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可以共存,不可松懈/南洋社论

正当冠病单日确诊病例连续两天再破万之后,卫生部长凯利周一(7日)召开了一项“与病毒共存”记者会,内容“既谨慎又乐观”。

一些业界之前担心的封锁行动没成真,而学校的实体教学也不受影响,但业界安排员工轮流居家办公,绝对是受鼓励之举。

国内冠病基本传染数节节攀升,如今已接近1.30,卫生部预测单日确诊很快将突破1万5000大关。

不过,由于重症病患和死亡率相对更低,医疗系统没受到严峻挑战,所以凯利形容国内疫情掌控“仍处于正确方向”;而另一方面,许多国人也表现没在怕。

2B级以上轻微或无症状患者请自我保重,只需居家隔离,无需联系冠病评估中心(CAC);被列为密切接触者人士,若无症状,可无需自行检测。

政府在疫情管控上明显松绑,其底气,主要来自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所引发的这一波疫情,其在重症和死亡率方面的杀伤力,远比去年入侵的德尔塔病毒来得弱。

然而,奥密克戎的传染力非常强大是个不容否认的大数据,而在试剂盒的面世,人人可自行检测的情况下,确诊后没通报卫生当局的例子,或许是惊人的。

卫生部将冠病“病情”交给民众自我判断的这一步险棋,看似可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可要是隐形患者到处趴趴走,那将是防疫的一大缺口。

整个防疫的发展方向,如今建立在“与病毒共存”基础上,而可以意识到的一个未来趋势,即由于轻微和无症状患者越来越多,最终会不会导致大家因此放下戒心,甚至乐观到将冠病与普通流感同等视之?

冠病降世两年多,虽说疫苗已出现了好一段时日,但大数据已证明它不是万灵丹;时至今日,就连世卫组织也没法确定,继奥密克戎之后,会不会再有新变种,而一旦出现新毒株,其威力会否相对更厉害,也是个未知数。

在这一连串问号下,对防疫掉以轻心或将付出惨痛代价。为此,当政府一直对疫情和经济作比较和平衡的时候,民众万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生命无法重来,是必须紧记心头的一件事。

冠病防疫,态度至关重要。

反应

 

言论

中国冲击的机遇/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11月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高端访谈》专访时,称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个“珍视友情,内心充满热忱的国家领导”,还说他“对像马亚西亚的小国给予充分尊重”。

安华强调将继续致力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合作,将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在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之际,安华倚重的却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因为马中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及达成签署协议后,将加强市场对接,扩大合作和增速发展。

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还是那个移山倒海,疲于奔命的中国;2024年结束前,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全长22.13公里,贯通新疆天山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建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成功亮相后,还在加紧研发时速达1000公里的新一代“超级高铁”。

当美国散播“二次冲击”的中国威胁论,挑拨其他国家“去风险化”及“去中国化”时,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各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的马来西亚,要与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好好相处,更要抓紧此战略机遇,推进变革与转型。

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是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像海啸般席卷世界;中国的二次冲击, 是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制造再席卷而来;然而借助中国的绿色能源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绿色转型。

符合国家利益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金砖国家产业优势的互补合作,还能促进马中双边产业互联体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升级。

与中国友好是正确及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要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就必须遏制投机政客恣意制造争议和问题纷扰,趁机喧闹任意操弄“中国恐惧症”,破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日本人在《激流中国》让人看到“翻涌着潜流”的中国;韩国人在《超级中国》让人看到惊叹的中国, 还有外国摄影家在《镜观中国》那让人惊讶的视觉中国;我们还得从中国的冲击,抓紧机遇,阔步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