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气候大会全是废话?/Project Syndicate

“废话、废话、全是废话。”年轻的气候活动家格雷塔·桑伯格这样描述今年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即使当时此次大会仍尚未开始。

在某种程度上,她说得非常准确。

只要国际协议不存在检验和执行承诺的有效机制,会谈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哪怕被视为阻止众所周知的世界末日的“最后机会”,像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样的聚会往往也缺乏可信度。

尽管如此,此类会议能有助于提高对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的认识,这至少好过过去几年所表现出来的否定姿态。

诚然,在联合国第二十六届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最终协议似乎非常薄弱,考虑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以下的目标现在几乎已无法实现。

“有增无减的煤电应用”将被逐步减少、而非“彻底淘汰,”这是在印度的坚持下(而且得到了中国的默许)所发生的关键性转变。

两大主要障碍

尽管“低效化石能源补贴”仍将被“逐步取消,”但其中所隐含的意思是“高效”化石燃料补贴仍然在考虑范围内。

但我们必须牢记,空谈没有价值。

考虑到印度对煤炭的高度依赖,与其坚持宣布却根本无意遵守截止“本世纪中叶”实现零净排放的承诺,还不如将实现零净排放的时间推迟到2070年。

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实现世界既定的气候目标存在两大主要障碍。

首先是地缘政治因素,例如俄罗斯以天然气为战略工具,将欧洲分裂以法国为代表的核能过渡及德国为代表的天然气过渡集团。

更重要的是,美中两国间的大国竞争。

在这方面有个好消息: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似乎已促使世界两大主要污染国宣布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如果双边军事紧张局势升级,我们会知道这是否仅仅是更多的“废话、废话、废话”而已)。

如何补偿欠发达国家弃用碳密集技术是造成分歧的第二大障碍。问题不仅仅在于由谁来买单,还在于提供融资的方式。发展援助的历史并不特别令人鼓舞。

碳定价有难度

而且,尽管众所周知,全球碳定价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外部性方面极为必要,但真正落实这样的制度却非常困难。

绝大多数碳市场依然尚未发展。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近200个与会国批准了允许各国通过购买代表他国减排成就的抵扣碳积分来实现本国气候目标的协议。

这套制度更加清晰,但却有明显的操纵痕迹。

更糟的是,该制度允许各国结转自2013年来注册并按照京都议定书创建的碳信用分值,这可能导致碳排放市场供应泛滥,从而导致碳定价被人为压低。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协议还鼓励公私部门为促进绿色技术领域创新而动员更多气候融资。

在这方面,曲速行动是一个颇具前途的模式,美国公私合作为冠病疫苗的急速研发扫清了障碍。

金融行业需挺身而出

金融行业将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从棕色向绿色技术领域实现资源转移。

资产管理人和金融中介机构可能从他们认为风险过大的肮脏资产中撤资,而这种做法纯粹是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或转型进程可能导致其被时代抛弃)。

此外,他们还可能在他人要求下撤资,要求撤资者拥有绿色偏好或更长远视角来内化气候问题。例如,大型养老金等常规所有者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正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无论如何,就像由前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任主席的格拉斯哥零净金融联盟等新计划所表明的那样,金融业现在正全力协调以便更紧密地与气候议程目标保持一致。

可持续融资要求更严格

由金融中介机构支持的自愿可持续融资要求会远比今天更严格已经是越来越明确的趋势。

绿色股东行动主义可能会强制暴露更多气候风险,甚至完全撤资;但很有可能需要在明确框架下强制披露以监管洗绿行为。

相关方向颇受欢迎的进展是全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

央行政策作用关键

最后,金融监管和央行政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从而成功推动绿色经济。尤其是在2007~09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央行有义务确保金融稳定,因为气候变化构成系统性风险,他们不得不将其纳入到审慎的监管框架范围。

他们还需要营造更为透明的披露环境,从而促进气候风险定价的准确(虽然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

许多银行已经在实施气候压力测试,并对前瞻性过渡场景展开设计。

更能引发争议的是,央行应在何种程度上在资产采购计划中支持绿色资产(或惩罚棕色资产),以及资本要求应在多大程度上调整以适应可持续标准的问题。

棕色贷款是否应在衡量风险因素外进一步设置资本附加费(或者是否应给予绿色贷款一定的优惠)?如果碳定价合理,这样的规定毫无意义,但现在要想实现合理定价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国际社会的气候目标现在仍雄心勃勃,特别是在一个以大国竞争为基本特色的社会。利益不同的各方开展团队合作的例子非常罕见。妥协是必要的,而“廉价的空谈”仅仅是朝共同行动计划迈出的第一步而已。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制造86%温室气体 公路运输急需绿色转型

