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奥密克戎”子弹在飞/南洋社论

人类面对致命病毒的威胁已数千年甚至更久,除了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抗敌,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病毒的对手。

因为现代科学及医学昌明,人类才开始建起防疫长城,不过各种新病毒从不间断的冒现。

当各国去年面对2019冠状病毒病围城时,科学及医药专家抢时硏发疫苗,才让人们有那一点点底气喊出“与病毒共存”的概念。

事实上,各类致命病毒从来不会放过夺取人类性命的机会,从古至今皆是,这一点,应要很清楚。

在清无可清之下,各国相继告别“清零政策”,拥抱“与病毒共存”策略,开始开放边境与宽松隔离措施,让社会重回正轨,全力把经济从崩溃边缘抢救回来。

但是,肉眼看不到的冠病病毒,仍然像子弹在飞,你可装着看不见,但要在枪林弹雨中与它“和平共存”,不是易事。

病毒一再变异,越变越强,惊吓世界的“奥密克戎”,是另一个传播率更强的变异毒株。

面对奥密克戎,我国已进入全面备战状态,民众也受促万勿轻敌。本周三,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陛下对于已扩散到全球多国的奥密克戎传播表示担忧,并促国人采取积极的防疫措施。

卫生部长凯利也同时宣布多项措施,除了促请国人加速接种“加强剂”疫苗,也延后高危国家的国际学生及外劳入境、收紧出入境管控等措施,一切已反映出事态的严重。

近日,以色列及日本已宣布暂时锁国应对,若奥密克戎失控,相信全世界的抗疫措施将会“回到解放前”。

拥护清零战疫法的中国防疫专家锺南山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强调,零容忍、零传播政策是不得已的措施,因为病毒传播太迅速,复制指数太高。

锺南山承认清零政策成本比较高,但是“不管它、放开它,成本就更高。”

在更有效的疫苗、药物推出之前,民众万勿在“与病毒共存”概念下,误判及自我麻痹,忘了正在飞的致命病毒子弹。

 

ADVERTISEMENT

 
 

 

反应

 

全球大抗疫

缺更有效抵抗奥密克戎疫苗 专家:我国没做好规划

(吉隆坡21日讯)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冠病不再是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已过去七个月,尽管已非全球威胁,然而大马和全球依旧面临着冠病病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似乎这一趋势在迎接年末节庆期间也不会终止。

截至12月17日,全国活跃病例达到2万8375例,12月16日新增了3389宗病例;检测呈阳性的几率为11%,截至12月16日,冠病病患的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9%。

同时,截至12月19日,仅有82万8433名大马人接种了第二剂增强疫苗,而已接种两剂疫苗的人数则为2755万零563人。

尽管病例不断上升,但经马新社与非政府医疗组织及私人和政府诊疗所的调查发现,目前只有科兴(Sinovac)疫苗可供注射,调查也发现,科兴在预防感染严重疾病方面的效果不如其他疫苗,如莫德纳 (Moderna)、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和辉瑞 (Pfizer)。

卫生部总监拿督莫哈末拉兹指出,政府正在采购针对含有针对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 XBB.1.5亚型变异株的单价疫苗 。然而,专家表示,即使是效果较差的疫苗仍比没有来得好。

马大流行病学家拉夫莎认为,抗病毒药物Paxlovid ,可以阻止冠状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减少对人体造成的损害,目前广泛可得,但被认为效果不佳。

“截至目前,疫苗增强剂的接种率非常低,抗病毒药物的效果也被认为并不理想,而更有效的疫苗仍未到达;似乎大马并没有很好地为年末的病例激增做好准备。“

马来亚大学流行病学家拉芙扎博士再次强调,这是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当局本应可预测到这是人们可能寻求增强剂供应的时候。

她和其他专家呼吁每个人审视导致新冠病例激增的因素,并相应地进行改变。

“对于冠病病毒和错误信息的自满,可能是导致人们疫苗接种率低和对这种致命疾病抱有放松态度的最大原因。”

她表示,社交媒体是有关冠病病毒和防疫措施错误信息的主要推动者,包括戴口罩和注射疫苗。

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维诺峇拉苏巴马念博士说,如果他在脸书谈论有关戴口罩,会引来人们的嘲笑,人们会说“你在说什么?冠病疫情已经结束了。”。

他指出,在冠病疫情的高峰期,大马针对反疫苗虚假新闻的卫生宣传强而有力且正中要害。惟随着封城和大规模疫苗接种导致病例的减少,卫生宣传也随之减弱。

他也说,反疫苗的言论同时有所增加,并获得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包括法律、医疗和政府专业人士。

针对过去疫情期间和后续的部分死亡病例被认为和疫苗有关的网上“阴谋论”,拉夫莎认为则形容认为其实情况是和过去行动限制有关,人们缺乏活动、加上精神压力,导致解除空管后,许多人被验出健康情况不佳,而这和疫苗无关。

“其他医疗服务也是,例如非传染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都受到影响。”

此外,作为一个新型疾病,也有越来越多证据证明感染冠病会损坏身体,并且导致人们更早出现心脏疾病和糖尿病。

目前反疫苗的错误讯息并没有减弱,然而查证工作已经减少,因此疫苗和公卫专家也需要再度出来辟谣。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