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养肥了网红 /林煌达

近日,某个大马女网红因自杀未遂,而引发出一连串风波,直让本地网民直呼比看连续剧还要精彩。

这群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网红,大部分都是些“高颜值”的年轻男女。他们经常凭借着高度相似的打扮、妆容和同款的美颜滤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出没,并透过所谓的“日常分享”炫耀身上各种名牌派头,以及他们在五星级酒店中典雅的下午茶时光。

此外,他们也相当热衷于放大本身作为网红的传奇与成功,以收获粉丝或达到最终卖货变现的目标。更甚的是,有些网红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不惜大尺度地秀出身材,甚或是发布一系列自身的不雅视频,以博取关注,甚或大捞一笔。

可悲的是,许多民众竟以“笑贫不笑娼”等说辞认可此等歪风。他们乐观地认为,在网络海量收入的理想条件下,只要能够赚钱,加上自己不偷不抢,即使罔顾伦理道德,也仍然可以面目有光。

有不少商家更是趁着这股热潮,让这些网红在自暴其短的同时,也让他们一并搞起网络促销。这种美其名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做法,无疑是间接认同了这些网红通过赌博、欺诈、偷窃、失信等龌龊伎俩,打造出来的个人品牌及包装。 

网红催生廉价经济

无可否认,作为现代经济的营销新手段,网红经济在全球疫情告急的时期里,确实更能有效地群体消费,刺激市场的购买欲。不过,这些网红所带来的“廉价经济”,也同时在一点一滴地腐蚀着新生代的观念。

这些网红通过卖弄色情、无聊恶搞,以及毫无底线的炒作所挤压出来的高流量,也让不少时下的年轻人笃信,只要随便拍照和发视频就能一夜成名,并坐收巨大财富。

处于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这种通过网络经济野蛮生长的病态思想与行为,也在广大追随者的追捧及拥护下,被包装成了励志的美德。这种扭曲社会人文价值观的做法,更让这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误认为,每天衣着光鲜、吃喝玩乐、拍照打卡才是生活的王道。

这些网红通过致命毒药塑造出来的糖衣美梦,更让他们无法洞悉真实、缺乏思考,且使得他们好高骛远,成日妄想一步登天。 

信用价值重要根基

一般来说,以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的网红经济,同样是以信任与价值作为根基的经商模式。须知道,身为商家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而消费者是出于对网红的信任而选择买单。有良知的网红为了不辜负粉丝群的信任,会为之提供相应的讯息与价值,或是公开分享推荐他们真心觉得物超所值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这类用来刺激客群消费能力的平台,如今却被许多无知网红与无良商家通过粗糙的业配方式,将粉丝当作韭菜一般收割。这种做法无疑已使得他们的信用荡然无存,形象大打折扣。

其实,就在我们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个工具为本身的业务增加收益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这种高流量、高收入的网红经济,究竟对整体社会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或是能为人类的文明建设带来哪些正面的发展与贡献。

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说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个傻瓜会创造许多傻瓜,而一个智者却只能造出几个智者。”

倘若我们仔细回想,造就网红千万流量的“幕后黑手”,除了推波助澜的媒体之外,就是喜欢看热闹的网民了。

因此,与其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关注这些网红们“唯恐天下不知”的私生活,还不如多去关心身边的人。这些爱我们及我们所爱之人的故事,才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了解及聆听的。

反应

 

名家专栏

金融网红成年轻人新偶像/麦传球

成为网红或意见领袖(KOL)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显著变化。

最初,个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影响力,围绕一般话题吸引广泛受众。这些早期的网红往往专注于生活方式、娱乐和个人品牌,通过与粉丝的真实互动与内容分享建立连接。

近年来,网络红人的领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专注于特定的行业。健康、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意见领袖逐渐崛起,他们提供的观点和洞察力,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例如,医学领域的网红,在教育公众健康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分享从心理健康到新治疗方法的见解;而投资领域的网红,则成为引导观众了解股市趋势、投资策略和个人理财建议的关键人物。

这一变化突显了专业化和专长在网红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的顶尖网红,不仅仅是有魅力的人物,他们是行业中的可信声音,提供深入的知识和见解,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无论是引导股票投资、分享最新的健康趋势,还是在众多领域提供专业建议,网红已成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金融领域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已成为财务建议和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金融网红”(即“Finfluencer”)涌现,他们通过分享投资策略、股票建议和财富增长方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

这些网红中,有些确实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内容,但也有一些缺乏专业资格,可能误导追随者参与高风险投资。对于追求财务独立的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并做出明智的决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网红的吸引力、潜在风险,并为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1.金融网红的吸引力

金融网红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和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

●易于获取:金融网红通过Instagram短视频、TikTok和YouTube教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形式。

●激励性内容:许多网红展示成功案例、奢侈品和全球旅行的生活方式,吸引那些渴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同伴影响力: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效应,朋友或熟人追随某位网红时,会鼓励他人效仿。

●信任感: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网红经常以“白手起家”的形象出现,使他们的建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2.追随金融网红的风险

虽然金融网红的内容容易获取且令人向往,但年轻人必须保持警惕,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

●未验证的资质:许多网红缺乏正式的金融资格或经验,其建议可能具有误导性。

●高风险策略:一些网红推广高投机性投资,如加密货币或杠杆交易,却没有完全披露相关风险。

●利益冲突:网红可能因推广金融产品而获得佣金,导致建议存在潜在偏见。

●“错失恐惧症”(FOMO):网红常通过心理暗示制造紧迫感,诱导追随者做出冲动的财务决策。

●缺乏监管:在马来西亚,尽管证监会监管某些投资平台,但许多网红仍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增加了受骗风险。

3.提高年轻人财务素养

为了有效应对财务建议的挑战,年轻人必须优先提高财务素养:

●利用免费资源:例如证监会的“InvestSmart”平台,提供可靠的财务教育工具。

●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例如AKPK(信贷咨询与管理机构)经常举办面向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讲座。

●关注可信来源:优先选择获得认证的财务规划师(CFP)或持牌投资顾问发布的内容。

4.了解监管环境

在马来西亚,证监会在保护投资者免受不受监管的财务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键措施包括:

●牌照要求:提供投资建议的人士,必须持有资本市场服务代表许可证(CMSRL)。

●投资者警报:证监会定期更新未持牌实体和个人名单,提醒公众避免与他们接触。

●社交媒体监控:当局已开始监控社交媒体上的金融网红,以识别潜在违规行为。

然而,监管仍面临挑战,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执法更加复杂。年轻人应在投资前,验证任何财务顾问或投资平台的合法性。

5.做出明智财务决策

为了避免陷入财务陷阱,年轻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质疑信息来源:始终核实提供财务建议的网红的资质和背景。

●分析投资产品: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费用和回报。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有疑问,咨询持牌财务顾问或机构以获得个性化建议。

●小额起步并分散风险:从可控的投资金额开始,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如信托基金、产业投资信托(REIT)或定期存款。

●坚持纪律:避免因“错失恐惧症”或社交媒体趋势而冲动行事,保持长期财务规划。

金融网红无疑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和参与财务建议的方式。

虽然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灵感,但未验证的建议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带来了巨大风险。

随着数字时代模糊了真实专业知识与营销手段之间的界限,年轻人必须更加谨慎地看待这些现象。

笔者非常高兴看到KOL在金融市场的崛起,并能够吸引并教育年轻人,因为金融素养对于年轻人未来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