(吉隆坡21日讯)随着气候变化压力加剧,绿色出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大马应加快电动汽车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通过向绿色出行转型可能取得的乘数效应,以促进新的增长源。

为了实现减碳这一承诺,昌明经济框架已将提升和重组经济作为优先事项,在绿色增长领域内的新行业实施能源转型计划,包括绿色出行、再生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替代永续燃料。

其中,财政部发布的《2025经济报告书》提及,绿色出行既有环境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财政部在2021年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IO) 中,确定了124个行业中的15个,可作为绿色出行行业分析的代表,以评估其乘数效应。

报告中指出,这些行业包括了,批发与零售贸易、机动车和摩托车维修;电子元件和电路板,以及电力和天然气。

根据IO表的分析,绿色出行需求每当有1令吉变化,经济供应链中相关活动的产出就会有1.76令吉的变化。

绿色出行需求激增

交通运输行业在推动社会经济活动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货物、人员和资源的流动。

然而,该行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根据数据,2019年的6万4973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86.4%来自公路运输。

不过,随着预算案为电动车车主提供了诱人的奖掖措施,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

2021至2023年期间,国内汽车总销量以年均26.3%增长,达79万9731辆;同时期,电动车销量飙升了566.3%,至1万159辆。

然而,以市场份额而言,2023年电动车仅占汽车总销量1.3%,燃油汽车仍是主流。

提速发展充电基建

对于尚未达到预期,主要是来自公众认知和基础设施的挑战。

其中,充电站和公共交通网络有限,以及与可负担和可及性相关的问题,例如成本高、充电基建扩张缓慢和二手价低。

目前,市场上所有电动车都是进口的,因此,零售价会比燃油汽车高,大众可能负担不起。

政府设定目标,到2050年电动汽车占机动车销售的80%;到2025年底实现安装1万个充电桩等。 

根据MEVnet报告称,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920个地点,安装了2606个电动车充电桩。

“最新的进展达到了目标的26.1%,意味着在剩余时间内,需加大力度加速充电基建发展的必要性。”

报告称,应将电动车基础设施,纳入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支持绿色城市计划(节能建筑和智慧城市),进一步提高房产价值和吸引力。

永续燃料开发刚起步

燃料方面,我国最近致力于开展永续燃料的生产,将化石燃料与来自再生资源,如油棕、农业副产品、木材和生活垃圾产生的生物质的乙醇相结合。

“然而,永续燃料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市场产量使其成为一种相对更昂贵的替代品。”

报告中举例,早期采用永续航空燃料,可能会导致航空公司的营运成本增加,并可能转嫁给消费者。

另一方面,绿色氢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作为引发热潮的潜在燃料,正在被探索潜力。

可促进电池电动机发展

目前,发展仍处于观察阶段,行业参与者的重点是利用水电优势生产绿色氢。

“政府正在努力制定全面的监管框架,以支持和鼓励整个氢能价值链的增长。”

绿色出行,将促进电池和电动机等行业的发展。

“我国可利用本地原料进行生产和开发电动车电池的回收能力,具有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对绿色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将刺激服务和建筑业的增长。

报告中提到,像是物流行业,运输和仓储次领域将受益于车队电气化,降低营运成本,并提高物流公司的效率,同时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同时,公用事业次领域将受益于再生能源的整合,为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并支持电网向清洁能源的过渡。

提高能源韧性

根据《2022-2040年国家能源政策》,国家电网正在进行升级,以满足家庭、商业和工业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促进智能电网的实施。

同样,通过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政府已承诺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重点是水电、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以增加国家的装机容量。

同时,开发大规模电池存储解决方案来管理再生能源供应,将有助于提高能源韧性。

这些举措预计将大幅增加能源领域的产出,从而支持绿色交通基建需求。

报告强调,想加快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制定连贯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的支持仍至关重要。

各界需要加强协调一致的努力,包括吸引领先汽车制造商在大马投资生产设施。

“政府应积极促进与国际的战略协作,鼓励科技转移为目标的伙伴关系,以推动创新,并将大马定位为交通行业的绿色技术关键参与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