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不朽的生命——写在陈充恩校长121岁冥诞/锺启章

1952年2月4日星期一,农历壬辰龙年正月初九,宁静的槟榔屿依然洋溢着喜庆的年味,以闽南人占多数的岛民正沉浸在拜天公的祥和氛围中。当天下午3时许,锺灵中学第七任校长陈充恩独自驾驶汽车赴市区中路槟华教师公会会所,以便主持“争取改善全马华校教师待遇”会议。

陈校长刚刚到达会所并把车子停好,车门还未打开,即遭潜伏附近的凶徒趋前开枪狙击,子弹由左耳后入,右耳前穿出,命丧当场。陈充恩1901年2月12日诞生于寄籍苏州(原籍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死时才51岁,英年早逝。这起暗杀事件轰动全国,甚至是英文报也以封面版显著刊登有关噩耗。2月7日下午1时举行公祭后举殡,送殡行列长约2英里许,执绋者5000余众,这在当时甚至是今天都属罕见。

奉献锺灵20载

对于陈充恩遇害事件,大家都知道是马来亚共产党所为,但却不清楚动机何在。直到2004年马共总书记陈平在《我方的历史》一书的第十八章中说:“……另外有两宗事件也直到今天还困扰着我。第一件是1952年暗杀51岁的陈充恩。他是槟城锺灵中学广受欢迎的校长。一位学生活跃分子向我们的区委报告,效忠国民党的陈充恩也是警方线人,县委决定消灭陈充恩。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寻求确凿的证据和文件,以便证实那名学生活跃分子对陈充恩的指控。我没有找到……。事件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对我们的事业起了反作用。”真相才大白。

陈充恩于1931年开始掌校锺灵,前后20载,他把个人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锺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陈充恩虽殁,他对锺灵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校友程道中颇有感慨地说:“这桩当时惊动全马以及邻近地区的惨剧,时至今日记得者已寥寥无几。目下,容或只有广大锺中校友和一些年过古稀的华裔知识份子,也许还知道陈充恩这名字,而一般普罗大众,对这位曾执本邦华教界牛耳长达20多年的风云人物,肯定已茫然,或者不甚了了。”

我虽因出生较晚而与陈校长缘悭一面,还好书架上有几本有关陈校长生平事迹的著作,对陈校长才有一些初浅的认识。陈校长掌校后采用双语制的办学方针,让锺灵的学术水准不断提高,名声大振,校誉远播,遍及东南亚。由于远近学生慕名而来就读者与日俱增,陈校长与董事会另觅校址兴建校舍,在落力奔走后,成功购下现址,即位于亚依淡甘榜峇汝的地皮,锺灵也在那时奠下了辉煌校史的基础。

双轨制引訾议

陈充恩毕生的教育理念在于主张发扬中华文化,并强调对东西文化的学习与融合,从而培养优秀的马来西亚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校长伟大的教育理念,建立百年作育英才的精神核心价值观,70年来培育无数优秀的锺灵人,开枝散业于五湖四海,是我国华文教育界不朽的典范。

只不过陈校长的双轨制办学理念,却引发不少的訾议,一些锺灵校友基于爱校之心及爱校长之情而对这些批判难以释怀。事实胜于雄辩,锺灵在超过半个世纪以来为国家所栽培的人才多不胜数,在政坛有敦曾永森、丹斯里许子根博士、陈胜尧医学博士以及新加坡原交通部长许文远,医学界有拿督陈忠登教授,杏坛有拉曼大学第二任校长丹斯里蔡贤德博士与现任校长尤芳达博士等,都是学贯中西的精英。

由于客观环境使然,华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充满危机意识的群体,政策的不公迫使华人步步为营,在维护华文教育方面更是小心翼翼,对陈充恩所倡双轨制教学理念的疑虑与担忧在所难免。双轨制教学理念相关课题在华研网站“陈充恩电子图书馆”网页、程道中学长大作“仰贤师、怀恩泽——悼陈故校长充恩先生冥诞115周年”、邓康强学长的《锺灵风》一书、赖观福博士出版的《回首历史往事》以及《纪念母校创校八十周年锺灵师生纪念文集》等书都有详细讨论和诠释,故就不在此赘述。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来的风平浪静,且让我们以平常心看待此一课题的争议,放下歧见共同为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砥砺前行。愿陈校长安息。

