其他人。所以,就如文中所提及的“佛教社区化”特质,是适应社会、是以人为本、是顺接地气,也是不离法义的。

“佛教社区化”的成功因素,是需要从活动、道场,甚至领导人本身的思维模式开始,让佛教在各阶层与领域,展现佛教融入社群与生活的力度及亲和度。

世间法往往都存在一体两面的现象。“佛教社区化”有其契机的一面,也有我们需要很好拿捏的部分。什么是促进“佛教社区化”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在推动“佛教社区化”时,需不断提醒,时时检讨。绝对不能让方法取代了目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