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丑闻加闹剧 神话渐瓦解 网红正在变调……

【透视网络魑魅魍魉(下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

网络讨伐“YBB杨宝贝”的人如过江之鲫,然而,当事人很快就扳回声势,日前的直播吸引超过11万人追看,事后更获5万5000令吉,而趁机蹭热度的人也赚尽了流量,部分媒体因此多了新闻素材,一些商家也借助网红乘势宣传一番,大家不亦乐乎。

于是,糟糕的演员、烂透的剧本,成就了一场本不叫好,却又极叫座的肥皂剧。

而你,消耗了情绪,像追连续剧般追“新闻”,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显然,即使一次次的轶闻和丑闻让“网红”几乎成了负面词汇,尽管一场场闹得满城风雨的闹剧,看似就要瓦解网红神话,但这类风波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而正在阅读此文的你,还可能将是下一个主角,哪怕你毫不愿意,也未曾察觉……

马来西亚伍伦贡伯乐大学学院媒体系主任陈利威发现,随着网红丑闻近期频肇,网红一度享有的光环也逐渐褪色,现在出现的,更多是对他们的批评,俨然成了网红一步步走下神台的启示。

“或许以前,网红的出现让人充满新鲜感,而且打造的内容也极具娱乐效果,因此粉丝相对没有太高要求。”

然而,经过一段时日,新鲜感消退,加上粉丝逐渐成熟后,一再所谓的搞笑、扮傻、卖弄色情等低级内容,再也无法令网友粉丝产生好感。

不过,陈利威认为,即使现有网红下了神台,也会有新一批网红崛起,而且新一代网红可能会更符合群众的要求,哪怕他们的粉丝或许不多,但也能发挥效应。

“甚至你我都可以成为小网红,因为我们能在同温层中,发挥影响。”

本报尝试向业界了解到,一般市场对网红的级别定义分别数类,级别越高收费越贵。

市场定义网红级别

●路人网红(Nano,粉丝群3000人至5000人)

●小型网红(Micro,粉丝群1 万至5万人)

●中型网红(Macro,粉丝群5万人以上)

●超级大网红(Super,粉丝10万以上)

●网红明星(Celebrities,粉丝100万人以上)

以中型网红的代言费5位数计算,而超级大网红单是出场费就已经是5位数。这还胥视活动场合、时间、是否有服饰赞助、是否需跨州,以及商家财力背景考量等。

粉丝难转化成消费力

不过,近年来已经有商家开始发现网红充其量只是粉丝多,但影响力只对打响品牌有帮助,却无法转化成最终对产品的支持与消费力。

另外,本报也被告知,不少网红或直播达人的点赞、粉丝,甚至是直播游览其实都可以通过面簿、或某些网购平台等购买。换言之,许多商家看到的都是造假的数字,或称幽灵粉丝。

路人网红更有温度

“路人网红”崛起,你我皆可是网红!

无独有偶,在网红圈逾10年的Chan Brothers负责人陈国豪和方书玲,也看到了另一种发展可能。

拥有上百名网红经济管理经验的陈国豪表示,网红神话即使幻灭,但却会出现更多的所谓“路人网红”,这些平凡的路人甲乙丙丁如你我,会在本身社交生活圈子中发挥影响,甚至远比网红来得更有效果。

卖产品似“纯粹分享”

“网红们拿产品拍照,即使出自真心也会被视为业配,但路人网红在社媒上做产品介绍,也会被视为‘纯粹分享’。”

在表面上看不到利益关系的情况下,路人网红的介绍相对更具说服力,加上路人网红周围的朋友都是与自己生活圈子“一脉同温”的,成交率无疑会来得更高。

方书玲指出,路人网红的门槛很低,朋友或粉丝仅1000至3000人左右的任何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便能成为路人网红。由于路人网红的酬劳也不高,因此相对更吸引商家。

“你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被邀请去试吃或使用某些产品,然后对方希望你在社媒上做推荐。所以,你和我也可以当路人网红。”

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并不新鲜,比如一名体育爱好者,经常分享某品牌健康食品对自己带来的好处。

再来,一些公关团队更可能会与路人网红精心策划一场戏,刻意让想主推的品牌给打响知名度。

中国就曾有一位长发男子要求简单修剪,然而最后头发却被剪成了陆军头,令事主在网络上宣泄不满。

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一家新开的理发店主动提出“挽救”计划,即挑染、剃出纹路等手法,结果出奇的好看,让该名男子一夜圈粉,甚至有人找他当模特儿,为他拍硬照、找业配;而主动提出挽救计划的理发店,也成功在最短的时间内名声大噪,其“挑染纹路军装头”,更成了品牌。

