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庶民感受,政府懂吗?/南洋社论

一个不经意的口沫横飞,一个并非故意的肢体接触,都可能为病毒的入侵打开方便之门;这,就是冠病最可怕之处。

从去年3月18日实施行动管控令(MCO)起,卫生当局可谓苦口婆心,一再提醒人民要戴好口罩,更千万别搞群聚。

只不过,偏偏就很多人不听劝,其中一人就是爱吃榴梿的国会下议院副议长拿督拉昔。

有人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违反防疫措施就根据条例罚款呗;可更多人却认为,高官明知故犯,理应罪加一等,所以拉昔之辈不应轻饶。

老实说,在防疫措施上,政府高官知法犯法的例子太多了。

将这些不良示范看在眼里,人民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当这些不把标准作业程序(SOP)放在眼里的高官轻易地道歉或罚款了事,甚至是事情不了了之,人民内心的怒火也不言而喻。

为什么政府对人民的感受,会如此无动于衷?

另一方面,疫情久久驱之不散,中低收入群体钱不够用、一穷二白、水深火热的生活写照浮出台面;以前有人说,马来西亚没有人会饿死,现如今,这句话还管用吗?

又或者,部长大人不这么想,因为国家经济还“好得很”呢!

周三,国际贸易及经济部高级部长拿督斯里阿兹敏宣布,我国今年4月的生产复苏取得“重大成就”,同比增长43.2%至1907亿6000万令吉,出口率也达到1056亿2000万令吉,同比增长63%。

阿兹敏掌管国家经贸发展,不放过任何自赞自夸的机会亦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非常时期抬出这些冰冷的数字,在列举政府的功绩上会不会适得其反,同时惹来更多民怨?

台湾行政院前院长吴敦义曾提出一套经济理论,叫“庶民经济”;简而言之,它就是来自民间的生活指标,更贴近民众生活,且更能及时反映人民对经济环境的感受。

今天,我国的“庶民经济”好得很?人民生活早已苦不堪言,可为何政府高官却还能自我感觉良好?

庶民的切身感受,政府究竟懂得多少?

反应

 

言论

伊党别高兴得太早/南洋社论

在本周一举行,本来由巫统当推手,伊斯兰党趁机“抽水”的声援拿督斯里纳吉集会,巫统在最后一分钟宣布退出,并且声明执意出席者须自担后果的政治决定之后,反倒让伊党成为了集会上耐人寻味的主角。

巫统的悬崖勒马,等于是国阵所有成员党得以从这一场不知所谓的集会解脱,因为此宗涉及国家元首谕令争议的案件已进入法庭程序,各种迹象也已经显示谕令的存在,纳吉的律师团队也都准备得妥妥当当走入法庭,还需要什么声援?

巫统宣布取消集会,让出声援纳吉前线,看似周全了团结政府的面子。然而,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来说,其副手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不给脸”的罪名已形成;对阿末扎希来说,他也开罪了党内的纳吉势力阵营,这是扎希避不开的难处。

伊党在最后阶段喧宾夺主,于集会场地以八比二的人数优势占据会场,像是以敌人身分去了别人的家,以不受欢迎客队之名赢了当地主队,目的是让主人家“看见”他们,情况确实耐人寻味。

然而,如果熟知伊党擅长“不计前嫌”地亲近敌营,收编一些政治成果后即反脸的政治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天有约1200人聚集在神圣的司法宫外声援纳吉案,大部分国盟的领袖都出现了,巫统也有一些二线以下的成员不顾个人后果前来刷存在感,媒体估计不到200人,据说是要让纳吉看见巫统有来人,可让他感到安慰。

这一场纳吉居家服刑争议案引发的种种政治戏码,其实也在巫统和团结政府内部多处掀起各种角力。

伊党要安华烦心

巫统内部有希望纳吉提早走出牢笼,得以回家坐牢的支持者,也有希望他牢底坐穿的另一股势力;希盟对元首谕令保持尊重,知道不该多说,但是哪会有多少希盟人希望纳吉获得越来越多的行动自由?纳吉可是在希盟执政的时代被送进去牢房的。

伊党投机坚持集会,摆明是要公开与纳吉交上朋友,反正最后交不成也没有损失,最重要的是,要让这场阿末扎希的巫统扫安华政府巴掌的集会成功举行,让纳吉开心,安华烦心就可以了。

投机的伊党是看到纳吉与安华,以及与扎希之间的矛盾,也看好谕令的存在,极大可能可让纳吉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并重新掌控巫统,只要到时纳吉的巫统重新虑与希盟的合作,伊党就有了依附在纳吉身后,再度走入布城的机会。伊党向来都只是瞄向这一个利益,未曾更改。

当天上诉庭已以2对1票裁决批准纳吉的上诉申请,让高庭审理他居家服刑一案,纳吉的律师也已经出示王宫发出的信函,以证实元首特赦令附录的存在,一般相信一周后高庭对此的审讯,纳吉极占优势。

伊党想希巫决裂

有说王宫信函的发出,将会成为反对党和巫统纳吉派系群攻安华政府的子弹,继而演变成伊党最想看到的希巫决裂,并引发团结政府出现崩盘危机,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从特赦令附录的议题闹起,到入稟上诉庭,再到号召司法集会,安华和王室都是知情人,却都没有积极插手和处理,任由法庭程序依法进行,不就正好说明了安华的胸有成竹和王室对他的信任吗?

就算最后纳吉成功在家服刑,也是不可抗的依法而行,安华必是早已预知结果并已作好应对准备,伊党可别对他们的投机成功高兴得太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