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南洋文艺】带本唐诗去中国旅行:黄河

文:曲陵

五六十年代,上华文课的学生,读小学时就可能会被引读——也许是被引渡——到黄河边去了,但可没几个人会认真地说有一天要亲自到黄河去看,或去游历,这中华文化的母亲河!当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都令人难以想象这可能性。

五六年级时第一次读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短短28个字 ,一副恢弘大气的景象展现于眼前,唐诗之美历历如画!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高至云端的激情更让我从心里涌出无穷想象,诗人王之涣究竟是站在那个纬度看黄河的?却从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机会站在黄河边上,看见了黄河的前世今生。

黄河肯定不是首选

然后,中国改革开放了,马中也开放了,植根深藏于游客基因里的文化激素一发就不可收拾,大马华人游客即刻就似蜜蜂般倾巢而出,都急于要去看看父辈们的祖国。但是游客可去,爱去的选择可太多了,黄河肯定不是首选。对游客更具吸引力的是入眼的绚丽即景——而偏偏大部分黄河流经的区域,可必须要经过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层层消融吸收,才能体会到其深邃的大美底蕴!那可是文化的探索了,不是单纯的度假观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仅开头的一句,其磅礴气势即令读过的人无法忘怀,总有一天要亲临目睹,流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直至山东,然后“奔流出海不复回”的恢宏度量。

亲身登临黄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前人对黄河之艰辛的欲语还休;而第一次欲亲身登临黄河的我们,却仅只是去到半途即进退不得!行程计划是从山西太原南下,经临汾至运城,永济,目的是中国四大名楼的鹳雀楼 ,想登临目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 但却即遇上倾盘暴雨后的连续路崩,而差点被迫露宿荒野!

黄河不枉作为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了。“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看到黄河的气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则是刘禹锡眼中的曲折蜿蜒。 

但是李白天的黄河可是天上来的,其胸襟和潇洒气度无人能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河之水,势不可挡,大河之去浩浩荡荡。既然“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好吧,那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醉倒黄河边吧!

千百年来,辉煌的黄河历史,除了培育无数诗人,让人永远徘徊思念他们的诗品之外,每当国家面临灾难时,更有民族诗人或音乐家创作了颂咏,激愤民心同仇敌慨的伟大作品——光未然的诗《黄河颂》、冼星海的曲《黄河大合唱》,以及《黄河协奏曲》皆为经典。 

虽然从少年时期起,即不断阅读到气派激昂的黄河,而实况是黄河于我,可有点像似远在云端!

亲临黄河    

终于,青藏铁路修建完毕,对外开放了。那年,我的旅游同伴也开始心动了,我们决定要亲临黄河目睹,它那因流经黄土高坡而与华夏民族披了相同肤色的真相,以慰籍心中多年的长思念。 

我们要去黄河最精美的河段,所跑的路线是先登青藏高原——中国的世界岭脊,直探黄河源头,然后才传入甘肃兰州段,乘船逆水而上,观赏黄河风貌的同时,也探究早期佛教经黄河此段东传的一个据点——柄灵石窟。 

我们乘船游览黄河三峡风景区,泛舟湖上,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一面欣赏黄河独特的炳灵石林丹霞地貌,一面探索炳灵寺石窟的佛教史迹。在东传的过程中,佛教的宽容度量,其传善惜生的教义,与遥远中华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似乎是同处在一个频道上,因此被广大的人民接受,融入以及成为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部分核心。   

      但,我们的首次黄河游,也许是对黄河以及佛的敬意不够虔诚吧,差点让我们沉进黄河底而不复回的经历!因为我们的小船遇到速度迅猛又身形巨大的赛艇,迎面穿闪急速而过,一船激起千重浪,我们的小船差点就这样被巨浪击沉!  

也许,黄河的精神也激励了我们,我们面对重重巨浪的冲击而接近于翻覆,但始终保持镇定,最后沉稳地压制住了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终于平安上岸了。 

我们亲历了黄河的宽容,再次审度了黄河的气量,而心生感概,作为海外华人,无论身处何方,黄河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我们是当之无愧而应坚持传承! 

反应

 

副刊

花与诗

 

昨夜梦里



我偶然走过你的旧居

却惊讶于你

正在沉吟

我俩初识时的词句。

今朝春日明媚



我循着梦境追寻

只见红墙内

桃花摇曳生姿       

似是笑我 

尤是如此多情。

我带着一丝惆怅离去

却抬头望见

野白合,开得漫山遍野

朵朵瓣瓣

都是你的名字。

思念,终于冲破了回忆的隧道

我停下脚步 ,

轻轻的,在风里再念一遍

当年那首

未曾寄给你的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