网络套路认真就输

数个月后,网民发现该名男子与理发店东主不仅早就是朋友,更是高中同学。尽管两人否认造假,但网民似乎也不在乎真假,因为任何的抨击与谩骂,很快又被另一个事件牵走了焦点与舆论。

显然,网红神台哪怕瓦解,但是会有更多路人网红冒出来,甚至以“诱人于无形”的手法,以及无孔不入的姿态达到想要的效果。

陈国豪和方书玲表示,网络世界本就真假难分,加上网红在网络上的行为早就因为“流量”“业配”的关系而变得虚实难分,因此套路很多,陷阱更不少,网民还是当做八卦看看就好,认真反而就输了。

网民沦为“最后的小丑”

尽管社媒套路多,网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冲流量,但这不意味着里头就没有正能量而且值得推崇的内容。提倡家庭价值的Bryson Lew刘铠翔、以法律检视社会问题的大包子都是内容十足的网红。

近年来,我国“网红一姐”林云(Leng Yein)就不断尝试将网络乱象给摆正,其中,她除了免费为粉丝宣传的方式来回敬高额代言的风气外,更在内容上以教育、辅导、提倡正确价值,或点破网络乱象为出发点。

林云也是本地网红鼻祖,姑且不论当初网民的看法,她接受访问时表示,虽然目前看似戏剧化风波、丑闻纠纷才能刺激流量,但是这类做法其实并不持久,反而有营养有意义的内容,不仅能让自己与粉丝共同成长,关系也更密切,这样的经营也走得稳、走得久。

借名车豪宅拍照

她也提醒,网红在社媒上的许多操作确实假得可以,比如租借名车豪宅拍照,谎称全是自己的,再不就展现自己的人设,更可悲的是,这些网红不仅将自己活在虚拟世界里,更分不清虚拟与真实生活。

“我希望网红们认清这个现实,不要为了获得短暂的流量,最终却将自己的生活给毁在自己的烂剧本里。大家应该要找回自己的生活。”

询及对网民的建议,她坦言,除非是教育性的、正能量的内容,否则99%戏的剧性内容看看笑笑就好,随之起舞只会消耗不必要的情绪,结果最后的小丑竟然是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网红的丑闻动了情绪,但是转头这个网红就接代言了。”

细看细想反思再行动  生活应回归人本关怀

网络乱象横生,学者们就建议网民不妨“细看”、“细想”,笑笑再行动。

理科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蔡熯锟博士建议,网民在面对这类讯息时,先不要被当下的情绪左右而做出任何分享或留言,反之尝试先问自己3道问题“这会是真的吗?”、“这是善良的吗?”、“这有必要吗?”。通过这样的反思,能让我们过滤讯息,在避免中了网红的套路同时,也不会成为刺激流量的“帮凶”。

回到现实世界

另外,他主张民众应该多注重线下生活,并将生活回归人本关怀上,尽管目前线下接触因疫情受阻,但解禁后人们应该多活在真实世界里,和朋友、社区多接触。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恢复互助、互信、善意和同理这些人类立足于社会的人本资本。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李玉辉也有同感,他表示,自我主义发展已是趋势了,在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下,网红和网民都会成为网络乱象的一分子,民众要跳脱乱局,或许得尝试不再以自己为出发点,反而多一些同理与体谅。

“比如,我们先不去理会李元玲是否有套路,但我们可以先尝试理解她的成长背景、了解她的心态,如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网络暴戾,也能减少自己的情绪消耗。”

勿迷信表面所见

站在传播学角度来看,由于网络充斥着许多的套路,真假已经难以分辨,因此陈利威就建议民众在接触讯息时,切勿迷信表面看到的一切。

再来,由于社媒上缺少健康的活动及内容,因此社媒尽是由网红主导的肤浅、色情、矫情和幼稚的八卦讯息。就此,他建议,能提高新生代知识的活动,比如文学创作、阅读、表演等等势力,重新调整来适应潮流。

另外,他建议过去能主导舆论风向的人,如评论员、学者、观察家等,不要抗拒融入新媒体,反之借助社媒,提供有营养的内容和有素质的观点,而不是由相对肤浅的内容所主导。

“健康具营养的内容的呈献,需要更符合社媒运作,如制作视频、社媒图文等。”

结语:给人类文明一巴掌

若人类文明是让世界更进步的关键,那目前的网络乱象无疑狠狠地扫了我们一记耳光。

面对需要关注的真实生活,我们偏偏将情绪消耗在网红的套路中;面对许多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下,我们却聚焦在他人的是非对错和八卦课题里,甚至进一步模糊了虚实,也助长了歪风。

