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外国人对马来西亚人的印象

文|蔡家茂

我在网络节目《快乐的老王》看到“马来西亚人的3种可学习的特质”的题目,就马上点阅。直播主王小姐,中国口音,说在大马住了颇长时间,发觉3种特质令她印象深刻:1.大马人在外用餐只点要吃的,从不多点,都能吃完,少有浪费,若吃不完必打包带走;2,大马人与人打照面时,总会笑脸相对;3.大马人如要人让路,或偶不小心与人擦撞,会忙不迭的说对不起,待人接物,从没忘记说谢谢。

王小姐的观察,让我甚有感触。

关于用餐,海外华人向来生活不易,而且传承了祖宗的勤俭美德,就不会浪费。我经常在电视节目看到中国、台湾人的用餐,往往是满满一桌佳肴,心想,人少菜多,怎吃得完?吃得好是表示经济能力强,是好事,但吃不完而被当厨余,那就是浪费。

一大桶厨余

我在台湾,每早出门晨运必经过社区门前一大桶等人收取的厨余,总忍不住往桶里一看:没吃过的,吃不完的鱼、肉、包子、蛋糕、蔬果等等常令我咋舌?

至于待人接物的礼貌,我没到过中国,不能下笔,台湾的情况我就略知。台湾人待人的态度大略可分两种,一种和气好礼貌,一种很冷漠,但冷漠的人又情有可原。原因是台湾的法治宽松,或让坏人敢于试法;又因酒醉、精神病者、吸毒者有时在街上乱来,以致有些人不愿与陌生人打交道。

大马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共居的多元种族国家,各族都懂得互相容忍,互相尊重,各族和睦相处应是亮点。

3大民族朋友

青年时期我曾因重病长期住在医院,逾4年,病友有3大民族,同食同住,互相关怀,从没不愉快争吵,出院后还成了朋友。

我在新山经营二手车行14年,很多马来顾客都成好朋友,友谊真挚。我离大马前曾向好友哈山及阿旦道别,他们都不舍地掉泪。

反应

 

商余

闲来回看古时事

文|蔡家茂

古往今来人世间发生的许多事,在当时判定的对或不对,是幸或是不幸,往往到了后世会有不同的效果和看法。

话说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土极小,诸侯们各自为政,自立为王,中原大地分裂成逾140个国家,各国经常互相征战,天下大乱,最后由秦国统一。我小时读的历史说秦皇焚书坑儒,是个暴君。

现在回看,这逾140个国家久了或会形成各自的语言文化,如果没有秦皇统一天下,统一文字,今日的中原大地存在的可能仍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不会是今天的一个泱泱大国。

孔子是那时的鲁国人,贤名远播,却发觉在鲁国难有作为,便和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有人能重用他。他们待过、经过的地方有卫、晋、曹、宋、陈等等地方,发觉多数主政者只好征战,陷人民于水火中而不顾,便悟出主政者须怀仁义之心,大公无私,推己及人才能使人类社会永享太平。

回鲁国开馆授徒

他折腾了14年就回鲁国开馆授徒,他周游列国期间所发生的事以及和主政者等人的问答,加上他和弟子们身体力行的修德行为,就是儒家学说理念的呈现,为世人所景仰,使他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我有时这么想,如果那时真的有君王重用他,他将该国治理得很好,他的成就不过只是一个贤相,那有万世师表那么伟大?

话题转到文人。汉时太史公只是为兵败的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就被愤怒的皇帝下狱受腐弄。他在狱中忍着耻辱发奋的修宪一部闪烁千古文坛的巨著《史记》。

李后主如果没有亡国之恨,他的作品大概多半是“一曲清歌,渐引樱桃破”之类的欢乐、美丽句子,那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人名句?其他仕途不顺、辗转流离的诗人、词人在失意中写下的名句更令人柔肠百转,无限低徊,今略举其中一些: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想法是:也许命运就是这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