(注:今年适逢陈充恩校长逝世70周年,也是陈校长121岁冥诞,原定昨天即12日在华研陈充恩电子图书馆举行的陈充恩校长121岁冥诞追思会,因冠病疫情告急而临时被迫取消。)

反应

 

灼见

【灼见】嘉庚精神 百年华教/锺启章

上个月24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在大使馆举行的中共二十大媒体编辑部高层吹风会上,赞扬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把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及传承最好的国家。

嗣后于同一个月29日,欧阳大使应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之邀,为第7届陈嘉庚精神奖主持颁奖礼。已故陈嘉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厦门、香港等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教育与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迄今无人能出其右,故享有“倾资兴学,千古一人”之美誉。

而当晚荣膺陈嘉庚精神奖的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创办人之一的已故陈凯希,生前除了促进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加强各族群友好、弘扬优良文化之外,更关心华文教育。他所创办的海鸥集团与《星洲日报》携手合作举办“爱华教”义演,10年来总共为69所华文学校筹获1亿1600令吉建设基金,可说是嘉庚精神的赓续。

欧阳大使担纲的这两项活动,恰好我都在场。置身其间,可以感觉到爱护华文教育与发扬中华文化炽热的氛围,相信大使阁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也刚好在同一个时候,我阅读了文史工作者程道中所著《槟城锺灵中学接受特别津贴金纪实》一书草稿。年逾八旬的程道中是我母校锺灵中学的学长,从考证勘查到下笔,他足足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这本华教史料巨著,计划在2023年配合锺灵中学百年校庆时由林连玉基金出版。

亮瑜捍卫华教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若从1819年槟城所建立的第一所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经有203年的历史。据程学长所述,1917年2月9日锺灵小学举行开学典礼,6年后,即1923年农历正月23日,锺灵依新教育法令正式成立中学并开课,成为马来亚最早设立的华文中学。百年来,锺灵中学甚至整个华文教育所面对的磨难与挑战,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不仅是血泪斑斑,甚至有师尊为此而牺牲宝贵的性命。

早期华教分子如陈充恩、林连玉等都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浩然正气,虽然有国家独立前后都面对不同政权的威迫利诱,惟他们都能以智慧与勇气从容应对、坚持捍卫,华教才能历尽沧桑而屹立不倒,今天我们才会看到华文教育的雄起与勃勃生机。

《槟城锺灵中学接受特别津贴金纪实》提及陈充恩与林连玉是“华教的亮瑜”,两人属诚挚的君子之交。当时锺灵陈充恩校长认真执行中英并重的学制,非但高初中会考成绩冠全马,即使英国剑桥大学海外文凭考试成绩,颇多英校也难望其项背。遗憾的是他却因此面对“媚英分子“的冷嘲热讽。

适值其时,华教正处于存废危殆的关头,全马华校教师公会代表于1951年8月下旬聚首吉隆坡,商讨组织全国性的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以统领有关抗争。在选举主席时,一些代表以“陈充恩媚英”为由,不赞同他出任舵手,并推举林连玉担当。但林氏却仗义执言,指陈充恩只是重视英文学习,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并非媚英。纷争才告平息,陈充恩也在无竞争情况下当上了教总的第一任主席。

华教迎新机遇

今天的华教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经济势力的崛起,华教也迎来新的机遇。

顺带一提,其实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兼文学家梁启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早实践者,他11岁便考上秀才,17岁时又中了举人。然而,就在中举一年之后,梁启超竟转投康有为门下。以功名而论,梁启超早已远远超过了康有为。在旁人看来,梁启超是自降身价,以高就低。

但梁启超斯举是因他敏锐地觉察到,当时西学已有盛行的趋势,而要想救国图存,非得融贯中西不可。自己学历虽高,却只是擅长训诂词章、应试八股等旧学问,在先进的西学上并无所长。而康有为虽只有秀才身分,却学贯中西,眼界开阔。果不其然,在康有为的悉心教诲下,梁启超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维新变法的中流砥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