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南视界】趁早规划财务 理财不能太YOLO

YOLO是YOU ONLY LIVE ONCE的缩写,意思是人生就那么一回,要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建立在YOLO即时享乐的态度,导致为了走捷径,许多的快速致富、金钱游戏、网络骗局等迅速俘虏了年轻人。

其实,千禧一代若想要过YOLO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理财能力。

年轻人需要在即时享乐时,需进行理财六部曲来审核自身的能力:
1)设定财务目标
2)进行资料搜索
3)进行资料分析
4)几时何时执行计划
5)执行计划
6)检视与检讨财务状况

YOLO也要从非财务的因素来考虑问题,例如择偶、结婚到生儿育女的“最佳时期”。

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有赖于我们的选择,没有对与错,最重要的是创造能符合的经济条件,让我们立在不败之地。

 
 

 

反应

 

优生活

偏爱月夜和雪景 刘墉画作:诗的特质

【刘墉的艺术世界】(下篇)

报道|陳筱君(刘墉授权刊登)

在刘墉几个创作的系列作品中,策展人贾方舟认为他最值得称道也最具个人风格特征的是那些大场面、大铺排的“鸿篇巨制”式作品。

贾方舟指出:“看这些作品,只一目了然其整体氛围的渲染还远远不够,画家还会带你去细细品读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让你随便停留在哪一个局部,都会有故事讲给你听。这种文学性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开的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的是某一特定时代的风俗人情。这些作品,很接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手法写实,场面宏大,但它不是长卷式的,而是在单幅画面中完成的一种‘大架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郎绍君在文章中提到:“刘墉能画山水、风景、花鸟,我印象最深的是景物性风俗画——综合风景、山水和点景式人物,具有一种怀旧的风俗性特点。”中国大陆多位资深的艺评家对刘墉此类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制作”皆给予肯定,对画家来说别具意义。

这类典型的作品主要包括描绘夜景的《春江花月夜》、《山城夜市》、《龙山寺庆元宵》,以及雪景的《新正瑞雪图》、《古城瑞雪》、《新正雪霁图》和《古城春暖》等。综观这些场面壮观的巨制,可以看到画家在创作上很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主题的选择上不难发现他偏爱月夜和雪景,并且醉心于描绘在朦胧夜色中或是被积雪覆盖下的细枝末节,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画作描述的是市井生活,但刘墉往往会把时空拉开,不拘泥于写生实际的景象,而是从记忆和考据中构思,再透过创意想像,画出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景物。

这种再创造的手法有如小说情节。更重要的是,这些画作里有许多故事内容,蕴含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讽刺,相当于他用绘画来书写小说,其中经常流露出他对人文主义的深切关怀。

一种诗性的风格

刘墉这一类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度评价,除了展现出场面及视觉的包容量很大之外,还在写实中融入更多抒情气氛、怀旧情绪和乡愁情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诗性的风格特质。也因此,它们既不宜简单地归类为“山水”,也不能简单归类为“风景”。

诚如贾方舟对画家这类作品提出的观点:“它们不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更可贵的是,它们是做为一个人的生存记忆。由于画家是站在个人的视角去看社会、看人生,所以更多融入了做为一个个体生命的人生情调。”

绘画像文学

《龙山寺庆元宵》堪称为此类巨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画面描绘记忆中台北龙山寺元宵节盛景,罕见如此壮观的场面,光是点景人物就多达1200人!这件8尺巨构,画家耗时数月才完成。创作时虽亲临现场写生,但画面呈现却不是现实场景的真实写照,而是融入他幼时的印象加上个人的想像,以及当地老人回忆的史实。

身为作家,刘墉也希望在绘画上表现出诗的抒情、散文的细腻和小说的情节。他舍弃了比较容易的现实写生,而把时空拉到六十年前的台北艋舺。

他常说:“绘画不只是空间艺术,也可以像文学让欣赏者阅读、猜想甚至聆听。这张画在光影的均衡、景物的配置、宾主的呼应上都细细经营,可以近玩,也能远观。”

作品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世俗气息,也暗藏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怀。画家的长篇题记描述了童年游龙山寺的情景,也为画面增添文学意味。

刘墉说他这幅作品“是画,是散文,也是经营的小说”,可谓自白式概括。
 

家庭关系和建筑结构之美

从1990年代初开始,刘墉的行脚游踪已延伸至中国大陆。对其艺术创作开拓了相当大的视野,由他的雪景作品中即可看到画家在史料研究上皆有所本。其中《新正瑞雪图》作者长题写道:“1991年岁次辛未,余应台湾公共电视之请,担任《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剧本编写工作,经常来往台湾海峡两岸。其中为观察古典建筑,于北京盘桓甚久,对体现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之四合院及玲珑变化、迭檐飞翼之紫禁城角楼印象极深。

此图拟旧时京都新正、瑞雪初霁、炊烟纷起、儿童嬉戏、成人贺岁景象,于角楼护城河及四合院之照壁、垂花门、正厢房皆凭早年记忆,北京乡亲见之,或将笑我于太平洋彼岸犹作白头宫女说天宝也。”