你我短暂的情绪宣泄或娱乐慰藉不是不可以;网红刺激流量也可以取之有道,若非得典当人与人之间更重要的真善美,那么我们无疑失去身为万物之灵的可贵。

所以,下回当你滑手机看到哪一个网红的丑闻,或路人戏剧化的帖文故事时,别急着分享或点赞,或追捧这样的剧集,因为世上还有更值得关注的人事物,而你可以是更聪明的社媒用户,可以是更好的自己。

【独家】社媒炒作骗流量 网红丑闻蹭热度 网络生态乱过7国

反应

 

名家专栏

金融网红成年轻人新偶像/麦传球

成为网红或意见领袖(KOL)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显著变化。

最初,个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影响力,围绕一般话题吸引广泛受众。这些早期的网红往往专注于生活方式、娱乐和个人品牌,通过与粉丝的真实互动与内容分享建立连接。

近年来,网络红人的领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专注于特定的行业。健康、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意见领袖逐渐崛起,他们提供的观点和洞察力,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例如,医学领域的网红,在教育公众健康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分享从心理健康到新治疗方法的见解;而投资领域的网红,则成为引导观众了解股市趋势、投资策略和个人理财建议的关键人物。

这一变化突显了专业化和专长在网红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的顶尖网红,不仅仅是有魅力的人物,他们是行业中的可信声音,提供深入的知识和见解,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无论是引导股票投资、分享最新的健康趋势,还是在众多领域提供专业建议,网红已成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金融领域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已成为财务建议和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金融网红”(即“Finfluencer”)涌现,他们通过分享投资策略、股票建议和财富增长方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

这些网红中,有些确实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内容,但也有一些缺乏专业资格,可能误导追随者参与高风险投资。对于追求财务独立的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并做出明智的决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网红的吸引力、潜在风险,并为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1.金融网红的吸引力

金融网红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和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

●易于获取:金融网红通过Instagram短视频、TikTok和YouTube教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形式。

●激励性内容:许多网红展示成功案例、奢侈品和全球旅行的生活方式,吸引那些渴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同伴影响力: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效应,朋友或熟人追随某位网红时,会鼓励他人效仿。

●信任感: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网红经常以“白手起家”的形象出现,使他们的建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2.追随金融网红的风险

虽然金融网红的内容容易获取且令人向往,但年轻人必须保持警惕,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

●未验证的资质:许多网红缺乏正式的金融资格或经验,其建议可能具有误导性。

●高风险策略:一些网红推广高投机性投资,如加密货币或杠杆交易,却没有完全披露相关风险。

●利益冲突:网红可能因推广金融产品而获得佣金,导致建议存在潜在偏见。

●“错失恐惧症”(FOMO):网红常通过心理暗示制造紧迫感,诱导追随者做出冲动的财务决策。

●缺乏监管:在马来西亚,尽管证监会监管某些投资平台,但许多网红仍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增加了受骗风险。

3.提高年轻人财务素养

为了有效应对财务建议的挑战,年轻人必须优先提高财务素养:

●利用免费资源:例如证监会的“InvestSmart”平台,提供可靠的财务教育工具。

●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例如AKPK(信贷咨询与管理机构)经常举办面向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讲座。

●关注可信来源:优先选择获得认证的财务规划师(CFP)或持牌投资顾问发布的内容。

4.了解监管环境

在马来西亚,证监会在保护投资者免受不受监管的财务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键措施包括:

●牌照要求:提供投资建议的人士,必须持有资本市场服务代表许可证(CMSRL)。

●投资者警报:证监会定期更新未持牌实体和个人名单,提醒公众避免与他们接触。

●社交媒体监控:当局已开始监控社交媒体上的金融网红,以识别潜在违规行为。

然而,监管仍面临挑战,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执法更加复杂。年轻人应在投资前,验证任何财务顾问或投资平台的合法性。

5.做出明智财务决策

为了避免陷入财务陷阱,年轻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质疑信息来源:始终核实提供财务建议的网红的资质和背景。

●分析投资产品: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费用和回报。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有疑问,咨询持牌财务顾问或机构以获得个性化建议。

●小额起步并分散风险:从可控的投资金额开始,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如信托基金、产业投资信托(REIT)或定期存款。

●坚持纪律:避免因“错失恐惧症”或社交媒体趋势而冲动行事,保持长期财务规划。

金融网红无疑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和参与财务建议的方式。

虽然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灵感,但未验证的建议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带来了巨大风险。

随着数字时代模糊了真实专业知识与营销手段之间的界限,年轻人必须更加谨慎地看待这些现象。

笔者非常高兴看到KOL在金融市场的崛起,并能够吸引并教育年轻人,因为金融素养对于年轻人未来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