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献佛的意义

风声雨声:廖国民

据报章报道,泰国东北部农磨兰普府发生一起可怕殉道事件,一名佛教僧侣竟然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因为他相信这么做能“即刻成佛”。更可怕的是,现场的其他弟子不仅没有阻止,反而还在一旁念经。

这名佛教僧侣名为善马功,68岁。警方还发现善马功的遗体旁留有遗书,自称“砍头献佛”已计划了5年,认为如此献佛后他能在来世往生更高层次的六界。他还刻意将断头台放在佛像旁边,以让头颅滚进“佛像的怀里”。

学佛成外道

对我而言,这事不但可怕,更是可悲。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所谓“学佛成外道”。

这事也让我马上联想到中国佛教烧戒疤的传统。戒疤又称香疤,是中国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国家的佛教所独有的传统,有说起源于元朝。所谓戒疤是指出家僧侣在受戒时,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

小时候看武侠电影,里头的出家人一般头上都有戒疤,当然也有在家人烧戒疤的。

然而,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烧戒疤的规定,所以除了中国汉传佛教,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有烧戒疤的传统。所以,明显的这不是佛教原有的仪轨。即使在中国,中国佛教协会也在1983年议决“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所以,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中国僧人有烧戒疤的了。

这烧戒疤据说有二重意义:一是代表至高无上的供养;二是为了消除业障。佛教历史上不乏僧众以身献佛,即把自己的身体供养佛陀的事迹。认同者甚至可以引经据典支持这类行为。不认同者则认为他们误解了经义或者不能根据字面上来理解经义。

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供佛象征意义为重

我向来认为所有佛典里要求佛弟子将身心供养佛陀,并不是字面上要我们把我们的身体像贡品一样的献给佛陀。毕竟佛陀要我们的这付臭皮囊有什么用呢?就像前述的那个泰国僧侣把头砍下让它滚进佛像的怀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献佛或曰供佛,一般上主要还是象征意义为重。我们日常供佛主要用的有灯、香、清水、鲜花、水果等。而供养的这些物品其实都不是真的给了佛陀,实际上它们各自象征着各种意义。

譬如供灯,取的是灯的光明能驱走黑暗,而佛法就像是这菩提之灯,点亮我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内心无知的黑暗。供香则以它的芳香象征佛陀德行圆满,愿我们也能熏习佛陀的圆满功德,修持戒定慧。

同样的,供养佛陀清水也有相同意义。水即是清净,也是清凉的象征,因为水能涤除污垢,并能让人得清凉。所以佛教中有所谓的功德水、杨枝净水、大悲水等等。

此外,一些供品则能让我们观想,譬如鲜花。在一些道场,当我们供花时会念诵巴里偈颂,其意为“我以鲜花礼敬佛陀,愿此德行有助于我的解脱,就像这些花会凋谢,我们的身体也会衰败。”

因此,名为供佛,实为让我们观照内心、明了无常、心生善念,并精进修行。这也和佛陀所说的 “见法者见我”相应,因为对佛陀最好的供养就是听闻及修习佛法。

所以将身心供养佛陀绝不是要我们把这付臭皮囊献给佛陀,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我们的身心,把它献给弘法利生、饶益众生、续佛慧命的事业。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