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文电台的低俗化/黄金祥

本地中文电台的低俗化,严格来说,是上世纪末开始的事了。1998年某电台开播,把中文电台的市场竞争,骤然提升到一个新高位,但也同时开启了广播素质低俗化的大门。

如今中文电台多家争鸣,本来是个好事,但如果大家有经常换台收听,就会注意到不同电台的节目,不是比谁家优质有深度,而是比谁更八卦、更肉麻,内容更空洞弱智。

以前,广播员的华语发音,就像电视的华语新闻一样,必须遵守严格标准,足以成为听众,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参考。但是,随着商业电台的通俗路线发展,引进的广播员不但不再要求发音标准,连基本的说话方式、遣词用字,也一再低俗化。

发音不正内容粗俗

怎么说低俗化?

(一)除了发音不正规,越来越多的广播员,明显刻意以 “市井” 的方式,主持节目,什么“酱紫、是咩、jialat liao、ya loh”等,泛滥成灾。而且,几乎每一句话,都故意加入不必要的助语,比如“啰、咧、咩、啦”等,我们平日在街头听见的对话,也没那么夸张。

举例:“哇唠eh!我今天才知道hoh,MySejatera要 update才可以看到Vaccine Status的woh!差一点就miss掉我的appointment咧!你说够力死火没有?!”

这种把方言、英语和乱七八糟的华语,掺杂在一起的“啰惹”(Rojak)语言,在年轻一代之间虽说已见惯不怪,但是作为专业广播员,在公共的传播管道,说话方式怎能如此“巴刹化”?难道这些主持人都是随便从街边拉来就上班,都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吗?

(二)内容的粗俗化。越来越多节目主播把肉麻当有趣,扮弱智装可爱。特别是男女共同主持的节目,不时会听到类似两人在打情骂俏,或者故意互怼、互呛、耍嘴炮,然后每隔两分钟就对着麦克风大笑、乱笑一番。仿佛不发出刺耳的嘻哈笑闹,就显示不出这个节目的好玩有趣。

百度百科里,对播音员的声音要求,作出这样的注解:“说起话来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或嗲声嗲气都是令人厌恶的,播音员绝不能采用这种声音。如果用矫揉造作的声音播音,就会造成与听众心理上的距离,使听众把旋纽拨开。朴实才能使人产生亲切感,愿意听你播下去。”

我严重怀疑,这些电台的节目总监,甚至是广播员本人,很可能都没有认真听过自己的节目。因为,我接触过的亲友,基本上没办法忍受一分钟以上,就听不下去,马上转台,以免耳朵继续受罪。

广播专业精神不再

(三)广播员的专业精神不再。几家电台都打着“娱乐电台”的招牌,以年轻听众为目标,所录用的节目主持人,似乎只要会“吹水”、搞笑胡闹就行。结果,偶尔出现一些比较严肃的节目,便可轻易看到主持人的状况百出:不是对课题所知有限,就是经常对受访者提出幼稚可笑、不着边际的发问。

我在某电台的时事节目,听到主持人把日本福岛核废水形容为非常安全、甚至可以直接饮用的水,“就像冠病疫苗一样安全”,呼吁听众朋友不必过虑。把听众当白痴的结果,就是广播员越来越无知。类似的内容多了,严重的话可以误导和害死公众。

在专业课题的节目,我个人非常欣赏Ai FM的敏明,尤其是她主持有关健康和性知识的节目,不论是与受访嘉宾的互动,或替听众阐释一些专业术语等,都是一贯的温文尔雅、不急不躁,而且对相关课题明显下足准备功夫。

另外,英语电台的BFM,也是同样成熟与专业。相比之下,那些在节目里胡搞的所谓主播,就像是语无伦次的小屁孩,让人产生错觉:不认真念书没关系,小学毕业后可以去当广播员。

传媒承担社会责任

电台是公器,就像电视或报章,是一个公众导向的传播媒体。它之所以受到政府的管制,正好说明它被赋予传播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对的社会责任。它应当教育群众,而不是误人子弟。把电台冠上“商业娱乐”的帽子,不等于它就可以像香港的《苹果日报》一样,为了利益而为所欲为,一味媚俗和哗众取宠。

近年来,类似的低俗化风气,由于电台、社媒到各类无良网红的带动,严重影响本地华裔子弟的价值观。大多数人缺乏深度思考问题的耐心,能够用正规中文发表有实质意见的,已经越来越少。网上常见的低俗刻薄的酸言酸语,如今在电台也每天可以听到。中文面簿上讨论时事课题的,不是谩骂就是挖苦,而且多数用词粗俗、错字连篇、文句不通。年轻一代在Whatsapp中的文字沟通,不论中英,表达能力多低弱不堪,还不时有许多火星文,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

你能说,中文电台的低俗操作,对好玩而喜欢追求新鲜潮流的年轻子弟,难道没有耳濡目染、甚至是推波助澜的影响吗?

反应

 

商余

只想当听众/吴顺平

图|文 吴顺平

“爸爸知道我再次获选代表学校参赛后,他便借此机会与我分享我国羽毛球选手李梓嘉那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坐在台下听着学生演讲着我为他写的稿,心中顿时激起了一股涟漪,煞是感动。我频频点头,屏气凝神,目光不断望着台上的那位学生,他那神态自若的表情,讲得太好了!虽然我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能站在舞台上比拼的学生都是强者,自叹不如啊!

其实,这篇稿曾经被另一位学生用来参加演讲比赛。但,我知道“内容”得与时并进,不断更新。因此,当我知道友人要求我帮忙写篇演讲稿时,我就决定再次采用这篇演讲稿,因为觉得内容适合这位参赛学生,他近年的经历正巧符合稿的内容,只要内容稍微修改一些,问题是不大的。

勇敢踏出第一步

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写稿给学生是受到绣宝老师的鼓励。犹记得她曾建议我为学生“量身定做”演讲稿,那么孩子所演讲的内容会是独特的,并不会有让人觉得这篇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自此以后,若朋友需要,我就助朋友一臂之力,提供稿件,虽然我在训练演讲比赛方面是个门外汉,可是对于写稿这回事,还是胜任有余。

我并不是自吹自擂,只是感到开心和感动,能坐在台下听到自己的文字在舞台上通过学生演说给呈献出来,让这些文字在空中回荡,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