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需更高通胀/Project Syndicate

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近的物价上涨让全球各市场感到不安,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几十年来普遍存在的低通胀,甚至通缩。但是,至少在中国,有点通胀也不是坏事。

在美国,由于政府在冠病疫情期间的大规模支出,公众开始担忧此举会产生不良后果,而最近的价格数据加深了此类担忧。

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按年激增4.2%——这是2008年以来最快的增长。此外,4月份的月度涨幅从3月份的0.6%加快至0.8%,尽管5月份回落至0.6%。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有所上升,从一年前的185.5上升至4月份的217.5。

因为这些数据,要求美联储收紧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持续高涨。

然而,在4月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说,即使这意味着暂时允许通胀率超过2%,美联储离撤销货币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应该会使市场平静下来,尽管许多经济学家仍然相信,美联储高估了其长期控制通胀的能力。

在中国,4月份全年CPI上涨0.9%(按年),而3月份的涨幅为0.4%。更显著的是,4月份PPI按年飙升6.8%,达到201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月份,CPI和PPI均进一步上涨——并出现分化——分别上涨1.3%和9%。

然而,中国市场基本上保持平静。由于中国经济学家对次季增长势头减弱的担忧远甚于通胀飙升,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几乎没有采取任何紧缩措施的压力。

这是有充分理由的。5月份CPI按年上涨1.3%,按月下降0.2%。核心CPI仅增长0.9%。

中国生产商为应对疫情后的需求激增做好了准备,因此PPI出现大幅上升。供应链上游部分的生产商首先采取行动,争相储备原材料和化石燃料。这就是为什么大宗商品如铜、煤、铁矿石和铝的价格自3月份以来呈现两位数的涨幅。

消费品需求仍低迷

但是,随着冠病疫情的复苏刚刚开始,对最终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需求仍然低迷。这就解释了CPI和PPI涨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制成品生产商无法将增加的投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投资者。

其他因素,例如电脑晶片的囤积和政府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也可能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差异。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PPI的飙升只是过渡性的,可能已经见顶。然而,即使它继续上升,也没有必要恐慌,因为最近的上升仅仅弥补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损失。

此外,在最近的经济增长之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生产者价格通缩。

无论如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PPI的飙升不太可能转化为CPI的显著增长。这应该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想法,表明中国不必惧怕高通胀。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是中国所担心的,中国的经济需要更多一点的通胀。

应采取更扩张性政策

价格传递的缺失——这使得消费通胀保持在低位--挤压了下游生产商的利润,即便上游行业受益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损害了消费、投资,最终损害了经济增长。

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万美元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对更高通胀的忍受力优于发达经济体。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提振消费通胀。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不同,中国在疫情期间没有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

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衡量标准)增速为8.3%,高于4月份,但比上年同月低2.8个百分点。在2021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收入增长25.5%的情况下,全国一般公共支出仅增长3.8%。

这种谨慎的做法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减弱。现在,出口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一直在努力打破这一不可持续的模式。财政和货币扩张将大大有助于扭转这些趋势。

最终在企业恢复盈利能力和增长回到正轨之后——通胀将稳定在一个积极的、安全的水平。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