怀有老顽童的个性

《古城瑞雪》题记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瑞雪飘不尽、城中镇日闲,争赏窗前梅、笑说早春寒。庚寅北京大雪破十年纪录,因拟旧时都城景象写此图。”2010年2月底,纽约大雪,深达50公分,刘墉看电视新闻知北京瑞雪也破十年纪录,回想起他廿年前在故宫护城河边角楼写生,笔墨结冻的情景恍如昨日,于是画了这张《古城瑞雪》。

另一件于北京画院展出的作品《新正雪霁图》,展示画家对北京过年景象的想像。这幅作品以北京四合院和紫禁城角楼来体现中国的家庭关系和建筑结构之美,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情冷暖和世事百态。

在浙江美术馆为刘墉举行的画展中特别展出《古城春暖》,对画家具有象征性的意涵。

刘墉是浙江临安人,他的祖父曾任清末奉政大夫和临安县的县太爷。这张画是他想像中的南宋临安。城门依宋制,城外不远处是西湖,虽然参考不少史料,但他并未直接称这是临安古城,而是保持一种距离的美感。但是画家仍怀有老顽童的个性,图中暗藏许多故事,以几百个人物构成这张“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可以玩”的8尺大画。可以想见,刘墉和杭州有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

杭州西湖是他梦中时时出现的场景,他曾说过:“每一个人应该要认自己的祖,认自己的乡,认自己家乡的那口井。那口井是你的坐标,你可以用它知道你的方向,我非常认我临安的根。”

文学与绘画相伴相生

谈及刘墉,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对于他来说,文学与绘画相伴相生,两件事情总是同时进行,他曾言道:“身为作家,我很喜欢把文学带进画中,除了画中有诗,也用画来写小说。我可以创造剧情,借着画中人物讽世,还能发挥童心,藏些小猫小狗在其中。”

刘墉的很多绘画作品被称之为“散文”,他称“散文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散文”。前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曦林对其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刘墉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有宏观,也有微观。非常自由的情感,不是艺术家都同时兼有这两种思维方式。……诗歌和小说的叙事方式,做为同生的姊妹,出现在画中,给我们一种新鲜感。”

在画中暗藏玄机

刘墉也常喜欢用隐喻的手法在自己的画中暗藏玄机,刻意调动观者寻宝猎奇的兴趣,增加许多看点。譬如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完全不画人,只画莲叶田田、水波荡漾。画“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只画书卷掉了、杯子砸了、酒瓶倒了,人去园空。其中蕴含他对古诗词的艺术再创作,更是别具手眼,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观感。

藏了小狗狐狸猫头鹰

譬如《明朝有意抱琴来》就是他苦心构思了一个月,创作出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画里没有对酌的人,只见石桌上两壶酒一只杯,一壶还倒了,所幸已经喝尽,才没把摊在案上的手卷弄脏。”

刘墉也表示,他很喜欢画家任伯年,因为向往其“自有丰神”;而在他的创作中,他更多模仿画家达文西──在自己的画里藏一些文字、小狗、狐狸、猫头鹰等;在《明朝有意抱琴来》就有3只小熊藏在这件作品中。当然这无关记忆、文化或者东西方艺术的异同,而仅仅是刘墉个人趣味的体现。

像这样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作品还可以举出很多,刘墉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以及将文学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能力,是他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他的画不仅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在画中融入诗意境界,使得观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薛永年深刻而精准地捕捉到刘墉艺术的核心特质,评道:“刘先生对传统很透,用得很活。突出的地方在于文学和绘画的结合。文学和绘画也是一种虚实的结合,看和想的衔接,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转化。……不是纯粹画的形式,而要有真实的感动。”

能观能游能居一张画

古人说一张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绘画不仅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可以观”是空间,“可以游”是时间,“可以居”是情怀。刘墉的画因为人物生动、趣味无穷,常常还“可以玩”、“可以听”,值得玩味再三。

刘墉得于心、应于手的艺术美学,充分体现在他的鸿章巨制及具人文情怀的故事画、纪实画、风俗画里。他独有的个人特色,让文学与艺术得以相辅相成,创作中带有一种很强烈的、很鲜明的抒情意味,完美呈现出画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

穿梭于传统与现代

总体来看,刘墉近一甲子的艺术轨迹始终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师古、师今、师自然、师心四个阶段的治学方案,完善其美学根基,并不断探索艺术与文学交融的新法新境,无论是山水画独创喷染褶皱皴擦法、没骨花鸟、鸿章巨制,还是极具人文情怀的故事风俗画,皆能达到形式与内容共融的境界。

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在评论其艺术表现时说的极为中肯,欣赏刘墉的画作,更得在诗文理解他的心思:“文学的诗境、绘画的情趣,知识文章的节藻,力主美感的妙趣,画家之力也。此为刘墉先生的心性与能量。”

力邀刘墉赴杭州办展的前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曾对他的绘画用五句话来概括:“画中有文,文中有画;中中有西,西中有中;工中有写,写中有工;古中有今,今中有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总结可谓十分到位。刘墉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出深厚的绘画功底,并融合中西文化,涵盖从古典到现代、从理论到抒情、从写实到虚幻等多重面向,交织成他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透出深邃窈冥的神秘境界。

相关报道:

山水寄梦·花鸟传神 丹青鬼才刘墉的艺术世界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